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孙 霞 (山东省垦利县畜牧局 257500)
獭兔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李 杰 孙 霞 (山东省垦利县畜牧局 257500)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爆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兔和幼兔的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或胶冻样粪便及严重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仔兔和幼兔死亡率较高,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大批死亡。
垦利县某獭兔养殖场饲养獭兔800余只,2014年3月7日饲养的仔兔和幼兔突然发病并出现死亡,每天死亡30只左右,随后青年兔也陆续发病死亡。4d共死亡128只。经县防控中心兽医化验室检验确诊为獭兔大肠杆菌病。通过诊治,3d后控制死亡,7d后兔群恢复正常。
少部分兔不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有的兔头天正常,第2天清晨发现死在笼舍内。病兔初期精神沉郁,嗜睡,食欲不振或废绝,耳朵比正常兔潮红,腹部膨胀;粪便变软,颗粒变大,呈纺锤状,表面潮湿且带油色光泽,部分粘有胶冻样黏液,有的粪便全是胶冻样黏液,有的粪便夹杂少量水,使肛门、后肢、尾部、腹部被毛潮湿、粘连、黄染;有的病兔四肢发冷、磨牙、流涎,迅速消瘦死亡。
肝脏颜色变深肿大质脆,部分有坏死小点;胆囊周围被黄染;肺炎性水肿,有出血点;兔胃膨大,充满液体,胃黏膜上有出血点;胃黏膜脱落,胃壁有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溃疡斑;十二指肠内充满气体;空肠、回肠内充满液体;结肠扩张,部分充满气体;肠黏膜充血、水肿。
4.1 显微镜检查 无菌取死亡兔肝脏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有大量单个的卵圆形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4.2 细菌分离培养 按无菌操作在肝脏内挑取少量病料接种在琼脂培养基上,置恒温箱内37℃培养24h,形成圆形、光滑、半透明的近无色菌落,直径约2mm。选3个单个菌落分开接种在麦康凯琼脂上,置恒温箱内37℃培养24h,所有的菌落全部为红色。取培养基上的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均可见革兰阴性卵圆形小杆菌。
4.3 确诊 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显微镜检查、细菌分离培养,确诊为獭兔大肠杆菌病。
用药原则是抑菌、止泻、补液。
5.1 发病初期 灌服庆大霉素注射液,2~4万IU/次,2次/d或1次/d灌服补液盐2.5~5ml。加入1粒氟哌酸片,效果较好。
5.2 发病过程中 对胃出现膨胀的患兔,可灌服10%鱼石脂液2.5~5ml。
5.3 对顽固慢性腹泻 可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生理盐水腹腔注射20~50ml/次,外加维生素C 1ml,1~2次/d。取得疗效后,继续用药3d。同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可试用下列药物:5%诺氟沙星,0.5ml/kg体重,肌肉注射,2次/d;庆大霉素,5万IU/kg体重,口服2次/d;卡那霉素,50mg/kg体重,肌肉注射。经治疗无效淘汰。
5.4 及时补液 结合静推等渗糖盐水效果更好,治疗要点。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补液是关键,及时补液对于病兔的预后至关重要。
5.5 中医疗法 大蒜素:口服,2~3ml/只,2次/d,连用3d。
经过采取以上综合防治措施,第3天该场病兔明显减少,死亡兔从原来的每天几十只减少到几只,经一周的处理后,发病及死亡情况得到全面控制。
预防要靠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兔舍卫生,定期消毒,减少应激因素,特别在断奶前后饲料品种、品质要稳定。可在断奶前后用药物预防本病发生,用环丙沙星粉拌料或饮水,连用5d。常发本病的兔场,可用大肠杆菌制成氢氧化铝或蜂胶灭活苗,20~30日仔兔,肌肉或皮下注射lml/只,对控制本病发生有一定效果。
规模养殖场必须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对疾病的防治应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综合防治。发生疫病时必须作出迅速准确的诊断。对发病原因、易感畜群、传染来源等流行病学情况讲行综合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有效防治措施。在使用药物治疗时,注意经常更换使用,防止产生耐药性。
S858.291
B
1007-1733(2014)11-0021-01
201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