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厚军 任宇斓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畜牧兽医工作站,新疆图木舒克 843900)
羊梭菌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于厚军 任宇斓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畜牧兽医工作站,新疆图木舒克 843900)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属(Clostridium)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包括羊快疫及羊碎疽、羊肠毒血症、羊黑疫、羔羊痢疾等。以发病急速、病程短促和病死率高为特征。本文综述了几种羊梭菌性疾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鉴别诊断要点及综合防治措施,希望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与帮助。
羊快疫;羊碎狙;羊肠毒血症;羊黑疫;羔羊痢疾;鉴别诊断;防治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属(Clostridium)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包括羊快疫、羊猝疽、羊肠毒血症、羊黑疫和羔羊痢疾等,这些病往往发病突然,病程短促,多为急性死亡,在临床上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容易混淆,而且病原菌多为土壤性细菌,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在养羊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对养羊业造成极大的危害。
羊梭菌性疾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发病羊的营养多在中等以上,山羊较少发病。一般经消化道感染。
1.1 羊快疫
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发病羊多为6~18月龄。常见秋、冬和初春气候骤变、阴雨连绵之际。
1.2 羊猝狙
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发病羊多为1~2岁。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多发于冬春季节。常呈地方流行性。
1.3 羊肠毒血症
是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2~12月龄的绵羊,多呈散发。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条件性,病羊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有限。
1.4 羊黑疫
是由B型诺维梭菌引起的,能使1岁以上绵羊感染,以2~4岁的绵羊发生最多。发病羊多为膘情较好的羊只。山羊也可感染,主要在春夏季节发生于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该病的发生经常与肝片吸虫的感染密切相关。
1.5 羔羊痢疾
是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其中又以2~3日龄的发病最多,7日龄以上的很少患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也可能通过脐带或创伤。羔羊痢疾的发生和流行,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2.1 羊快疫
发病突然,急剧者往往未见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精神沉郁,离群独处,卧底,不愿走动,强迫行走时,表现虚弱或运动失调;腹部膨胀,腹痛腹泻,磨牙抽搐,有的病例体温可升高至41.5℃左右,最后极度衰竭、昏迷,口流带血泡沫,通常于数小时至一天内死亡,极少数病例可达到2~3d。
2.2 羊猝狙
病程短促,常未见到症状即突然死亡。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地,表现不安、衰弱,痉挛,眼球突出,在数小时内死亡。
2.3 羊肠毒血症
发病突然,很少能见到症状或看到症状后很快就死亡。病状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搐搦为特征,另一类以昏迷和静静地死去为特征。前者在倒毙前,四肢出现强烈的划动,肌肉抽搐,眼球转动,磨牙,流涎,随后头颈显著抽搐,病程2~4h内。后者病程不太急,其早期症状为步态不稳,以后卧倒,并有感觉过敏,流涎,上下颌“咯咯”作响,继以昏迷,角膜反射消失,有的病羊发生腹泻,通常在3~4h内静静地死去。
2.4 羊黑疫
