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美英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南通 226300)
脑干梗死因其部位特殊,CT检查易漏诊,但随着MRI以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普及,大量的脑干梗死患者得到了早期明确的诊断。现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72例脑干梗死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住院的72例脑干梗死病史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第4次会议关于脑干梗死的诊断标准[1],均经CT或MRI明确诊断为脑干梗死。本组资料男49例,女23例,年龄37至92岁,平均年龄67.6岁。
1.2研究方法 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常见危险因素与辅助检查资料。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房颤、脑卒中史、高脂血症。预后评估:出院时按改良的Rankin残障量表(mRs)分值评估预后,≤2分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
2.1危险因素 本组患者72例,有高血压病50例(66.7%),高脂血症29例(40.3%),糖尿病26例(36.1%),冠心病、房颤10例(13.9%),脑卒中史10例(11.1%)。
2.2病变部位分布情况 本组患者单纯脑干梗死55例,其中单纯延髓梗死4例,均为单侧;单纯脑桥梗死43例(59.7%),其中单侧41例(56.9%),双侧2例,位于脑桥基底部旁正中区32例(44.4%);单纯中脑梗死5例,均为单侧;脑干与中脑交界处梗死3例;脑干合并前循环梗死4例;脑干合并后循环其它部位梗死9例;脑干合并后循环其它部位及前循环梗死4例。
2.3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真性球麻病4例,同侧面部感觉障碍4例,周围性面瘫2例,中枢性面瘫39例(54.2%),复视5例,构音障碍40例(55.6%),四肢瘫8例,共济运动障碍7例,意识障碍8例。具脑干病变交叉性体征15例(20.8%),其中延髓3例,脑桥7例,中脑7例;未其交叉性体征57例(79.2%),其中31例(40.3%)貌似大脑半球梗死的表现,均为桥脑梗死。
2.4CT与MRI对脑干梗死诊断情况 本组脑干梗死患者CT检查66例,检出脑干梗死7例,阳性率10.6%,MRI检查68例,检出脑干梗死68例,阳性率100%。
2.5预后 本组预后良好57例(79.2%),包括48例(66.7%)轻度残障,9例(12.5%)无残障;预后不良15例(20.8%),其中死亡5例(6.9%),严重残障9例(13.9%)。
脑干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是维持生命活动最重要的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脑干梗死虽然只占脑梗死总数的9%,但其病死率却高达25%[2],因此对脑干梗死病因和临床特点的探讨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相关研究表明[3],高血压为前后循环脑梗死的第一危险因素,高脂血症在前循环梗死组中的比例要低于后循环组;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糖尿病等其它危险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发现,脑干梗死常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占66.7%、高脂血症占40.3%、糖尿病占36.1%,与相关研究资料[4]相一致。本组资料显示:脑干梗死中桥脑梗死多见,占59.7%,且多位于脑桥基底部旁正中区(占44.4%),也与有关文献[5]报道的脑桥是脑干梗死的最好发部位等资料相符合。故脑干梗死中脑桥多见,且多位于脑桥基底部旁正中区。脑干梗死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其梗死的部位,其典型的表现为同侧颅神经核性或核上性损害及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即交叉体征。本组具交叉性体征仅占20.8%,与文献[6]报道相似。未具交叉性体征的占79.2%,提示脑干梗死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多。脑干梗死临床表现不典型,分析与下列因素有关:(1)脑干梗死多位于脑桥基底部旁正中区,一侧区血管阻塞时未伤到被盖部颅神经核,仅表现对侧中枢性的面瘫、对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为主的类半球病变;(2)脑干梗死腔隙性梗死多见。小腔梗灶未波及颅神经桥和神经纤维时仅表现为脑干腔隙综合症,不会出交叉性体征;(3)如果部分脑干梗死合并有前循环或后循环其它部位的梗死,那临床表现就更加不典型,也更复杂。MRI在对脑干梗死的检出率明显优于CT,特别对早期脑干梗死的检出,缩短了临床观察期,大大提高了治愈率。本组资料显示,CT诊断脑干梗死阳性率为10.6%,MRI诊断脑干梗死阳性率为100%。脑干位于后颅窝,受颅骨伪影影响,CT显示不清晰,漏诊率较高,而MRI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不受颅骨伪影影响,特别是DWI在急性期显示最敏感,呈明显高信号,可明确病变部位、新旧、大小[7]。虽然脑干梗死致残率、病死率极高,但随着MRI和DWI技术的推广、早期诊断率的提高,脑干梗死的治疗预后已经大大提高[8]。本组资料示:脑干梗死预后良好占79.2%,预合不良占20.8%,死亡占6.9%,提示:脑干梗死患者大部分预合良好。
综上所述,脑干梗死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脑干梗死以脑桥部梗死最多见;脑干梗死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居多;脑干梗死MRI检出率高,有利于临床的及时治疗;脑干梗死大部分预合良好。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对脑干梗死检出率的提高,和预防医学的进步对脑干梗死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临床医学的深入对脑干梗死的及时有效治疗,笔者相信脑干梗死的预后会越来越好。
[1] 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2] 郭 娟,习智凯,牟成勇,等. 小脑、脑干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诊断研究[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10,7(9): 37.
[3] 赵建明.前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TOAST病因分型及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5):19-21
[4] 张卫斌,姜然. 急性脑干梗死49例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9:32-33.
[5] 朱丹,杨春晓,梁庆成.脑干梗死的研究进展[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7,15(11):862-863.
[6] 于雪.脑干梗死46例临床分析[J].中年医药导报,2008,5(1):58.
[7] 李保权、赵林、李林方,等.MR弥教加权成像(DWI)诊断急性、亚急性脑梗死及相关参数的应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14(3):210-212.
[8] mead GE,Wardlaw Jm,Dennis MS,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tern of intracranial artery abnormalities on transcranial doppler and 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00,31(3):71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