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春丁 燕/攀枝花市农牧局农广校 四川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攀枝花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
□李洪春1丁 燕2/1攀枝花市农牧局农广校 2四川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大量转移,造成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低学历化现象日益突出,农村整体科技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导致农业科技推广面临较大困难,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程度的农村空心化,对农业生产造成消极影响,成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这不仅关系“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现实问题,更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深层次问题。
中央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农业部已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总结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准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带动作用突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在类型上可以分为农村发展带头人及规模经营大户、农业技能服务人才。
新型职业农民还要充分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职业,以区别于对农业的短期行为。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1)截至2013年底,攀枝花市新型职业农民有2603人。其中,农村发展带头人及规模经营大户1243人,农业技术服务人员1360人。
攀枝花市农村发展带头人及规模经营大户,包括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农机大户等发展现代农业的投资主体和生产经营主体。由于攀枝花多为山地地形,土地资源有限,本调查以3.33hm2作为基数,主要统计调查3.33hm2以上或年产值达10万以上的大户。目前,农村发展带头人及规模经营大户的总数为1243户,其中种植业1086户,养殖业157户。
种植业主要分布在盐边县的桐子林镇,仁和区的大龙潭乡、啊喇乡、平地镇和米易县的湾丘乡、丙谷镇等。
养殖业主要集中在盐边县渔门镇和敢渔镇的养鱼业,米易县撒莲镇养猪、养牛业,得石镇的养羊业和西区格里坪镇的养禽业。全市的特种养殖也出现好的发展势头,如盐边县青河镇发展的野猪养殖、敢渔镇发展的娃娃鱼养殖,在规模和效益方面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他服务农业的农机户和加工户规模较小,加工大户、农机大户微乎其微。
家庭农场主作为规模经营大户中的一部分,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适度规模、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并销售品牌农产品。攀枝花市的家庭农场1031户,主要为芒果大户、核桃大户、玉米大户。农业技术服务型人才1360人,是经省、市、区有关部门认定的农业技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员,活跃在农村的种植业技术推广人员、畜牧兽医防疫员、农机水利员、烟技员等,能够承担本区域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动、植物疾病疫病预防和治疗任务。其中,种植业推广人员337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和防疫员361人,农村经纪人301人,烟技员243人,农机水利员118人。
(2)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有着较好的把握市场的能力,是新型职业农民能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文化结构来看从年龄来看,规模经营大户主要为中年人,年龄在35~50岁之间,占80%以上。从文化素质看,规模大户中的主要劳动力文化以初中为主,约占85%,部分为中专和高中,甚至还有少数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从社会背景来看,许多规模经营大户和家庭农场主是村社干部,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源、技术资源和创业能力,能积极抓住各种机遇。
在农业技术服务人才中,中级职称占12.5%,每个年龄段的人数基本趋于平衡,年龄结构表现比较合理。文化结构表现为:初中以上83%,初中以下学历17%。在国家实施成人教育政策的环境下,人们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相对增大,农村的大学生逐年增多,对改善农村人才结构,提升农村人才文化科学素质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把自己的发展融入到区域发展中,是新型职业农民获得成功的基础。国胜乡的家庭农场主就利用国胜乡的茶叶作为依托,桐子林镇、大龙潭乡就以芒果发展为主导,他们利用当地的气候、土地、品牌效应、营销网络等优势,壮大自己的实力。
立足当地独特的优势,是新型职业农民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只有在立足当地资源,抓住特色,生产出具有明显优势的产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规模大户中,70%是以晚熟芒果作为主导产业,主要就是利用攀枝花市独特的亚热带气候,而晚熟芒果在全国有着排他的市场优势。
大户间相互合作,是新型职业农民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新发展的盐边北部蔬菜基地,就是几个新型职业农民,为了共同的理想,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政府的正确引导,是新型职业农民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正确的政策引导下,好的政策的扶持下,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在复杂多变化的环境中看清方向,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才能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1)规模大户数量少,分布不均。从总量来说,攀枝花市的规模大户比较少,只占全市农民的0.24%,且各县分布不平衡。一方面主要是攀枝花是山地地型,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这就限制了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不畅是另一重要原因,在边远地区的农民不愿把地进行流转,制约了当地资源的开发;缺乏一批新型的职业农民在当地进行试验、示范,地方的带动力不强,是数量少、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2)规模大户效益不均。先发展芒果产业就效益明显,如桐子林镇,由于在基础设施、技术培训、市场营销、组织模式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已形成完善的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收益方面表现比较好;而后发展的效益就差一些,如湾丘镇的农民,开垦了许多荒地,大多以种植玉米为主,由于没有形成产业网络,发展效益不容乐观。
(2)种、养殖结合不紧密,生态理念不强。大多数种养结合不紧密,发展果树的林下没有发展养殖,发展养殖的没有发展种植。大多数芒果种植大户,模式比较单一,有的虽然种养进行结合,但养殖的生态鸡只为自给自足,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养殖业发展比较缓慢,只占规模大户12.6%,饲料来源主要依靠购买。
(4)家庭农场没有跟上市场发展的形势。全市虽然存在家庭农场1031户,但通过工商注册的家庭农场仅有几户,对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随着政策向家庭农场倾斜,攀枝花市相关部门通过沟通,简化了注册程序,注册农场主也越来越多。
(5)农业技术服务型人才少,服务力量薄弱。全市农业技术服务型人才只占全市农民0.28%,平均每个村有3.8个服务人才,相对于攀枝花市7440km2土地面积,5.5km2只有一个农业技术员提供服务,且全市没有统一的植保员,对各村种植业进行统防统治,不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
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应以培育为重点,在试点基础上,出台配套政策,全面推进实施,培育和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创新、带动能力强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在注重现有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加工大户、农机大户、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农民经纪人等服务性职业农民的培养。
(1)大力开展多层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深入开展职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攀枝花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创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村生态能源等重大农业工程项目,结合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因地制宜向广大农民推广普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综合运用农民田间学校,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行高产优质新品种技术、高产高效种养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农机化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技术等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农民生产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
系统开展职业农民服务技能培训。重点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的职业农民,开展系统的服务技能培训,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健康发展。
扎实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等开展创业培训,通过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使其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方法、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其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企业。
积极开展农民学历素质教育。针对职业农民开展现代农艺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村经济管理、农村土地管理等专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改善农业劳动者学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2)着力构建多渠道、高质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培训学校、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逐步构建相互衔接、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确立培育基地。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择优确定培育基地。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师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工作水平。培养造就“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快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应用,开发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满足农民多元化和终身学习需求。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以农业种、养大户的培植为切入点,积极开展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户、农产品经纪人,农业服务组织骨干等各类人员培训。重点培养生产技能服务型、经营管理型和市场营销型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农民,不断提高培育职业农民质量。
(3)完善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支持政策
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大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增加农业的吸引力,真正解决“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的问题。
教育培训扶持政策。鼓励有志立足农业创业的农民积极参加教育培训,对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民,可根据全日制、非全日制的经费开支,实行差别化补助政策。
产业扶持政策。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补贴政策与新型职业农民挂钩;在无公害基地认定、品牌打造等方面给予新型职业农民具体支持;在领办、新办的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机耕道、提灌建设等方面应予以各项优惠和给予科技项目支持。
农业金融扶持政策。积极完善小额贷款机制,加大信贷资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投放力度。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切实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投入大、风险大的顾虑,增强规模经营抗风险能力。
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政策。要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以家庭为主要单位,在生产经营与管理有着较大的优势,政府要加快家庭农场的注册和培育,使现有家庭农场合法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