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录贤 王红超 周卫国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 青海 西宁 810016)
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中唯一的经济鱼类,属冷水性,它在整个青海湖生态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每年5-8月份是它溯河洄游产卵的季节,产卵结束后,亲鱼随水流入湖,陆续孵出的幼苗也在河水的作用下流入湖中。青海湖裸鲤产卵分批完成,一般需2~3次。其绝怀对怀卵量在6912粒~35189粒之间,相对怀卵量在32~45粒/克,其卵属微粘性,沉性。自2002年大规模青海湖裸鲤人工繁育成功以来,繁育规模逐年扩大,现已具有年繁育近1000万尾裸鲤幼苗的能力。裸鲤繁育在高寒、高海拔地区进行,裸鲤最佳孵化水温为15-18℃,一般140个小时左右才可破膜。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孵化水温很难得到保证,实际孵化水温一般10-16℃左右。在每年青海湖裸鲤人工孵育过程中,由于水温低,孵化期长,水霉病是一种多发疾病,严重影响着孵化率的提高和鱼苗成活率。在2013年的工作中,我们从源头上着手对水霉病进行预防,整个孵化期内基本没有发生水霉病大量暴发的现象,本文就水霉病的预防及具体要求做法总结如下:
水霉病又称之为肤霉病、白毛病等,通常从孢子开始萌发。水霉菌的孢子多在水体表层散布,一般生活在上层的鱼更易发病。水霉菌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宽,在10~32℃都能生长繁殖。水霉菌最适宜的pH为偏中性,强酸强碱均可杀死水霉。在pH小于6.4或大于8.0时,鱼卵虽然可能感染水霉,但其活力较弱,pH4.8~5.6时,水霉不生长。盐度对水霉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因此食盐浸洗可起到预防作用。
影响裸鲤的水霉病病原有多种,主要以水霉属、绵霉属、细囊霉属、丝囊霉属的种类最为常见。大多数水霉具有腐生性,即当鱼体受伤或鱼卵操作受伤及死亡后,水霉容易寄生,发生继发感染。没受到损伤的卵不易感染水霉。在裸鲤的人工孵化过程中,水霉病经常发生。着生水霉的鱼卵,菌丝像根状侵入卵膜,外丝穿出卵膜,像一个白色绒球,造成鱼卵的死亡。由于水霉丝很多,工厂化车间孵化密度又很大,所以一但鱼卵发生水霉感染,它周围的受精卵就会发生感染,导致卵粒粘连、结块,在孵化器中不易翻动,从而发生死亡,严重影响孵化率。
由于裸鲤受精卵采集工作全天候进行,因此,在捕捞、运输等操作稍有不慎,极易使受精卵表膜损伤。在孵化过程中,若不加强消毒,水霉菌就会从伤口侵入引起发病。所以对裸鲤受精卵水霉的防治应从源头着手做。
为了更好地防止孵化期间水霉的发生,就要从人工采卵时开始进行预防。不光从卵的选择还是人为操作都要做到细致入微,严格把关。人工采卵过程中,由于操作不慎,难免会将即将成熟但还未成熟的卵粒挤入采卵器皿中,这些鱼卵将会和好的鱼卵一起参与授精、脱粘和孵化。而这些鱼卵发育至原肠初期就停止发育,成为死卵,卵粒在水体中就会慢慢变质、甚至腐烂,这时水霉极易滋生。从死卵上长出的菌丝对处于正常发育期的好的受精卵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采卵过程中操作一定要细心,动作要轻,尽量避免卵粒受伤和劣质鱼卵混入。
为了避免裸鲤沉积缺氧和表面水份的丧失造成鱼卵死亡,在采卵过程中往往要边采卵边摇动盛卵器皿。如果盛卵器皿表面不光滑,在摇动过程中鱼卵极易受伤,这将会为水霉病菌的发生提供温床,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采卵器皿的要求较高,最好使用瓷盆,但由于瓷盆在野外使用中易损坏,所以一般用塑料盆代替,由于野外工作环境的影响,塑料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内壁就会变粗糙,这时应及时更换,一般使用一周后要进行更换。
