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荣梅,宋清华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太极拳”课程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许荣梅,宋清华
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高校太极拳课程开展现状做了广泛调查,对普通高校公共太极拳课程面临的困境因素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为高校管理者和相关学者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参考。
普通高校;太极拳课程;现状;影响因素
在太极文化广播四海的今天,把太极拳纳入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推广,不仅可以起到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的作用,而且太极拳的哲理性、艺术性,还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开拓其智慧,增添其生活的情趣[1-3]。因此,相关专家指出,把太极拳作为高校体育的选修课程或作为首选课程尤为必要[4]。截至2012年上半年,课题组从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及对全国范围内近300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调查数据来看,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太极拳”课程开设情况并不理想,大多高校对“太极拳”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仅仅停留在体育院系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公共体育课教学受到冷落。另外,我国地域广阔,区域文化发展存在多样性和特有性,不同区域的体育文化背景对太极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太极资源的掌握和运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单一的太极拳课程推广模式很难满足不同区域高校太极文化差异的需要。可见,为推进太极拳课程在高校蓬勃发展,在对其现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对如何寻找突破口尤为必要。
1.1 研究对象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太极拳”课程。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通过各种体育期刊、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和互联网,获取了大量与本研究有关的资料。在分析研究中主要是以国内文献资料为主。
1.2.2 调查法
1)问卷调查。全国范围内区域太极文化资源的差异为基础,分不同的区域进行调查,同时在小范围内重点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区域高校调查。面向全国264所普通高校其中河南省73所,共发放“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太极拳课程开设现状调查问卷”4 500份,回收问卷4 226份,回收率为93.91%,其中有效问卷4 130份,有效率91.77%。
2)专家访谈。根据研究需要和实际情况,对调查样本的选择考虑调查区域、调查对象的范围,有针对性的对有关体育专家进行访谈。
3)调研。调查对象为太极拳课程开展较好的高校,通过电话咨询、实地调研等方法,调查太极拳课程开展的困难及学校现有对策。
1.2.3 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资料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并参考运用相关领域和层面的研究数据和实例做定量、定性分析。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调研资料,进行逻辑归纳和理论分析。
2.1 指导思想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健全
在被调查的开设公共体育太极拳课程的学校中,教学计划非常健全的占34.6%,健全的占31.7%,不健全和根本没有的近35%。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非常健全的占10.6%,健全的占18.8%,不健全和根本没有的占70.6%。这项调查结果说明,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太极拳课程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仍存在很大问题,太极拳课程大多未成体系,且没有明确界定太极拳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如何建立监督与评价机制对课程实施进行宏观监控值得引起重视。
2.2 课程的教学评价不完善
现行公共体育太极拳课程一般被列为考试科目,各高校均依据各校实际制定有具体的考试考核标准和要求,考核方式均参照传统的武术课考试要求进行。在实践教学中,个别学校没有将太极拳课程列为考试科目,而是列为考查科目。总体看来,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与发展功能的考试新模式还没有形成。
2.3 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陈旧
现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太极拳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均以传统武术课教学方法为主,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显得陈旧而缺乏活力。具有主体性、时代性、创造性的新型太极拳课程教学模式有待形成。
2.4 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培训体系尚未形成
调查发现,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太极拳课程的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各自学校的体育教师,其中包括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与非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师。其师资培训的方式主要包含本校集体培训、外请专家集体培训和集体外出培训三种形式。培训学时一般在20-40学时不等。各高校开设地方太极拳课程以来,仅进行了一次培训,太极拳课程的师资力量依然薄弱,师资培训工作严重滞后,且没有形成循环制度。
2.5 师生对开设太极拳课程的认可度
在对开设“太极拳”公共体育课的普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反应的结果显示,认为在高校开设“太极拳”公共体育课程非常必要的分别占25.1%和16.7%,认为必要的分别占42.6%和26.5%,除部分师生认为无所谓外,仅有不足10%的师生认为没必要。可见,广大师生对开设太极拳课程比较认可,这成为加大太极拳课程开发力度的一个基本支撑点。
2.6 师生对太极拳课程学习效果的满意度
