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潮, 边明星
(江苏省阜宁县人民医院 普外一科, 江苏 阜宁, 224400)
近年来,腹部手术后腹腔出血在临床并不少见,发生率约为0.68%[1], 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2]。作者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月7例腹部手术后24 h内腹腔内出血超过500 mL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7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20~75岁,平均52.3岁;4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者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1例外伤性脾破裂者行脾切除术, 1例行胃癌根治术, 1例胰头癌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患者均在24 h内明确诊断,其中出现休克2例,腹腔引流管活动性出血2例,腹胀及直肠刺激症状1例,同时出现以上两种情况2例。
1例患者腹腔引流量不多,给予保守治疗,经积极输血、止血、扩容等处理后出血渐止,最终总引流量约600 mL; 1例患者凝血功能极差,且患者家属拒绝再次手术,行保守治疗,最终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死亡。
5例患者在积极扩容、补液后,急诊再次开腹手术,术中探查见总出血量在500~2 000 mL, 其中创面广泛渗血3例,予重新缝扎创面,并予“生物蛋白胶”涂抹创面;小血管出血1例,予以重新结扎;原因不明1例,予以腹腔冲洗、引流。所有患者皆康复出院。
关于“腹部手术后腹腔出血”的临床概念,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有资料[3]将其界定为术后24 h内出血超过300 mL, 但许多因素皆可对出血量的统计造成影响。作者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及再次手术后腹腔总出血量的统计,认为将出血量定义为术后24 h内出血超过500 mL相对稳妥,更易为临床医生所接受。引起腹腔出血的原因相对较多,总结如下:①创面广泛渗血为近期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之一[4], 多由患者自身特殊情况引起,尤其是乙型肝炎肝硬化致脾脏功能亢进,更是再手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5]。本组中4例患者即属于此种情况。另外,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服用抗凝剂,亦容易发生创面渗血[6]; ② 手术方面的原因,如粗暴操作、钝性分离过多、组织大块结扎、止血不彻底等。首次手术的出血量也和再次手术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谭小荣等[7]认为首次手术出血量>700 mL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③麻醉方面的因素,如术中麻醉过浅、术后镇痛不足、患者躁动不安等,也有可能加重出血;④有研究[8]称腹壁戳孔放置引流管时损伤腹壁小血管,出血进入腹腔,引起误判,亦需引起注意。
腹部手术后受麻醉等因素影响,腹腔出血早期症状不典型,且大手术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创面渗血,可能仅有轻微生命指征改变,可通过加快补液迅速纠正;如出血量继续增多,并出现下述情况,即考虑有腹腔出血的存在: ① 心率增快(>100次/min)、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90 mmHg)、口干、心慌、大汗等休克症状; ② 腹腔引流管引出大量鲜血(≥50 mL/h), 24 h引流管引流鲜血大于800~1 000 mL, 且血压难以维持稳定[9]; ③ 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10]; ④ 动态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计数呈进行性下降;⑤腹部B超或CT检查提示腹腔有大量积液,数秒钟即可明确诊断[11]。
临床治疗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微创治疗等多种方法。保守治疗适用于少量腹腔出血(200~300 mL)且生命指征尚稳定者,可通过积极扩容、输血、止血、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等处理,达到治疗目的。常用药物包括维生素K1、酚磺乙胺、氨甲苯酸、卡巴克洛等[12]。治疗过程中要严密监测生命指征等变化,并做好随时手术的准备。开腹手术治疗要求较为严格,剖腹探查的指征既要慎重掌握,更要当机立断[13], 如保守治疗后生命指征不稳定或出血量较大, 24 h达500 mL以上,必须在积极纠正休克的同时立即再次进腹探查,除非是患者出现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再次手术。探查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 需注意麻醉深度,保持肌松良好,动作轻柔,防止再损伤; ② 因患者血压下降、血容量降低、毛细血管残端挛缩等因素影响,再次进腹后有时无法找到确切出血原因及部位,此时应补足血容量,适当提升血压,并让腹腔脏器处于无张力状态下,观察10~15 min,力求明确出血部位; ③ 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后,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处理措施,如为小血管出血,需重新结扎;如为局部创面渗血,可缝扎周围组织,覆盖创面;如创面广泛渗血,无法缝扎,可使用一些经过临床验证的“生物蛋白胶”涂抹创面,以减少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14]; ④ 此外,尚需注意有时出血点不止一处,进腹后需严密探查所有创面,有怀疑处需逐一再次结扎或缝扎,避免给患者再次遗留隐患;有时术中探查时清除腹腔积血后未能发现明确活动性出血,有学者[15]称之为“术后阴性探查”,则可行冲洗、引流,避免因积血而导致的严重腹腔感染、炎性肠梗阻、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微创治疗的条件如下: ① 介入治疗。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酌情考虑在出血期行相应区域血管造影,如能明确具体出血部位或具体血管,则可考虑在介入下行相应血管栓塞,以“微创”手段达到治疗目的[16]; ②腹腔镜探查。急腹症患者出现手术指征时应用腹腔镜探查在国内外已广泛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确诊率和治愈率分别达到83.9%~100.0%和75.0%~92.8%[17]。但在此种情况下,因患者有生命指征紊乱,且腹腔创面被积血及血凝块等覆盖,故作者不建议行腹腔镜探查术。
[1]Pessaux P, Rosso E, Panaro F. Preliminary experience with the hanging maneuver fo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J]. Eur J Surq Oncol, 2009, 35(9): 1006.
[2]吴肩昌. 胃切除术后近期出血临床治疗分析[J]. 吉林医学, 2011, 32(10): 1971.
[3]邱法波, 姜希宏. 腹部手术后腹腔内出血的诊断和治疗[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1, 4(1): 48.
[4]Ellis B G, Thom pson M R. Factors identifying higher risk rectal bleeding in general practice[J]. B r J Gen Pract, 2005, 55(521): 949.
[5]肖辉, 王建. 脾切除术后再出血的诊断与防治[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9, 16(12): 1035.
[6]Cadili A, de Gara C. Complications of splenectomy[J]. AmJ Med, 2008, 121(5): 371.
[7]谭小荣, 宗明, 张永杰, 等.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0, 19(3): 282.
[8]张立新, 卫长福, 徐茂法. 腹部外科手术放置腹腔引流管引起108例并发症原因分析[J].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10, 7(8): 123.
[9]杨连粤, 郭磊. 复杂性脾切除102例回顾性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5): 403.
[10]赵家泉, 严明. 脾切除术后再出血原因探讨及防治[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 12(3): 112.
[11] Wherrett L J, Boulanger B R, McLellan B A, et al. Hypotension after blunt abdominal trauma: The role of emergent abdominal sonography in surgical triage[J]. J Trauma, 2006, 51: 815.
[12]杨贵银, 张乾先, 马敏波, 等. 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46例临床分析[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7, 14(3): 332.
[13]刘晓文, 刘子贤. 腹部手术后腹腔内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对策[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11(06): 7.
[14]吴金术, 蒋波, 周力学, 等. 肝胆外科应用创面封闭胶的技艺: 附1076例报告[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5, 14(1): 74.
[15]李建平. 腹部手术后早期再手术28例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1(23): 3273.
[16]黄志强, 损伤控制微创外科的新领域[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0, 30(2): 96.
[17]Karcmanakos S N, Sdralis E, Panagiotopados S, et al. laparoscopy in the emergency setting: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540 patients with acute abdominal pain[J]. Surgical laparoscopy, 2010, 20(2):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