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唐与滕县安上遗址考古发掘

2014-04-05 15:13:05陈雪香
关键词:史语所山东大学研究会

陈雪香 方 辉

王献唐与滕县安上遗址考古发掘

陈雪香 方 辉

1930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与山东省政府合组“山东古迹研究会”。研究会成立之初,即与国立青岛(山东)大学达成合作培养考古人才的协议。期间,由于国立青岛(山东)大学为研究会在济南提供房舍之事屡遭挫折,双方合作不甚顺利,后经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先生多方协调,方得解决。至1933年,国立山东大学师生赴滕县安上遗址和曹王墓参加史语所和研究会组织的田野考古发掘,这是山东大学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实习。彼时史语所对此并不欢迎,全赖王献唐先生积极斡旋促成,终成一段佳话。这体现出王献唐先生对培养考古学专门人才必要性的清楚认识,也是近代高等教育中考古学专门教育的重要事件。

王献唐; 安上遗址; 国立山东大学; 董作宾

滕县安上遗址的发掘,缘于1933年4月农民陈士富兄弟在安上村掘出的14件周代铜器。时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先生闻讯赶到滕县,考证这批器物为邾国旧制,甚为珍贵。期间,王献唐还考查了安上村东去十里的曹王墓,发现大量汉代石室和画像石*《图书文化消息·滕县发现古物潮》,《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1933年第2期。。同年10月,山东古迹研究会决定对安上遗址和曹王墓进行发掘。省方负责人为王献唐,后因公事不能脱身,由省立图书馆编藏部主任牟祥农代为参加。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负责人为董作宾。

此次发掘的组织单位为山东古迹研究会。关于山东古迹研究会的成立过程,已有专文研究*樊庆臣:《城子崖考古发掘与山东古迹研究会之成立》,《齐鲁学刊》2010年第6期。。其成立起因,乃是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1930年在殷墟的发掘暂时受阻,计划在山东开展田野工作。彼时,傅斯年提出“向山东去考古”*傅斯年:《城子崖·序》,见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38页。的想法得到王献唐的积极支持*王献唐:《复傅斯年书》,《山东图书馆季刊》1982年第1期。。1930年11月4日,中央研究院

史语所与山东省政府合组“山东古迹研究会”,以方便与山东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研究会聘王献唐(省立图书馆馆长)、杨振声(国立青岛大学校长)、刘次萧(教育厅秘书)和张敦讷(高级中学校长)为省方委员;聘傅斯年(史语所所长)、李济(史语所考古组组长)、董作宾和郭宝钧(史语所研究员)等四人为所方委员*邹宗良、时连泉主编:《山东历史上的今天》,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420页。。该会由中研院史语所主导,与山东省政府合作,属于相对独立的专门学术机构。

在王献唐等人的努力下,山东古迹研究会成立之初,即与国立青岛大学签订了合作办法,达成培养青年人才的协议。1930年11月5日,研究会通过了《国立中央研究院、山东省政府合组山东古迹研究会与国立青岛大学合作办法》,规定山东古迹研究会将指导青大学生参加考古发掘和研究,且研究会可商借部分古物在青大校舍中陈列,方便教学之用*樊庆臣:《城子崖考古发掘与山东古迹研究会之成立》,《齐鲁学刊》2010年第6期。。

按照山东古迹研究会与国立青岛(山东)大学达成的协议,山东大学学生可以申请参加研究会组织的田野发掘和研究。尽管山东古迹研究会曾于1930年、1931年在章丘城子崖遗址进行发掘,但国立青岛大学的第一届本科生彼时还处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着重于修习专业基础知识。所以,当1933年10月山东古迹研究会确定发掘滕县安上村和曹王墓遗址后,山东大学很快提出了由国文系三年级学生参加发掘实习的要求。

董作宾、牟祥农和王献唐之间的通信资料显示,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参加发掘的要求曾通过王献唐转达。然而,在牟祥农1933年10月23日致王献唐的一封书信中可以看出,董作宾和牟祥农对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学生参与发掘一事并不欢迎。