青海湖裸鲤多采用干法受精。在受精过程中,为了使精子与卵粒充分接触,就要不断搅动。搅动速率及器材对卵粒也会产生很大的损伤。因此,在裸鲤鱼卵受精搅拌时要用质地柔软的羽毛进行搅动而且速度不易过猛、过快,速率保持在2-3次/秒为宜。
脱粘的目的一是为了除去受精卵的粘性,使成熟卵粒相互分离;其次是除去其中的杂物及多余精子细胞。在此过程中,我们一般采用清水与滑石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脱粘,需进行多次进行才能完成,因此,在该环节中受精卵搅动要更加匀、轻、缓。与此同时应尽可能将一些未成熟或已死亡的卵粒及时剔除。
我们对受精卵的采集直接在河道全天候进行,活动范围广,采集到的受精卵为了避免频繁运输,我们采取就地存放的方法。若存放地点选择不当,受精卵就会受到阳光、强水流或敌害生物的侵袭而受伤,导致发病。因此每完成一次采卵,选择水深适宜,水流适中,水质较好的地段进行保存,全天工作结束,再将所有受精卵进行回收,统一运输。
2.5.1 装卵设备材料
卵装在用60~80目的筛绢缝制成的网笼中,规格:底φ=20cm;高30cm,圆桶形,最大装卵量为网笼容积的1/3。
2.5.2 注意事项及方法
装卵前一天将卵袋泡在水中,使其表面着生一些藻类,减少对鱼卵的损伤,装鱼卵时不必搓洗,用清水冲洗即可。装上鱼卵,扎上口后,存放在水流较缓,水深在30cm~50cm的河段。袋口做上记号并用石块等重物压好,以防被水冲走。阳光强烈时,还要在网笼上做遮阳措施。
一般采用塑料桶装水进行运输,塑料桶容量50L,用大口的较好。先在塑料桶中加入1/2的河水,再将装卵的网笼轻轻放入,使其自己沉淀浸入水中,一般每桶装裸鲤受精卵50~70万粒为宜,装完卵后再将水补满,盖上盖后即可运输。运输时间应控制在30min以内。如果运输时间超过30min,可在中途每半小时进行换水一次。先将桶中的水倒出1/3-1/2,再将新水加满,但水温温差不能超过5℃。
合理的孵化密度也是预防水霉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孵化密度过小,使孵化器具利用率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其次也会影响下一批卵的正常孵化。如果孵化密度过大,就需要较大的水流进行刺激,这样一是导致供水量不足,二是由于水流太大,冲击力加强,长时间的冲击致使受精卵死亡,从而降低了孵化率。用加利福尼亚式孵化槽进行裸鲤受精卵的孵化,每个孵化箱规格为47cm×47cm×15cm,可孵祼鲤受精卵3~4万粒,孵化率可达75%以上。
3.1 高锰酸钾。在孵化过程中对鱼卵进行消毒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可用20ppm的高锰酸钾全池(槽)遍洒浸泡20min。
3.2 聚微酮碘。用50ppm的聚微酮碘对鱼卵消毒,每次20-30min。消毒前先将池(槽)中的水位适当降低,然后根据水体容积进行泼洒消毒,消毒完毕后再将水调回原位。
3.3 盐与小苏打。用4‰的盐与4‰碳酸氢钠混合使用,对裸鲤受精卵进行消毒,每次20min,效果显著。但其用量较大,成本高,一般在大规模消毒时不提倡使用,治疗时可用。
3.4 中草药。可使用水霉套餐、五倍子等进行预防。由于中药作用时间较长,但裸鲤孵化属流水孵化,水交换较快,因此效果不太理想。
青海湖裸鲤人工繁育工作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向青海湖成功增殖放流裸鲤鱼苗7600多万尾。在实践中摸索,在前进中积累,现已形成一套成熟的青海湖裸鲤繁育生产工艺。对水霉病的防治我们在具体操作中严格要求,避免鱼卵受伤,在孵化过程中用药物进行有效预防,发病初期进行及时治疗,使得裸鲤孵化率逐年提高,这为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