本病在临床上与羊快疫、肠毒血症等极其类似。病程十分急促,绝大多数情况是多无症状突然死亡。少数病例病程稍长,可拖延1~2d。病畜掉群,不食,呼吸困难,体温41.5℃左右,呈昏睡俯卧,并保持在这种状态下毫无痛苦地突然死去。
2.5 羔羊痢疾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2d,病初精神委顿,低头拱背,多食欲下降或废绝,持续性腹泻。粪便呈水样或而糊状,恶臭带有气泡、粘膜和血液。到了后期成为血便。病羔逐渐虚弱,卧地不起。病程1~2d。个别出现神经症状,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最后昏迷,头向后仰,常在数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
3.1 羊快疫
病羊新鲜尸体的主要损害为皱胃出血性炎症变化显著。胃底部及幽门附近的黏膜,常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块,其表面发生坏死,出血性坏死区低于周围的正常黏膜;黏膜下组织常水肿。胸腔、腹腔、心包有大量积液,暴露于空气易于凝固。心内膜下(特别是左心室)和心外膜下有多数点状出血。肠道和肺脏的浆膜下也可见到出血。肠道和肺脏的浆膜下也可见出血。胆囊肿胀。如病羊死后未及时剖检,则尸体因迅速腐败。
3.2 羊碎狙
病变主要见于消化道和循环系统。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有的区段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浆膜上有小点出血。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
3.3 羊肠毒血症
剖检可见肾脏表面充血,色暗,实质松软,呈软泥状,按压易碎。肝脏肿大,暗紫色,质脆,胆囊肿大1~3倍,充满胆汁。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切面呈黑褐色。脾脏肿大,质地松软。皱胃和小肠粘膜呈紫红色,膀胱粘膜有密集的针尖状出血点
3.4 羊黑疫
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充血,其皮肤呈暗黑色外观。胸部皮下组织经常水肿。浆膜腔有液体渗出,暴露于空气易于凝固,液体常呈黄色,但腹腔液略带血色。左心室心内膜下常出血。真胃幽门部和小肠充血和出血。肝脏充血肿胀,从表面可看到或摸到有一个到多个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的界限清晰,灰黄色,不整圆形,周围常为一鲜红色的充血带围绕,坏死灶直径可达2~3cm,切面成半圆形。在肝片吸虫流行的地区发现急死或昏睡状态下死亡的病羊,肝脏的这种坏死变化,对本病具有很大的诊断意义。
3.5 羔羊痢疾
尸体脱水严重,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在消化道。皱胃内有未消化的凝乳块,皱胃粘膜出血水肿,小肠(特别是回肠)黏膜充血发红,常可见溃疡,溃疡周围有出血环;有的肠内容物呈血色。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间或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有时有出血点。肺常有充血区域或瘀斑。
由于这些疾病发病突然、病程短促生前确诊比较困难,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只能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以鉴定病原菌及其毒素。
4.1 羊快疫
用死亡羊的脏器,特别是肝脏被膜触片染色后镜检,若见到无关节的长丝状菌体,这一特征对诊断该病有重要价值
4.2 羊猝狙
从体腔渗出液、脾脏取材作C型魏氏梭菌的分离和鉴定,以及用小肠内容物的离心上清液静脉接种小鼠,检测有无β毒素。
4.3 羊肠毒血症
发现高血糖和糖尿对该病具有诊断意义,但确诊本病根据有以下几点:肠道内发现大量D型魏氏梭菌;小肠内检出ε毒素;肾脏和其他实质脏器内发现D型魏氏梭菌;尿内发现葡萄糖。
4.4 羊黑疫
毒素检查采用卵磷脂酶试验,此法检出率和特异性较高。
4.5 羔羊痢疾
实验室检查,鉴定病原菌及毒素。
(1)加强饲养管理,防止严寒侵袭,抓膘保暖,严格消毒,常发地区每年定期注射“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菌苗,每年两次,母羊产前2~3周再接种一次。
(2)发病时隔离病羊,对症治疗。全群口服2%硫酸铜(每只100ml)或1%石灰水(每只100~150 ml),同时转移牧地或圈舍至高燥地区,可减少或停止发病。
(3)对羊黑疫,首先应防止肝片吸虫的感染,发病羊静脉或肌肉注射抗诺维氏菌血清,50~80ml/次,连用1~2次。
(4)对羔羊痢疾应合理哺乳,避免饥饱不均,母羊补饲,使羔羊吃足初乳;常发羊群可在羔羊出生后12h内灌服抗生素,如土霉素0.15~0.1g,1次/d,连续3d,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发病时隔离病羔,综合用药治疗,治疗原则,抗菌消炎,补液强心,解毒。
(5)病死羊只一律烧毁或深埋,不得食用,受威胁羊紧急免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