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门冬酶治疗三例T细胞淋巴瘤病例报道并文献回顾

2014-04-05 16:21何晓薇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年9期
关键词:腹股沟淋巴瘤颈部

燕 玮,何晓薇,杨 威

0 引言

T细胞淋巴瘤(TCL)是一种来源于T淋巴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TCL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5%~15%,地域差别较大[1]。近10年的资料表明,我国的TCL占NHL的34%,与日本相近,远高于欧美国家[2]。TCL临床治疗棘手,尚无统一的最佳治疗方法。NCCN指南对于大多数TCL推荐的一线治疗为临床试验,说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案。并且TCL高表达多耐药基因,对蒽环类、长春新碱类化疗药物耐药,临床中应用CHOP方案化疗效果不理想[3]。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属于非P-gp蛋白外排的药物,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NHL的重要药物,已用于临床达30年之久,近年来在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发挥了卓越的功效。2010年NCCN指南中已推荐以L-Asp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作为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一线方案[4]。由此可见,L-Asp独特的作用机制可能对其他类型的TCL同样有效,但是大肠杆菌来源的门冬酰胺酶过敏反应较多,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限制了其应用。此时,培门冬酶即左旋门冬酰胺酶聚乙二醇轭合物应运而生,该药保持了L-Asp的生物活性,降低了外源性细菌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同时在人体内的半衰期延长,增强了药物的疗效;无速发性免疫过敏反应,但不良反应与L-Asp相似[5-6]。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将培门冬酶试用于治疗非NK/T细胞型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现结合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1 患者,女,80岁,因“双下颌肿大伴发热2个月”于2013年7月12日入院。查体可见双下颌部可触及多组肿大淋巴结,最大直径可达8 cm,双侧颈部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较大者直径3 cm,无压痛,活动度差。颈部增强CT显示双侧颈部、颌下、腋窝淋巴结肿大伴坏死,符合淋巴瘤。腹部增强CT显示脾大伴梗死、双侧腹股沟区及盆腹腔、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颈部淋巴结活检:血管免疫母性T细胞淋巴瘤。诊断:血管免疫母性T细胞淋巴瘤 Ⅲ期B组IPI评分4分。考虑患者年龄较大,入院时瘤负荷较大,于2013年7月17日行COP方案化疗,化疗后患者无明显不适,发热等症状逐渐好转,但淋巴结缩小不明显。2013年8月8日患者复诊化疗,与COP+培门冬酶方案化疗,化疗后患者淋巴结缩小明显。患者使用培门冬酶期间未出现肝功能异常、凝血异常等相关不良反应。化疗3个周期后患者入院评估病情,颈部淋巴结彩超显示,双侧颈部淋巴结可见,左侧较大者约0.9 cm×0.5 cm,右侧较大者约0.5 cm×0.4 cm。腹部增强CT显示脾脏较前减小、密度较前均匀。双侧腹股沟区淋巴结较前减小,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部分较前减小。患者无不适,精神状态好转,生活质量较高。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目前继续使用COP+培门冬酶化疗。

1.2 病例2 患者,男,45岁,因“乏力、左腋下肿块伴疼痛3个月”于2013年4月3日入院。PET-CT结果显示,左侧锁骨上区及左上臂近端前缘FDG高代谢结节,恶性可能性大。骨髓像回报可见淋巴瘤样细胞占1.2%。腋下淋巴结活检: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诊断: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Ⅳ期A组IPI评分1分。2013年4月9日行CHOP+培门冬酶方案化疗。化疗后患者出现纤维蛋白原降低,对症治疗后好转。化疗6个周期后患者入院评估病情,腋下淋巴结彩超显示右腋下可见0.7 cm×0.5 cm淋巴结,左腋下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颈部增强CT显示左颈部小淋巴结。骨髓像回报:淋巴瘤细胞占0.5%。疗效评价部分缓解(PR)。目前随访中。

1.3 病例3 患者,男,19岁,因“咽部异物感1个月”于2012年10月24日入院。查体颈部及左锁骨上可触及3个肿大淋巴结,直径约2 cm。PET-CT显示鼻咽后壁、双侧口咽壁、双侧咽旁间隙、双颌下、颈部、双锁骨上区、前纵隔及上腹部肠系膜间隙多发FDG高代谢肿大淋巴结,符合淋巴瘤改变。骨髓像回报:可见瘤细胞占4.4%。左侧扁桃体活检: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考虑T淋巴母细胞性。诊断:T淋巴母性淋巴瘤Ⅳ期A组 IPI评分2分。2012年10月31日行E-CHOP+培门冬酶方案化疗。化疗后患者未出现相关副作用。完成3个周期化疗后,评估病情,颈部淋巴结彩超显示双侧颈部淋巴结可见,左侧较大者约1.4 cm×0.6 cm,右侧较大者约1.6 cm×0.6 cm。腹股沟淋巴结彩超显示双侧腹股沟区淋巴结可见,左侧较大者约0.9 cm×0.4 cm,右侧较大者约1.5 cm×0.4 cm。腹部增强CT显示上腹部肠系膜血管周围稍大淋巴结较前减小。骨髓像回报:未找到淋巴瘤细胞。疗效评价CR。目前已完成6个周期化疗,随访中。