青大参加一事,与彦公数度商酌,颇觉困难。因穷乡僻壤,食住两艰。弟与彦公十余人,蜷居一室,仅容一铺,作函看书,各就其榻。欲再得屋,颇如蜀道。以弟观之,劝其不来为是,吾兄以为何如?*安可荇、王书林整理,杜泽逊编校整理:《王献唐师友书札》,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年,第293页。

据牟祥农所述,考古工地条件十分简陋。发掘之前,还遭遇地方上的阻挠。多年后,王献唐与山东大学历史系学生张知寒聊天时,也曾提及当时的情形。 “王先生还顺便讲了一些我的家世:‘我三十年代初到滕县(今滕州)发掘安上与曹王墓等遗址时,同往的有李济之、梁思永、董作宾等人,在滕县遇到许多不便,幸得知寒同志家的老人们协助,才得以胜利完成。李、梁、董等对知寒家里老人们的仗义行动,无不由衷敬佩。’ ”*张知寒:《从古文化史和民俗学谈扁鹊(秦越人)名籍问题·附言》,见山东大学考古系编:《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17页。

牟祥农主要以住宿不便为由推辞,但在前一天(10月22日)董、牟二人同发给王献唐的书信中,董作宾却说“昨弟同祥农诸友先赴安上村、曹王墓一带勘查,乡区长招待甚殷,办公住处均已借妥”*安可荇、王书林整理,杜泽逊编校整理:《王献唐师友书札》,第1187页。。另外,安上村与曹王墓同时发掘,确实需要较多人手。《滕县安上村发掘纪要》记载:“鲁南发掘,原分曹王墓及安上遗址两处,工程浩大,需人甚急,而按诸协定,本校又有供给人力之义务,故遂于十一月初,派予等国文系同学七人,技术员一人,由刘仲熙教授率导前往。”*许星园、马维新:《滕县安上遗址发掘纪要》,《励学》1933年第1期。此前,董作宾在致函王献唐、刘次萧等人的函中也说:“惟曹王墓规模较大,甚费人力,安上遗址或较易做”*安可荇、王书林整理,杜泽逊编校整理:《王献唐师友书札》,第1188页。。

推测董作宾等人不欢迎山大师生参加发掘工作的原因,当与史语所和山东大学在山东古迹研究会的合作不顺利有关,尤其是山东大学在济南供给史语所房屋之事屡遭挫折,最终由王献唐先生多方斡旋方得解决。

因此,山东古迹研究会房舍之事,实际主要由王献唐代为多方协调。最终,山东古迹研究会于1936年12月搬入山东省立图书馆“奎虚书藏”楼,才得以安定下来。正如傅斯年致函王献唐所言,“古迹会之住址,承兄大力,极感!此会如前途发达,皆兄之力也”*张书学、李勇慧:《新发现的傅斯年书札辑录》,《近代史资料》总91号,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52页。。可见山东古迹研究会开展工作期间,国立青岛(山东)大学为其提供房舍之事屡遭挫折。因此,傅斯年、董作宾等人在拜托王献唐代为筹谋会址的同时,对国立青岛(山东)大学亦有微词*安可荇、王书林整理,杜泽逊编校整理:《王献唐师友书札》,第1312-1313页。,这也为日后国立山东大学师生参加安上村遗址发掘稍费周折埋下了伏笔。不过,王献唐对董、牟二人的推托不以为意,仍旧积极协调,并尽力促成了山大师生的滕县之行。

