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判》对现代学术期刊之启示

2014-04-05 03:47卢妙清
关键词:办刊刊物学术期刊

卢妙清

(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 肇庆 526061)

翻开《文化批判》——这一份距今八十余载的期刊,却惊讶地发现:它散发着异常强烈的现代气息。从封面设计、目次编排到版面结构乃至投稿规约和广告刊例等,既显现出明显的时代印迹,又不乏现代期刊元素。回顾其办刊历程,总结其办刊经验,在期刊改革已达风口浪尖的今天,《文化批判》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对现代学术期刊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

一、清晰的办刊理念

《文化批判》的办刊理念相当清晰:把各种纯正的思想与学说陆续介绍过来,加以通俗化[1];贡献全部的革命的理论,给与革命的全战线以朗朗的光火;以全国觉悟的青年为对象,致力于伟大的启蒙[2]。目的是让读者运用辩证法的唯物论,去解决种种活生生的问题。而文艺家的任务是从全部的批判开始:在意识形态上,清查和评价一切封建的、腐朽的和落后的思想及其代言人;在文艺上,清查一切麻醉人们社会意识的糖衣炮弹并暴露其真相。

清晰的办刊理念是刊物生存和发展的风向标,也是一份刊物有别于其它刊物独一无二的所在。在其理念指引下,《文化批判》以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尤以辩证法唯物论为重),辅以革命文学理论介绍和革命文学创作,同时选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哲学的贫困》和《费尔巴哈论纲》等内容,还附有专门解释一些新词汇的“新辞源”专栏,如布尔乔亚意德沃罗基、印贴利更追亚等,以助于初学者的学习和查考。所以,《文化批判》一面世,便一扫当年《礼拜六》等娱乐、休闲杂志的颓靡之风,以其富有质感的内容和全新的风格博得读者的青睐。刊物每期前面有卷首语,后面有编辑手记,加上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李铁声、朱镜我等编者又正值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春年华,给刊物注入了澎湃的激情和活跃的生命力。所以,读者一接到《文化批判》,便如久旱逢甘霖般如饥似渴地品读不舍,这一期还没读完就盼着下一期的到来。

清晰的办刊理念是刊物立足和发展的前提,但返观当下,很多学术刊物却在急躁的竞争和追名逐利中乱了阵脚,一些刊物办刊理念不清晰,一些刊物弃办刊理念于不顾;部分学术期刊目前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商品化、功利化现象严重[3]。尤其是转载量成为衡量期刊优劣的一项指标后,有些学术期刊源于生存冲动,唯转载马首是瞻、本末倒置,使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偏离了以学术为本的正途,迷失了方向,助长了学术腐败,败坏了学术风气。鉴于此,学术期刊唯有厘清办刊理念,并围绕发现和推出学术精品这一核心任务,认真地组织、选好每一篇文稿,不断地推出学术精品[4],才能使其步入正轨,真正地为繁荣我国的学术研究服务。

二、编创一体,学者型办刊模式

编创一体,是20世纪20年代众多刊物的共同特征,如茅盾与《小说月报》,鲁迅、周作人与《语丝》等。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镜我、李铁声等留日学子提前结束在日学业,应创造社元老成仿吾之邀回国创办《文化批判》月刊。他们既负责组稿、策划、编排、校对等编校工作,又是主要撰稿人。据统计,其中80%以上文章都来自《文化批判》的编辑团队,他们依托自身不同的专业基础有序分工,如彭康、朱镜我主要负责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文章,冯乃超主要介绍革命文学理论和创作革命文学作品(小说、戏剧、诗歌等)以及翻译一些国外代表作,李初梨主要撰写和翻译革命文学理论及其作品。期刊的学术质量主要取决于所发表论文的学术水平[5],由于都是在自己所熟悉的专业范围内撰写和翻译文章,较为得心应手,刊物的质量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如彭康的《科学与人生观》、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郭沫若的《留声机器的回音——文艺青年应取的态度的考察》等一篇篇精品力作横空出世,在文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也是《文化批判》受到读者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尚未规范,冯乃超、李初梨等人也没有取得编辑资格证,但这并未妨碍他们办好刊物。《文化批判》的编排既有规律又不失灵活,如每期开篇都是富有激情和鼓动性的卷首语:《祝词》《打发他们去》《维持我们对于时代的信仰》《知识阶级的革命份子团结起来》等,接下来依次是理论文章、文学创作、读者的回声、新辞源等,最后是编辑初记、编辑杂记、编辑后记、编辑余谈等,编辑在此有针对性地对本期所刊载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点评并呼吁读者支持,但是稳中又有变,如读者的来稿较多时,编辑会增设“读者的战垒”专栏;此外,随着刊物的发展和壮大,每一期的页数都在逐渐增加,从第一期的104页到第五期的190页,页数几乎翻了一倍,刊物的社会影响也在与日俱增。

