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翠翠
(岫岩满族自治县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辽宁岫岩 114300)
浅谈口蹄疫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董翠翠
(岫岩满族自治县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辽宁岫岩 114300)
口蹄疫(英文名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传染病,易感动物达70多种,尤以黄牛(奶牛)为最易感,猪亦易感。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性疹。该病传播途径多、速度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A类传染病。
口蹄疫的爆发和流行不仅对畜牧养殖造成极大的损失,而且会对人们生活所需的奶类、肉类的供应以及对畜牧业依赖的轻工业和食品加工业造成较大影响。
1.1 形态特征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其最大颗粒直径为23nm,最小颗粒直径为7~8nm,呈大致的圆形或六角形。该病毒分为7个主型,即A型、O型、C型、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和亚洲I型,其中以A型和O型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各型病毒引发的症状相同,但无交叉免疫现象。
1.2 理化特性和抵抗力
口蹄疫病毒的结构和成分较简单。成熟病毒颗粒约含30%的RAN和70%的蛋白质,其RNA呈单股线状。高温和阳光对病毒有杀灭作用,酸、碱对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口蹄疫潜伏期为1~7d,平均为2~4d,通过病畜的水疱液、粪便、尿液、乳汁、精液、口涎、眼泪等传播。该病入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本病传播无明显的季节性,风和鸟类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因素之一。
病牛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体温可升高到40~41℃。发病1~2d后,病牛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及反刍停止。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溃疡,这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有时在乳头皮肤上也可见到水疱。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作为感染源,不同种类的动物在流行病学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发生口蹄疫后,牛首先表现症状。母牛感染时,特别是在泌乳期几乎所有牛乳头皮肤均有水泡过程,整个乳房浮肿,渐渐疼痛,继发感染时可发生乳导管炎症和乳腺炎,这时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后涂以青霉素软膏。良性病程死亡率一般不超过2%,但恶性口蹄疫对成牛亦具有较高致死率(40~100%)。这种口蹄疫开始是高温、心肌收缩加速、呼吸急迫、极度沉郁并且动物很快死亡。但口蹄疫的发生通常开始是常规的,需经过一周或更长才开始破坏心脏活动,恶性口蹄疫主要是使心肌传导性和应激性遭到破坏,死亡发生在病后第7~10日。
口蹄疫的临床诊断可根据症状,即口和蹄部的水泡和烂斑,并考虑流行病学材料来确定。其诊断要点为: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小畜死亡率高;流涎;口蹄疮定位明确(口腔黏膜、蹄部和乳头皮肤),病变特异(水泡、糜烂);恶性口蹄疫时可见“虎斑心”;为进一步确诊可采用PCR抗原监测、血清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4.1 综合防治的原则
①防治为主,疫苗为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另外还要防止从国外传入。
②一旦发生或由国外传入口蹄疫应立即上报兽医机关确诊并防治,同时在疫区严格实施封锁、隔离、消毒、紧急接种及治疗等综合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尚可应用口蹄疫高免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进行被动免疫,免疫期约2周。发布封锁令,防止疾病蔓延,进而有效的扑灭口蹄疫疫情。疫区封锁必须在最后1头病畜痊愈、死亡或急宰后14d,经全面大消毒才能解除封锁。
③因地制宜,扑灭口蹄疫。扑灭措施一般有三种。第一,采取扑灭措施,扑杀销毁全部病畜及同群牲畜。第二,紧急屠宰疫区病畜,但不销毁,经无公害消毒处理后留作肉食,在疫区周围实施疫苗免疫注射。第三、对疫区采取严格封锁措施,即划定疫区严格封锁。周围受疫情威胁地区加强检疫,对牛羊普通实行疫苗注射。
另外,消毒是预防和扑灭口蹄疫中一项非常主要的措施,实验证明5~10%的氨水可用于粪便的消毒;而过氧乙酸或次氯酸钠对畜舍消毒效果较好,使用KCF-30型次氯酸钠发生器较方便;而皮毛污染可用环氧乙烷消毒。
4.2 口蹄疫疫苗及免疫接种
疫苗接种作为特异性的预防工具是最成功的方法之一。在口蹄疫常发区必须坚持实施疫苗接种,这是因为在这样的地区有些畜群已获免疫,有些处于半免疫(或称免疫半衰期),而有些新生幼畜,青年育成畜群处于无免疫状态,使口蹄疫的发生已变成地方性流行或散发状态,常年散发或季节性发生。除有另一毒型口蹄疫侵袭外,一般不会再次暴发流行。这种情况虽然对本地区危害程度较低,但对另一地区来说是口蹄疫的疫源地,成为下一次爆发流行的潜在危险。用灭活苗时1年2~3次,用弱毒苗时1年2次使畜群获得免疫力,经2~3年使口蹄疫病毒失去侵入动物机体生存和扩增继代的条件,从而实现口蹄疫低发生率甚至无发病地区或国家。
当然,高质量的疫苗是预防接种成败的关键因素。一般对于口蹄疫疫苗的要求是:安全、有效、无毒、制造简便、能长期有效保存。口蹄疫疫苗经历了灭活疫苗→活疫苗→灭活疫苗→新型疫苗的发展历程,并且逐步实现疫苗的高免疫率,有效的控制口蹄疫的发生和发展。
由于口蹄疫病毒分为7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而在80个亚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而且其易于变异,不断有新的亚型出现,给免疫防治带来极大困难,预防接种时要考虑其毒型的不同,必要时可考虑采用双价苗或三价苗以提高免疫效果,降低口蹄疫发生的概率。
口蹄疫近几年在世界各国及地区频繁发生,成为影响国际动物生产及其产品贸易的主要疫病之一,是当前世界畜牧业的头等大敌。由于毒型复杂、无交叉免疫且易于变异,给其免疫与治疗带来极大困难。早免疫,早发现,早治疗,早扑灭,只有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的防止和控制口蹄疫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