1933年11月9日,国立山东大学师生赴滕县参加发掘,由刘咸教授带队从青岛赶赴济南,次日即赴滕县。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记》记载:“青岛大学教授刘君带学生八人赴滕参加发掘工作,来馆接洽,并参观古物。为作介函二,一致彦堂,一致县长崔公甫各处。”*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记》(1933年11月9日),转引自李勇慧:《一代传人王献唐》,第326-327页。《滕县安上村发掘纪要》记曰:“九日晨七时抵济……是日即由仲熙教授率赴教厅接洽……事竟,参观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君,亦为代表山东省府参加鲁南考古工作之一人……(十日)下午四时抵滕县,与欢迎者偕往宴春楼,夜止宿焉。……(十一日)下午四时到达安上村,董氏事先已得本校函告,当将居处饮食,毕为备妥,故虽骤入僻村,而未稍感不便。”*许星园、马维新:《滕县安上遗址发掘纪要》,《励学》1933年第1期。

少不更事的青年学生并不知道,王献唐先生在此间所做的协调才是他们得以成行并受到董作宾等各方款待的真正原因。带队教师刘咸教授对此了然于胸,在滕县发掘结束之后,他专门致函王献唐表示感谢,说:

献唐先生大鉴:此次同仁参加考古工作,承先生加以指导诸多便利,过济更蒙盛宴,至深感谢,敝校当局对于此次竭诚合作,甚表钦迟。……弟刘咸顿首。十二月九日。*安可荇、王书林整理,杜泽逊编校整理:《王献唐师友书札》,第1344页。

滕县考古发掘于1933年10月24日正式开工*牟祥农:《滕县考古小记》,《华北日报·图书周刊》第8期,1934年12月24日;《滕县考古小记(续)》,《华北日报·图书周刊》第9期,1934年12月31日。。国立山东大学师生一行于11月11日抵达安上村。带队教师刘咸教授早在入职山东大学以前,即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相交*刘咸,字仲(重)熙,江西都昌人。1932年,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同年8月,入职山东大学生物学系,时年31岁,兼任系主任。刘咸教授是著名的人类学家。1931年,留学英国的刘咸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在葡萄牙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会,并得到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支持,教育部曾专门发函要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将有关人类学出版物转交给刘咸。。协助带队的还有生物系绘图兼缮写助理员廖雪琴,另有7名国文系学生参与实习。

国立山东大学师生到达滕县之后,即被分为两组,分别参加了安上遗址和曹王墓的发掘。第一组为刘咸、廖雪琴、许星园(垣)*许星园于1934年毕业后到北平工作,曾担任内政部颐和园管理事务所所长。在参与安上村发掘的7位国文系学生当中,他是惟一曾从事过与考古文物相关工作的同学。参见山东省档案馆档案(J110-01-1378-004⑦);谷媛:《颐和园变迁札记》,《中关村》2012年第7期。、马维新*马维新于1934年毕业后,服务于河南叶县三十一集团军总部,任秘书职。入陕后又参加财政部陕西区直接税局,曾任商县直接税分局秘书。参见山东省档案馆档案(J110-01-1368-002⑥)。、刘位均(子衡)*刘位均于1935年毕业后从事抗日讲学,促进国共和谈,是著名的民主人士。事迹参见(滕县)县志办公室:《刘子衡编年》,《滕县史志资料》1984年第1期。,一行5人与中央研究院的董作宾、王湘、祁延霈和临时书记李芳兰,共同发掘了安上遗址,至11月30日工地结束。第二组是魏景泰、耿锡典、薛传泗、刘裕坤,一行4人与中央研究院潘悫、临时人员刘雪蓬和山东省立图书馆牟祥农,共同发掘了位于赵庄的曹王墓,至12月2日工地结束。此外,11月21日至28日,廖雪琴、马维新还参加了王湘主持的王坟峪调查与试掘工作*《历史语言研究所二十二年度总报告》,见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六卷,第419-447页。。

安上村和曹王墓的发掘,颇受史语所的重视。期间,李济前来视察,并有一张骑驴旅行的照片留存*李光谟:《从清华园到史语所——李济治学生涯琐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9-220页。。石璋如在评价安上村和曹王墓的发掘时,也感慨由于山大师生的参加,“双方人员达十六人之多,可与安阳殷墟第四次发掘相媲美,同为考古发掘史上的盛事”*石璋如:《董作宾先生与滕县考古发掘》,《中原文献》(台北)第21卷第1期,1989年。。这是滕县历史上的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