1.4 病例4 患者,男,25岁,因“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2年,复诊化疗”于2014年4月17日入院。2年前左腹股沟区多发肿块,鸡蛋黄大小,就诊于辽宁省肿瘤医院,术后病理提示非霍奇金淋巴瘤(T小细胞淋巴瘤),北京友谊医院会诊病理明确为左腹股沟淋巴结非霍奇金T淋巴母性淋巴瘤。PET-CT检查提示左前上纵膈、双侧颈前、双侧颌下、左侧颈部、左侧耳旁、右侧腹股沟髂窝、左侧盆壁、腹膜后多组淋巴结增大,左侧脊柱旁胸膜增厚,肝脏脾脏肿大。给予E-CHOP方案化疗2个周期,治疗效果不佳,改为HyperCAVD方案化疗6个周期,浅表淋巴结明显缩小,复查PET-CT无明显异常,总体疗效CR。复查PET-CT提示部分淋巴结较前出现代谢活性,给予POMP方案维持化疗9个月。入院查体左颈部可触及肿大淋巴结,约2 cm×2 cm,活动性差,无压痛。锁骨上下区淋巴结彩超:左侧锁骨上区淋巴结可见,较大者约0.5 cm×0.4 cm,内呈低回声,CDFI可检出丰富血流信号。颈部淋巴结彩超:左侧颈部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较大者约2.6 cm×1.8 cm,内呈低回声,CDFI可检出丰富血流信号。右颈部淋巴结可见,较大者约1.4 cm×1.3 cm,内呈低回声。骨髓像回报:可见瘤细胞占8.0%。诊断:左腹股沟淋巴结非霍奇金T淋巴母性淋巴瘤Ⅳ期B组IPI评分1分(复发)。于2014年4月22日开始行ESHAP+培门冬酶治疗1个周期,2014年6月11日行ECHOP+培门冬酶方案化疗。化疗后患者出现肺部真菌感染,予抗真菌治疗后病情平稳。完成3个周期化疗后评估病情,颈部淋巴结显示双侧颈部淋巴结可见,左侧较大者约1.0 cm×0.4 cm,右侧较大者约0.5 cm×0.6 cm。骨髓像回报:未找到淋巴瘤细胞。疗效评价CR。目前继续使用ECHOP+培门冬酶方案化疗。

1.5 病例5 患者,男,16岁,因“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4个月,复诊”于2013年7月29日入院。入院4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双侧腹股沟肿物,无疼痛,就诊于辽宁省肿瘤医院,完善CT及淋巴结活检后,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Ⅳ期B组IPI评分1分”。先后于辽宁省肿瘤医院行Hyper-CVAD化疗4次,化疗后未觉浅表淋巴结缩小。查体示耳后、枕骨下、颈部、腋下、腹股沟可触及多枚肿大浅表淋巴结,最大为左侧腋下约4 cm×5 cm,质硬,移动差,无压痛。胸部CT示纵隔、腋窝、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肝胆脾彩超示肝门区可见少许肿大淋巴结,较大者约2.0 cm×0.9 cm,腹膜后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较大者11.0 cm×2.8 cm。骨髓像回报:未找到淋巴瘤细胞。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Ⅳ期B组IPI评分1分。于2014年8月02日行ECHOP+培门冬酶方案化疗。化疗后患者未出现相关副作用。6个周期后病情评估,全腹增强CT示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与前片对比,扫描范围内腹膜后肿大淋巴结较前缩小。胸部增强CT示纵膈、左侧腋窝、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较前缩小。颈部淋巴结彩超示双侧颈部均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左侧较大者约1.0 cm×0.8 cm,右侧较大者约1.2 cm×1.5 cm,边界清,内呈低回声。腋下淋巴结彩超示,左腋下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较大者约1.8 cm×0.8 cm,边界清,内呈低回声。右腋下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疗效评价CR。目前已完成6个周期化疗,随访中。

