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林/大英县河边镇农机服务中心
基层农机修理行业的调查分析
□黄荣林/大英县河边镇农机服务中心
农业机械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已成为粮食增产的有力推手,但农机修理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农机修理难的问题。笔者以大英县河边镇为例,对基层农机修理行业进行了调查分析。
大英县河边镇有49个村,450个合作社,73030人,耕地面积3488.3hm2。该镇有农机管理人员2人;个体农机配件门市部1个,并附带农机修理工作,有修理工2人,年龄均在50岁以上;该镇无农机大户和农机化作业组织,农机修理行业缺失严重。
2.1 重视不够,缺乏专业队伍
基层农业部门对农机工作认识不深,使农机修理处于听天由命、自生自灭的状态。1990年以后大英县农机局没有新进过农机专业人员;大英县11个乡镇农机站负责人中,大部分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外行。大英县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由2006年的57人缩减到2013年的21人。
2.2 农机管理与农机发展不协调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重视,农业机械在农村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大英县河边镇2013年已拥有农业机械69901台11.75万kW,而农机管理人员却只有2人,很多地方的农机出现了问题无人问津,致使农机的有效利用率下降。
2.3 农机修理设备不足,修理价格昂贵
大英县城没有磨床和一般检测设备,缺乏设备使维修只能更换新零件,从而导致维修费用上升,如更换一根单缸柴油机曲轴要四百多元,换一个总泵一两百元。因为农机只要有点小毛病就要求换件,无形增加了使用农机的成本,而机主为了节约开支,不得不使农机爬窝或带病作业,最终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2.4 农机修理技术匮乏
1983年河边镇有拖拉机修理工30多人,全部经过多次专业培训,当年培训出来的农机修理工现都已60岁以上了,修理队伍断档现象严重。河边镇目前仅有的2名修理人员没有进行过专门的技术培训,只能进行换件修理,修理技术人员相当匮乏。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在新形势下恢复省、市农机校对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育,而且要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二是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把农机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把农机工作作为大事来抓,坚持农民利益至上,增大县乡农机管理力度。三是要对用于田间作业的农业机械进行油料补贴,降低使用成本。四是农民修理农机要能够像农民看病进医院一样,进行部分报销,降低农机修理收费。
3.2 加强农机管理,排忧解难
改革开放以来,农机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先进适用的农机进入到了千家万户,家家户户都有机动打谷机、打米机、磨粉机、抽水机,有的还有拖拉机、耕整机、收割机。老百姓无法及时掌握农机具的安全操作和维修保养知识,必须要靠农机主管部门来进行技术服务,使他们会操作,会使用,管好用好农业机械,从而减少农机修理成本,减少农机安全事故发生。因此,一是要适量吸收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到基层工作,形成一支懂管理懂技术的农机管理队伍。二是加强农机修理市场监管,按标准办证。三是农机管理人员要接地气,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到农户家中,提高办事效率,解决老百姓购机的后顾之忧。3.3 落实好惠农政策
一是要把农机修理设备和检测设备纳入农机购机补贴目录中去,地方财政也要对其进行资金扶持。二是要争取项目资金,对修建农机修理场所进行补贴。三是金融部门要对发展农机修理的大户发放无息贷款,帮助他们购买修理和检测设备。四是农机主管部门要精心组织,每个乡镇要发展扶持1个农机修理大户。
3.4 加强农机技术培训,有效提升全县农机维修水平
一是县农机校要增加编制,吸收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增加师资力量。同时在农闲时间,每年要组织所有农机管理人员和农机修理人员,集中举办农机修理培训班,时间要在1个月以上,补充和更新农机专业知识。二是农机校的老师要走出校门,送科技下乡,到乡镇去办培训班,到田间去搞培训。三是要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板报、流动宣传站、宣传资料等宣传讲解农机修理知识,以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及维修技术水平,使农机修理基本知识家喻户晓,以达到降低维修成本的目的。四是每年在拖拉机年度检审时对拖拉机驾驶员进行5~7d的短期培训,以提高驾驶员维护保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