潘 妮 董 磊
(日照市东港区人民医院,山东 日照 276800)
在当前对白血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多采取的治疗方案为:建立在异基因基础之上的骨髓移植方案[1]。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屏障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骨髓移植术的广泛开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对白血病患者的治疗干预效果,力求达到良好的骨髓移植效果,有关研究中提出可以采取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的方案进行治疗[2-3]。为进一步观察本方案下白血病患者的造血重建价值,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白血病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自2010年5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白血病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未去T细胞的骨髓移植处理。纳入标准:1)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2)受体与供体HLA-A位点、R位点、DR位点均不同。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36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区间在10~26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19.1±2.4)岁。21例患者为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5例患者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供方来源方面:30例患者来源于父母,6例患者来源于同胞兄妹。
在骨髓移植处理前7 d开始,应用阿糖胞苷对受者进行预处理,移植前5 d,应用环磷酰胺进行预处理,移植前4 d以及移植前1 d均使用直线加速器对受者进行全身照射处理。移植前供者使用G-CSF(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药物干预,给药剂量为3.0 μg/(kg·d),给药方案为皮下注射,持续给药7 d。预处理完成后,在硬膜外麻醉状态下进行骨髓采集,骨髓采集期间回输自体循环采血处理。骨髓移植完成后,使用环孢菌素A、霉酚酸酯以及氨甲喋呤相互配合的免疫抑制方案,联合应用,预防GVHD的发生。
对所有患者接受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的效果进行观察。统计输入移植物单个核细胞、CD3+、CD4+以及CFU-GM检出值,以>0.5×109/L为中性粒细胞标准,以>20.0×109/L为血小板标准,统计患者达到该标准时间。同时,随访研究患者骨髓移植后的血象异常问题。
所有患者均在接受骨髓移植后的3~7d内白细胞下降至“0”,平均时间为(5.1±0.6)d。输入移植物单个核细胞检出值为(9.5±0.3)×108/kg,CD3+检出值为(50.5±1.6)×106/kg,CD4+检出值为(5.2±0.3)×106/kg,CFU-GM检出值为(56.8±2.3)×104/kg。
所有患者达到中性粒细胞标准(>0.5×109/L)平均耗时为(17.5±0.9)d,达到血小板标准(>20.0×109/L)平均耗时为(21.5±0.7)d。
所有患者3系造血均得到重建,骨髓象结果显示:患者各系造血均得到及时恢复。5例患者在骨髓移植后6个月内出现血象下降问题,3个月后自行恢复正常。
对于白血病一类恶性血液病而言,临床治疗中最主要的方案为基于异基因的骨髓移植。但由于我国当前骨髓库内没有构建完善的资料系统,再加上部分家庭为单亲状态,由此导致骨髓供者与受者的HLA相合率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大约30%左右。同时,相关临床研究中指出,通过预处理,去除T细胞,增大放疗剂量等措施,以此为基础给予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处理,能够使骨髓移植的成功率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对于控制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率而言有重要价值[4-5]。本次研究中,数据显示:36例患者均骨髓植入成功,所有患者均在接受骨髓移植后的3~7d内白细胞下降至0,移植效果良好。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在对骨髓供者进行骨髓采集的过程当中,采取了基于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处理方法,同时,在移植不同阶段类,应用包括环孢菌素A、霉酚酸酯以及氨甲喋呤在内的多种免疫抑制剂,达到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的目的。
综上所述,骨髓供者通过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处理后进行骨髓采集,联合多种免疫制剂,能够有效抑制HLA多样性屏障,提高白血病患者的造血重建效果,值得重视。
[1] 曹江,陈种,曾令宇,等.供体Treg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GVHD和GVL效应的影响[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0,18(1):181-184.
[2] 许鹏飞,段连宁,罗渊,等.非清髓性单倍体骨髓移植后输注供体免疫细胞治疗白血病的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21(3):711-715.
[3] 段连宁,丁丽,闫洪敏,等.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后CD4+CD25+T细胞免疫恢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0,18(1):177-180.
[4] Henslee-Downey PJ, Parrish RS, MacDonald JS, et al . Combined in vitro and in vivo T-lym phocyte depletion for the control of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following haploidentical marrow t ransplant[J]. Transplantation, 1996,61: 738-745.
[5] Guinan EC, Boussiotis VA, Neuberg D, et al. Transplantation of anergic histoincompatible bone marrow allografts[J]. N Engl J Med,1999, 340: 1704- 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