2 讨论

TCL病例数量少而难于研究,针对基因的靶向治疗以及针对免疫表型的抗体治疗尚在研究中,其疗效和预后较B细胞淋巴瘤差[7]。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常用的CHOP方案对TCL疗效差;早期放疗可能有一定疗效,但复发率较高;有研究者认为,自体干细胞移植可以提高生存率,但在中国,费用及患者自身条件等问题限制了自体移植的应用。因此,积极寻找有效的化疗方案治疗TCL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有研究表明,含L-Asp的化疗方案对NK/T细胞淋巴瘤有效。NK/T淋巴瘤细胞因不含门冬酰胺酶而不能合成门冬酰胺,依赖于血浆中的门冬酰胺进行蛋白质合成,L-Asp耗竭血浆门冬酰胺可抑制肿瘤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RNA和DNA合成,导致细胞“饥饿”死亡[8]。根据此理论,推测L-Asp对其他种类的T淋巴瘤也有显著疗效。近年来已有学者研究证实,L-Asp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有确切疗效[9],因此,L-Asp联合化疗药物可明显改善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但由于L-Asp易引起过敏反应,需要连续给药等因素,限制了该药在临床的应用。培门冬酶是L-Asp的聚乙二醇偶联化合物,降低了外源性细菌蛋白质的免疫原性,比L-Asp更加安全,即使对于应用L-Asp过敏者仍可继续应用培门冬酶,且作用时间较长,每周期仅需1 d应用该药,临床使用方便[10]。2009年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在中国上市,其审批的适应证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但此3例患者病情较重,例1为Ⅲ期患者,但年龄偏大,入院时瘤负荷偏大,其他2例均为Ⅳ期患者,应用传统治疗方案,效果预计不理想,考虑培门冬酶的优越性,给予患者培门冬酶联合CHOP或改良CHOP方案治疗,3例患者均在短期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培门冬酶虽较L-Asp有明显优越性,但不良反应仍与L-Asp相似。在国内外均有报道应用L-Asp导致胰腺炎、肝功能异常、凝血异常、血栓等严重不良反应[11]。我科在应用L-Asp方面有着丰富经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及淋巴瘤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预防不良反应的关键在于用药前令患者低脂甚至无脂饮食直至L-Asp代谢完全,这点对于胰腺炎的预防十分重要。另外,检测淀粉酶、肝功能及凝血五项也十分必要,及时发现指标异常,对症处置,可使患者平稳度过化疗期。此3例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在用药期间发生了纤维蛋白原的降低,在对症补充后缓解,另2例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我科尚有3例TCL患者正在应用培门冬酶联合化疗,尚未完成3个周期化疗,无评估数据,目前化疗顺利,无明显不良反应。

培门冬酶在白血病治疗方面报道较多,而在T细胞淋巴瘤(不包括NK/T细胞淋巴瘤)治疗方面报道较少。笔者查阅文献,仅发现国内报道2项临床研究,而国外尚未见报道。杨凯等[12]应用CHOP+培门冬酶治疗22例老年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同35例接受标准CHOP方案化疗患者相比,证实CHOP+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平凌燕等[13]应用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32例淋巴瘤患者,分析培门冬酶的安全性,其中NK/T细胞淋巴瘤22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0例,证实培门冬酶安全性良好,患者可耐受。

总之,通过临床实践与文献学习,结合目前TCL治疗的复杂多样性及疗效的不确定性,我们初步认为培门冬酶治疗TCL有效,不良反应较小,值得扩大样本量,推广到其他类型TCL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Jaffe ES,Harris NL,Stein H,et al.Wor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M].Lyon:LARC Press,2001:189-237.

[2] Swerdlow SH,Campo E,Harrisr NL,et a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M].Lyon:LARC Press,2008:270-299,367.

[3] Gisselbrecht C,Lepage E,Molina T,et al.Shortened first-line high-dose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poor-prognosis aggressive lymphoma[J].J Clin Oncol,2002,20(10):2472-2479.

[4]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Non-Hodgkih′s lymphomas[G].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2010.

[5] Asselin BL.L-asparaginase for treatment of cj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what have learned[J].Pediatr Blood Cancer,2011,57(3):357-358.

[6] 季建美,徐小红.培门冬酶治疗两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病例报道并文献回顾[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7):1060-1061.

[7] Zhao WL.Target therapy in T-cell malignancies:dysregulation of the cellular signaling pathways[J].Leukemia,2010,24(1):13-21.

[8] Capizzi RL.Asparaginase revisited[J].Leuk Lymphoma,1993,10(suppl):147-150.

[9] 李亚红,程晓峰,刘利.左旋门冬酰胺酶联合方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疗效观察[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1,32(3):190-192.

[10]Kurtzberg J,Asselin B.The use of polyethylene glycol-conjugated L-asparaginase(PEG-ASP)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peri or hypersensitivity to native L-asparaginase[J].Proc Am Soc Clin Oncol,1990,9:219.

[11]甘戈,孙骏.59例左旋门冬酰胺酶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1,19(1):67-70.

[12]杨凯,何学鹏,楼金星,等.老年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不同化疗方案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42-43.

[13]平凌燕,郑文,王小沛.等,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淋巴瘤的安全性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46):3257-3260.

猜你喜欢
腹股沟淋巴瘤颈部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