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清
(徽州区岩寺镇畜牧兽医站,安徽黄山 245061)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
程玉清
(徽州区岩寺镇畜牧兽医站,安徽黄山 245061)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鸭、火鸡和其他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该病症状表现为沉郁、缩颈、眼与鼻孔有分泌物、下绿色稀便、共济失调和抽搐;病变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以及干酪样输卵管炎和脑膜炎。
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低温、潮湿、阴雨、寒冷的冬春季节多发;主要感染1~8周龄的鸭,以2~3周龄的鸭最易感染,死亡率差异较大,可达3~75%。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以及损伤的皮肤(特别是脚部皮肤)等途径传播。
最急性病例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病例表现为精神沉郁,缩颈嗜睡,脚软、关节肿大不愿走动,共济失调,不食或少食;两眼流泪,眼眶周围羽毛被粘湿;鼻孔有分泌物;拉黄绿色稀便;后期病鸭表现为不停地点头或左右摆动,转圈,头颈歪扭、后仰呈“观星”状,有的两脚伸直、头颈扭曲于背上呈角弓反张状,抽搐而死,病程2~5d。日龄较大的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表现为缩颈、沉郁、痉挛性点头,常伏卧,遇惊不断鸣叫、转圈、倒退消瘦、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
主要是全身浆膜及内脏器官覆盖一层厚薄不均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尤其是肝脏覆盖一层灰白色纤维素性膜,易剥离,胆囊胀满,心包膜上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气囊混浊,个别出现纤维素性脑膜炎;跗关节有混浊的关节液;鼻窦有豆腐渣样渗出物。
(1)菌落特性:以无菌操作取心血、肝及脑病变材料,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置蜡烛缸37℃环境培养24h,观察结果。鲜血琼脂平板上长出凸起、闪光、呈奶油状小菌落,不溶血;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突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半透明、微闪光,直径1~1.5mm的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不生长。
(2)液体培养:接种于厌氧肉肝汤中,经37℃恒温箱培养24h,菌液均匀混浊,表面无菌膜,管底无沉淀。
(3)生化试验:采取24h巧克力琼脂培养物进行生化试验,结果不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甘露醇、木糖、山梨醇;不产生H2S,不还原硝酸盐;V-P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阴性,尿酶试验阳性,接触酶试验阳性。
(4)取巧克力琼脂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单个或成双短小杆菌;用瑞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浓染。
综合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微生物学检查的结果,可对本病作出诊断。
用纸片法,判定敏感性高低的标准:抑菌圈直径大于20mm者为极敏,抑菌圈直径15~20mm者为高敏,抑菌圈直径10~15mm者为中敏,抑菌圈直径小于10mm者为低敏,无抑菌圈为不敏感。根据药敏试验本菌对盐酸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高敏;对土霉素、链霉素中敏;对青霉素和四环素低敏。
(1)预防:改善育雏的卫生管理制度,特别要注意通风、干燥、防寒以及采用合理的饲养密度,勤换垫料,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对2~3周龄期间的雏鸭可用环丙沙星5mg/ kg混料预防,常发该病的鸭场注射三联菌苗(禽出败、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预防,12日龄时每只注射1ml。
(2)治疗:用环丙沙星5mg/kg拌料饲喂,连续用药5d,病鸭肌注庆大霉素5000单位位/只,连用3d。每餐喂料后给予维生素或速补18混饮,连用5d。经过治疗,发病鸭群的疫病都能够迅速得到控制,在治疗初期除少数病鸭继续死亡外,5d后鸭群基本恢复正常,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养鸭户的经济损失。
经采用上述防制措施后,据养鸭户的普遍反映,对本病的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个别仍发生本病的主要是以散发流行,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本病对养鸭业的危害。
(1)对病死鸭诊断结果发现:鸭传染性浆膜炎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给养鸭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一经发现该病,则应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控制,切断传播途径,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1周龄以下和8周龄以上的鸭极少发病,因而在2~3周龄要特别注意预防该病的发生。
(2)鸭疫里默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胞,不能运动,有荚膜,涂片经瑞氏染色呈两极浓染。在剖检过程中,对本病的诊断如有条件的最好能进行实验室诊断,以便确诊。
(3)本病与饲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对本病的预防首先要改善饲养环境的卫生状况,注意鸭舍的通风、干燥、防止过冷过热。
(4)饲料中缺乏维生素或微量元素和蛋白质水平过低等均易造成发病或发生并发症。因而,饲料营养要全面,尤其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蛋白质,以增强雏鸭的体质,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