滕县安上村和曹王墓等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在1933年12月5日结束,遗物20箱装车顺利运送到济南。在济南整理出土物期间,国立山东大学曾向山东古迹研究会拨借四面亭及丁公祠两处房舍*山东省档案馆档案(J110-01-461,J110-01-527)。。至于学生是否短期参加过出土资料的整理,无从得知。遗憾的是,滕县工作结束之后,董作宾因忙于殷墟发掘,一直没有完成安上遗址和曹王墓的发掘报告编写。1934年,董作宾致函王献唐:“弟理汉画像问题犹未结束,滕报告稿已携来此间,待兄与诸同人稿齐,即着手编纂耳。”*安可荇、王书林整理,杜泽逊编校整理:《王献唐师友书札》,第1193-1196页。1935年2月16日,董作宾再次致函王献唐:“滕县报告,不能再延,拟于最近,(三月间)弟到济与兄及祥农面商,并将记载图表汇齐编纂。”*安可荇、王书林整理,杜泽逊编校整理:《王献唐师友书札》,第1189-1192页。但随着抗战爆发,董作宾不得不将整理的发掘报告和发掘时的记录材料运往长沙,后又转到香港,与史语所的多箱出版品都存放在商务印书馆的九龙仓库里。1940年,香港沦陷后,九龙仓库里的藏品付之一炬,滕县发掘报告和记录材料也一并化为乌有*董作宾:《山东滕县曹王墓汉画像残石》,《大陆杂志》(台北)第21卷第12期,1960年。。

关于此次滕县安上村和曹王墓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报道最详细的存世文献,当属国立山东大学参与发掘的许星园、马维新同学发表的《滕县安上遗址发掘纪要》一文(下文简称《纪要》)。该文近1.5万字,图文并茂,详述了安上遗址的发掘经过、遗址年代、主要遗迹和遗物。检视《纪要》可以发现,这次发掘,遗迹类型丰富,有居址、墓葬、灰坑、水井等;遗物包括陶、石、铜、骨、角、蚌器等。其年代,《纪要》笼统划分为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并明确至春秋小邾国后乃止。如《纪要》记述出土陶器的情况说:“大约仰韶期安阳期陶器,此处均有,而春秋时物,占其大半。”其新石器时代遗存,石璋如记录属龙山晚期*石璋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年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35)》,1952年,第16页。;董作宾介绍,该遗址出土有“近似城子崖出品之黑光陶片,惟形制较粗,而纹饰简略,为特异之点”*卫聚贤:《中国考古学史》“附录一”,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73页。。许马二君认为,此为安上遗址先民“也已得见黑陶,利其坚美,自行仿造,制法尚未到家,故出品甚显逊色”。铜器时代遗存,以绳纹陶器最为常见,作者重点对陶鬲制法的演变、与铜器的关系作了考证。此外,殷商时期的占卜龟甲、周代的贵族墓葬也颇受作者关注。《纪要》颇多议论,且囿于经验学识,作者对出土遗迹遗物的判断论述不乏讹误,但其基本内容涵盖了发掘的主要收获。正如董作宾在给王献唐的信中所言,“山东大学学生马许二君发表之安上遗址报告,应有尽有,其精细可喜,虽间有讹误,不足病也。”抗战期间,安上村的发掘资料历经劫难后不存,《纪要》便成为记录此次发掘收获最重要的文献。

对《纪要》的发表,董作宾颇有怨言,一则文中对于史语所的组织者地位没有给予充分体现,“独惜立论态度,几于反客为主,置本会工作于无何有之乡”;二则“发表未经本会同意, 亦背信约而已”*安可荇、王书林整理,杜泽逊编校整理:《王献唐师友书札》,第1197页。。对于董的抱怨,我们没有查找到王献唐的任何书面回应。想必王献唐先生一如既往淡化双方的矛盾,着力于推进史语所与国立山东大学的合作大局。