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期刊发轫于学术团队的互相交流,缺乏学术团队建设能力和学术团队支持的学术期刊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今天,严格的编辑资格准入制度,使学者与期刊日渐疏离。学者对期刊的参与度、影响力非常有限。而没有强大的学术团队支撑,学术期刊就很难建设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6]。所以,如何提高学者对发展和壮大学术期刊的参与力度,如何出台一些学者办刊的鼓励措施,这些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像《文化批判》这样的学者型办刊模式,值得今天的学术期刊借鉴。

三、特色鲜明,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特色”是刊物安身立命的根本[7]。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团林立,刊物众多,光创造社属下的刊物就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文化批判》等18种之多。在众多刊物中,没有特色,何以生存?一个刊物只有竖起自己的旗帜,并牢牢地抓住话语权,才能在文化界站稳脚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领地。《文化批判》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首先是因为其鲜明的特色:结合社会实际,宣传以唯物辩证法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学术落后的中国,敢于率先介绍先进理论,第一次输入很多新词汇,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布尔乔亚汜”等,一时间激起了众多青年读者的强烈求知欲;同时,在文学方面,倡导革命文学理论和革命文学创作,促使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变。《文化批判》对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介绍无疑切合了那个时代的需要,在客观上其积极意义和贡献是不能抹煞的[8]。其次是因为《文化批判》的强烈现实性和济世意识。办刊者不是站在高处俯瞰和观望尘世,而是设法把刊物融入到现实社会当中,致力于成为进步青年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南[9]。编者们极其欢迎各种反映实际生活尤其是反映农民与工人的实际生活调查的稿子,其目的是要将社会的内容做一番明确的分析后呈现于大众,陈述大众所向往的民主的性质及如何克服小资产阶级的领导,并说明现象必然的发生,必然的发展与必然的没落。

学术期刊要与时俱进,必须认识时代的特征[10]。《文化批判》编者正是抓住了时代的特征,洞察了当时众多上进青年苦于救国无门的困惑所在,一方面敢于直面腐朽、落后的中国旧社会并勇于揭露日本等帝国主义的丑陋面目;一方面介绍先进理论来鼓舞人心,指明奋斗的方向,所以才得到了读者的热烈响应:“我们中国的觉悟青年,不,世界的觉悟青年,一定站在我们真理的旗帜之下,一齐引吭高歌,一齐冲锋陷阵,把那要去的旧社会,赶紧驱逐它去;把那要来的新社会,赶紧欢迎它来。”[11]扎根现实土壤,发挥自身特色,这是一切学术期刊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在转企改制的当下,占据9800多种期刊半壁江山的学术期刊体制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将直接关系到报刊体制改革的成败[12]。只有立足现实,发挥地域文化和专业特色,夺得话语权和发言权,学术期刊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不求营利,大力扶植新人

市场经济体制下,期刊按照自身的运作规律,在以社会效益为首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其经济效益本无可厚非,但是举国上下近万种学术期刊,不应都是为了谋利而生存,应该有适当比例的期刊是为了鼓舞学人繁荣学术发展文化而存在。

