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伯根/宜宾市南溪区政府
南溪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思考
□潘伯根/宜宾市南溪区政府
宜宾市南溪区农技队伍主要由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水务局4个部门专业人员组成,承担全区农、林、水、牧等产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病虫害及疫情的检测、预报、防治、处理,农村人畜饮水等基础水利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职能。随着近几年现代农业思潮的兴起,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农技服务体系在农技机构设置、农技人员配置、激励、农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南溪区农业经济的全面转型。
(1)农技服务体系陈旧。一是农技服务机构设置陈旧。目前,南溪区农技服务机构仍是以乡镇行政区域为区划设置,农技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样样俱全,小而全地配备农技人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已难以满足农业区域化、特色化发展对农技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二是农技推广渠道不畅。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尚未建立完善的供求关系,推广服务形式单一,渠道不畅。
(2)农技服务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一是农技人员数量不足。南溪区农业人口约为34万,专业农技人员仅为237人,还要分为农、林、牧、水4个不同专业,同一专业农技人员与农业人口比为1.75∶10000。二是农技队伍老龄化趋势明显。南溪区30岁以下农技人员仅为16人,占总人数的6.75%,而40岁以上人员有149人,占总人数的62.9%,年龄结构不合理。三是农技队伍素质不高。南溪区农技人员研究生学历仅为2人,占总人数0.8%;高级职称仅10人,占总人数4.2%,同时,现有的农技人员缺少新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机会,知识更新跟不上,对农业高新技术不了解。
(3)农技服务人员激励机制缺失。一是待遇较低。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工资待遇较低,目前,南溪区一个刚参加农技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一个月收入不到2000元,且工作环境较差,极易出现人才流失现象。据统计,从2010年起,南溪区各类公招引进农技人员20人,仅3年时间由于各种原因流失了7人,流失率达35%。二是晋升机制单一。现阶段,优秀基层农业服务人员晋升方式一般为提拔成行政领导,这样反而会限制他们自身能力的发挥,且绝大多数的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缺乏晋升机会。三是选拔任用制度不健全。南溪区基层农技人员要想提拔为中层、高层管理者必须经过多年的基层工作逐级上升,使得处于低层次的管理者要继续晋升的难度加大。
(4)农技服务成果转化率低。据统计,2011年以来,南溪区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160万元,在提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时只能现买现卖、纸上谈兵,出现实质问题也就难以及时解决,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
(1)重视人才,创造农技服务新环境。牢固树立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农技人才引进摆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学用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稳定高效的农技人才队伍。同时,要逐步加大基层农技服务资金投入,改善农技人员办公环境及科研环境,加大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力度,进一步提高现有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2)强化激励,激发农技队伍新希望。一是强化精神激励。一方面,要通过制度设计,给予基层农技人员在现行工作岗位上取得较大绩效时获得晋升职称或更高级别管理岗位机会;另一方面,要通过适当的加压和让其承担重大的责任,使得他们获得使命感。二是强化薪酬激励。要根据农业科技推广效益和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工作绩效,适当提高奖金系数。同时,要研究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吸引有才能的人加入农技队伍。三是强化保障激励。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奖励、保障形式,健全养老、住房等保障制度。同时,要畅通进出渠道,对不合格的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坚决淘汰,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3)创新体制,构建农技服务新模式。一是建立区域农技站,实现农技服务特色化。根据全区产业分布建立区域性经济特产技术服务站,通过对农技服务力量的整合,实现农技服务的专业化指导。二是建立利益联结制,实现农技服务主动化。在保证农技服务效果的基础上,鼓励农技人员以技术或资金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将技术服务融入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服务的主动化。三是建立多元服务制,实现农技服务社会化。把农技服务职能向社会协会、股份制公司延伸,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建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科技推广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