时移世易,安上遗址的考古发掘已过去80余年。王献唐、董作宾、刘咸等亲历其事的老一辈学者都已作古,但他们所做的工作仍然值得后人铭记。由于日军入侵,安上遗址的记录资料毁于战火。对此,董作宾感叹说:“滕县发掘工作,是一幕考古学上之悲惨的史实”,“滕县的发掘报告,怕是永远写不出来了。这是我个人的责任,非常惭愧的”*董作宾:《山东滕县曹王墓汉画像残石》,《大陆杂志》(台北)第21卷第12期,1960年。。但此次考古发掘由科研机构与大学合作进行,将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开启了考古工作的新模式。考古工作由国文系和生物学系师生共同参与,也体现了考古学在传入我国之初便已注重多学科融合的特色。

大力促成此次合作发掘的王献唐先生,与山东大学渊源深厚,为本校考古学科的发端和发展贡献良多。1935年,王献唐先生曾兼任私立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前身)中国文学系教授*李勇慧:《一代传人王献唐》,图版24。;1938年1月,受聘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勇慧:《王献唐先生年谱》,《山东图书馆季刊》1994年第2期。。新中国成立后,王献唐先生与山东大学考古学师生关系仍极为密切*张知寒:《从古文化史和民俗学谈扁鹊(秦越人)名籍问题·附言》,见山东大学考古系编:《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第317页。,山东大学考古系与美国学者合作发掘的日照两城镇遗址也是王献唐先生最早发现和推动考古调查的*方辉:《从新发现的几封书信说及两城镇等遗址的发现缘起》,见栾丰实主编:《两城镇遗址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58-368页。。一代国学大师王献唐先生,不遗余力,推动山东古迹研究会与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合作协议的签署并积极斡旋,促成山大师生成功参与了滕县安上遗址和曹王墓的考古发掘,终成一段佳话。这是山东大学考古学科发端的标志之一,也是近代高等教育中考古学专门教育的重要事件。

[责任编辑:以 沫]

Wang Xiantang and the Excavation of Anshang Site, Tengxian, Shandong, China

CHEN Xue-xiang FANG Hui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P.R.China)

In 1930, Shandong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Ancient Sites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c Sinica and Shan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The research association and National Qingdao (Shandong) University had an agreement on archa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However, the agreement was not carried out successfully until Prof. Wang Xiantang, the director of Shandong Library, help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ousing in Jinan for the research association. In November 1933, seven students and a teaching assistant from the National Shandong University, led by Prof. Xian Liu, attended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of the Anshang site and the Caowang burials in Teng county of Shandong, which was organized by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nd the research association. This was the first archaeological field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The reason for Shandong University being involved in this cooperated excavation again lied in the support of Prof. Wang Xiantang. The excavation of Anshang site was a reflection of the effort for the academic personnel training in archaeology by Prof. Wang and the National Shandong University. It therefore became an important event in the modern education history of Archaeology.

Wang Xiantang; Anshang site; National Shandong University; Dong Zuobin

2014-04-15

国家外专局、教育部111环境与社会考古学创新引智基地项目子课题“民国时期的考古教育与研究”(111-2-9);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青年团队项目“海岱地区6000-3500BP的经济与社会”(IFYT1209)。

陈雪香,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济南250100);方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250100)。

猜你喜欢
史语所山东大学研究会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傅斯年与皮影戏
文史杂志(2022年2期)2022-03-09 21:34:34
波兰睡眠研究会
开创学术的自主空间:蔡元培与史语所
关东学刊(2019年5期)2019-12-02 07:20:12
《史语所购藏甲骨集》释文校对和著录片校重
殷都学刊(2019年2期)2019-09-19 00:48:06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4
第九届亚洲睡眠研究会大会
史语所李庄时期事迹史料之一
冰岛睡眠研究会
Paresse constructive
法语学习(2016年3期)2016-04-16 21:4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