与今天绝大多数学术期刊收取高额版面费不同,《文化批判》非但对所登来稿分文未收,而且还一律给付稿酬:“创作与论说最低每千字二元,翻译与杂篡最低每千字一元”。处处为读者考虑,对于读者初次接触的用语,除随时随地附记意译之外,还另辟“新辞源”一栏专门解释。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大家接受其公开的诚意,“共同来培植些新生命的种子”。

正由于《文化批判》致力于扶植学术新人,而非一味谋利,所以对读者来稿来信非常重视,对其所提要求更是尽力满足。例如,第一、二期出刊后,许多读者要求增加“新辞源”的字数,编者便决定从下期起实行;对有些读者要求减价的意见,编者是这样回复的:本志本不是以营利为目的,故凡有便于读者的,莫不竭力举行;然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之下,遽行减价,还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们,一方面,只得增加页数,充实内容,以求爱读者的原谅,他方面,积极地筹划实行减价,务于最近期内实施可以满足爱读者的希望的低价。其真诚之意、恳切之情溢于言表。而从实际来看,《文化批判》从第一期的104页发展到第五期的190页,页数几乎翻了一倍,内容充实了许多,但定价未加分文,这其实就已经是“减价”了。第四期还特辟“读者底战垒”一栏,“专登读者的论稿及有希望的创作”,更显其扶植新人之旨意,这也使得《文化批判》赢得了更多读者的支持,除了深受大陆读者欢迎,新加坡、日本的读者也表示“对于此刊的同情及欢迎”,这又反过来坚定了编者的信心,“获得向新时代走的青年的激烈的支持,使本志有进入应走的方向的机会。这真使我们感到无限的光明和不挠的勇气”[13]。

没有社会价值的学术期刊,其社会存在是不可思议的。发表学术成果更主要的,或者说重头戏是其发表后的社会效应,包括社会效果、社会反应及其社会影响力[14]。期刊的成功莫过于受到读者的欢迎,其价值取向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同。作者的成功莫过于所发表的文章得到社会的积极响应,二者相辅相成,成功的学术期刊可提高作者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而成功的作者则可大大提高期刊的社会价值和附加值。而淡化功利,一心一意致力于发现、扶植、培育学术新人和发表优秀学术成果,这是学术期刊和编辑的使命所在。

《文化批判》之所以能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众多刊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份传播先进理论和创作的优秀刊物[15]。就是因为其编者能遵行办刊理念、紧抓刊物质量、凸显刊物特色以及致力于扶植学术新人,不断创造社会价值,真正做到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社会为旨归。今天,有些学术期刊无视学术操守,办刊宗旨、价值目标异化,路越走越窄,《文化批判》以上的办刊经验值得大家仿效和借鉴。

[1]编辑初记[J].文化批判,1928(1):103-104.

[2]成仿吾.祝词[J].文化批判,1928(1):1-2.

[3]张耀铭.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2):28-35.

[4]张小路.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5(10):215-219.

[5]王立名.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07.

[6]赵枫岳.我国学术期刊发展困境和成因研究[J].编辑之友,2012(2):52-59.

[7]杜红琴,孙俊青.高校学术期刊改革之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0-134.

[8]卢妙清.成仿吾与《文化批判》[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8(5):49-56.

[9]卢妙清.20世纪20年代创造社的启蒙刊物《文化批判》[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7(1):44-50.

[10]胡天乙.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及其创新[J].编辑学报,2004,6(2):13-14.

[11]会赤.拥护真理[J].文化批判,1928(5):174-176.

[12]朱剑.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兼论学术期刊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传媒,2011(10):7-10.

[13]编辑杂记[J].文化批判,1928(4):161-162.

[14]郑英隆.学术期刊的社会价值与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6):226-232.

[15]卢妙清.论《文化批判》之编辑思想[J].编辑之友,2013(9):101-104.

猜你喜欢
办刊刊物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刊物贺词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系列刊物介绍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