被调查对象中,通过太极拳课程的学习,绝大数师生认为对自己身心健康及终身体育和良好健身习惯的养成有帮助,仅有不足8%的师生认为无帮助。而师生对太极拳课程教学和学习效果的满意度却不高,总体来看均不足40%,有过半的师生认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上述数据表明,尽管师生均对太极拳课程的价值和作用给予了较高程度的确认,但教与学双方都对课程的效果表示失望。
河南省部分高校将太极拳列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予以实施。现从太极拳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及考核等方面进行研究。
3.1 开课范围和课时安排
现行高等院校地方太极拳课程一般在大一开设普及实施,每周1学时,在地方课程课时中安排,列入课程表,和太极拳或身体素质练习课合上。23.8%的高校在大一普及实施后继续在大二开设太极拳选项课。只有以焦作地区河南理工大学等学校为代表的部分高校继续在大三、大四设置有太极拳公共选修课程,其课程学时共计8周16学时,列入课程表,不得挤占。
3.2 课程设置体系
太极拳课程包括教学计划内课程和课外辅导。教学计划内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包括太极拳技能理论,实践课包括陈氏太极拳十九式或者杨氏24式简化太极拳、陈氏太极拳老家一路或者杨氏88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陈氏太极拳五种推手、陈氏太极拳单刀、陈氏太极拳单剑等。课外辅导包括早操、课外活动、课余运动队训练、单项太极拳表演及比赛等。
3.3 课程教材的选编原则和选用
对太极拳课程教材的选编上遵循以下的原则:1)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理论和实践课教材都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2)从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接受太极拳教育的状况;3)注重实效。为完成课程目的、任务,应注重太极拳教材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实效性,内容要少而精;4)注重科学性、文化性、系统性。应符合大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考虑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智力优势,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理论教材的科学性、针对性,使理论与实践教材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在坚持上述教材选编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和评估机制,以保证公认优秀教材的选用。
3.4 规范公共体育太极拳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高校公共体育太极拳课程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应在继承传统武术课教法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具有主体性、时代性、创造性等特点的新型太极拳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
3.5 公共体育太极拳课程的师资与培训
为保障太极拳课程的顺利实施,河南省教育行政部门应下发《关于举办太极拳课程师资培训班的通知》文件,由各高校教育行政师训部门负责,定期对高校太极拳师资进行培训,每期培行政师训部门负责,定期对高校太极拳师资进行培训,每期培训应不少于200学时。各校安排专职或兼职教师承担太极拳课程,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认真组织师资参加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各高校要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保障太极拳师资培训形成循环制度。
3.6 建立高校公共体育太极拳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公共体育太极拳课程应被列为考试科目,根据不同阶段太极拳课程的具体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考试标准体系。在考试时,注重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使考核考查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与发展功能。
4.1 太极拳课程教学目标存在短期性
通过查阅部分进行公共体育太极拳课程的普通高校的教学目标授课计划,发现部分高校的太极拳的实际教学中,目标存在短期性。教育目标只是定位在身体形态的完善、技能的提高和发展上,忽视了利用太极拳技能进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运动负荷理论、技能形成理论备受重视,教师在课中过分强调运动负荷的控制和技术教学的精雕细刻,而对太极拳的健身原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以及运用太极拳获取终身锻炼的能力没有在教学内容和实践中得以体现,太极拳教学与其它项目一样仅仅体现在技术教学层面上,没有把武术作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4.2 学生对太极拳存在片面认识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31.6%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想习练太极拳,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太极拳应属于老年人锻炼的项目,习练过程中缺乏年轻人朝气蓬勃的感觉,且拳既难学又难练,习练周期较长。可见学生对习练太极拳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对其修心养性强身健体的作用缺乏认识,教师应结合理论学生进行实践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太极拳是一项老少皆宜且适宜于终生锻炼的项目。
4.3 太极拳教学课时比重偏小
武术界有句俗语称“十年太极、三年八卦、当年形意”,含义是,要想练好太极拳须花十年的时间,八卦掌要花3年的时间,形意拳要花1年的时间。目前,开设太极拳课程的高校中,70%以上的学校未超过34学时,即未达到每周2学时持续学习1个学期的课时量。其中,25%左右的高校仅开设4个学时左右的太极拳介绍课。在较短的课时内,教师不但要教整套动作,还要进行考核,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无暇顾及对太极拳动作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讲解,只能将太极拳作为“太极操”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教师感到累而苦燥,学生也对太极拳学习失去兴趣。
4.4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较为薄弱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是体育教学的前提与保障,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大多教师“边教边学”,动作技术不够规范,理论知识不扎实,在教学中只是对太极拳套路动作进行简单的传授,且部分教师自身对太极拳教学兴趣不高,仅为完成教学课时任务而教学,不能结合太极拳动作的攻防意识进行教学,更做不到“手、眼、身、步、气”的紧密配合。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和积极性。
4.5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目前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法主要以讲解示范法为主,即在新动作学习时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后,教师进行镜面或背面示范,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复习时教师令指挥学生集体或分组练习。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过太极拳的学生的调查发现,经过一年后,近90%的学生已不能完成练习套路,超过90%的学生已讲不出全套动作的名称,极少有人在学过之后再自觉习练太极拳。说明学生并未真正领会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和习练乐趣,未完成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目标。
4.6 教学评价的内容不全面,考核考试标准体系不科学
教学评价是学校实现科学管理武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太极拳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太极拳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5]。从调查中了解到:各高校制定太极拳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只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标准;从考核标准的内容来看,都是从套路的完成情况、动作规格、劲力和节奏、熟练程度与连贯性4个方面进行成绩评定。这说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不仅单一,而且仍受“技术技能教育观”的影响,过于强调体能和技术技能评定。这种考核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态度和习惯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从教学评价应为教学目标服务这一观点出发,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而且这种以总结性评价作为主要评价方法也是不科学的,由于评价与课程同步结束,不能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给予适时反馈,无法适时帮助教师和学生改进教学和学习。
太极拳既是中国传统武术园地中的艳丽奇葩,又是凝聚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璀璨明珠,是当今世界习练人数最多的运动项目之一[6,7]。在普通高校开发与实施地方太极拳课程,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能全方位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部分高校尤其以中原区域为代表,地方太极拳课程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总体设置与操作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实施过程不够严谨。同时由于受到太极拳项目自身特点的约束及诸多其它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多数地方高校太极拳课教学只是流于形式、正面临冰点。所以,紧抓当前教学改革机遇及全社会习练太极的热风,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应适时顺势对高校太极拳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进行大胆革新,在课堂教学内外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使太极拳教学逐渐受到学生的青睐。
[1]王柏利.太极拳:一种标识性文化符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1).
[2]赵超,丁传伟.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综合健康的效应[J].湖北体育科技,2011(6).
[3]李吉远.国家形象视域下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3).
[4]杨黎明.论太极拳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以河南省太极拳发展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
[5]谢明.体育技术教学评价法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
[6]顾燕冲,史传华,朱小军.武术内家拳与道教养生文化之现代传承[J].湖北体育科技,2014(1).
[7]宋清华.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群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10).
Study on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ublic Sports“Taijiquan”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U Rongmei,SONG Qinghua
In thisstudy,by using themethod ofquestionnaire,expert interview doneextensive survey ofCollege Taijiquan course,the plight of the facing public Taijiquan course in colleges are described and analyzed,for themanagers and scholar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search refere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ijiquan course;current situation;influencing factors
G807.4
:A
:1003-983X(2014)08-0737-03
2014-05-14
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TY058);2013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32400411286)
许荣梅(1977-),女,河南周口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众健身理论与实践.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体质健康中心,河南焦作454000
Physical Health Center of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Henan,45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