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民生与民主问题的再认识

2014-04-05 01:23凌锐燕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列宁资本主义民主

□凌锐燕

(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北京 100091)

列宁晚年思想,指的是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行之后,列宁针对如何在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所形成的理论成果。遗憾的是,客观上由于苏联是历史上第一个摸索着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个经济文化水平较为落后的东方国家,没有任何经验与模式可供参考与借鉴;主观上由于列宁逝世得过早,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列宁存在很大不同……这诸多原因都导致列宁的晚年思想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付诸实践。尽管如此,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唯实求真、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他对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所形成的相关探讨成果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对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启发作用。

一、民生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实现民主的经济基础

与民生问题相联系的是群众的生存问题,通俗来说就是与衣、食、住、行相关的问题,属于物质文明领域的范畴;而与民主问题相联系的便是群众民意诉求与权力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属于精神文明领域的范畴。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历史发展的第一个前提是现实的人与他们的物质生活,经济状况是基础,物质文明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一个人首先要解决其生存的问题,满足其物质条件的需要,然后才可谈其他领域的发展。因而,实现人民民主的一个必要条件,便是注重于发展经济,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以奠定其必备的物质基础。

(二)民主的有效发展,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在现代社会,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1]这也就是说,民生并不只是个生产生活问题,它与政府的决策意图以及行为紧密相关着。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将其相关的决策意图转化为公共政策以及长效机制,提供必备的经济政策并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以实现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此外,民生问题的解决与群众的利益紧密相关。群众也只有通过各种民主参与途径,才能了解到相关政策的进展情况与落实成效。从这个角度上说,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与社会提供有利于人民民主发展的条件与空间,也内在地需要党与政府民主决策方式的完善。

二、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探讨

(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在一个小农经济如汪洋大海的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在实践中进行摸索。随着战争的结束,列宁也曾想着直接采取“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来调整国家的生产与产品分配,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但是这种政策在“非常时期”能得到工农的容忍,在和平时期就充分地显露其弊端,并引发出一系列社会危机。其中对列宁影响最大的是波罗的海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事件。鉴于此,列宁提出向社会主义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要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列宁的这一提议适应了当时形势的需要,也满足了当时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在实践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发展商品经济

在传统社会主义范畴里认为,商品生产的根源是私有制,只要存在着资本与市场经济,私有制就没法消除,就无法消灭剥削与压迫。因而私有制的废除,就需要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列宁一开始也坚守着传统社会主义的观点。可后来的实践表明: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坚持社会主义是无商品经济的社会,这是不适合解决民生问题的。列宁对传统理论和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进行反思,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突破传统理论的范畴,在《粮食税》一文中提出“流转自由”、“贸易自由”、“商品交换”等这些社会主义全新的概念。他主张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找到一种千百年来人们熟悉的也是自然的方法,即商业,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以建立工业和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工农业生产品的流通,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

(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针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列宁在晚年提出要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指出:“政权属于资本的社会里的国家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国家里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50依据列宁的观点,政权的性质才是具有决定性的,如果政权是资产阶级的,那它所发展的资本主义就是为资产阶级服务;如果政权是无产阶级的,那它所发展的资本主义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因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社会主义要获得更大的发展,还需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及管理观念来完善自己。当时列宁就特别注重引用外资,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来建设社会主义。

(四)实行农业合作化和工业化的新构想

列宁提出:“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因为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私人利益即私人买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的合适程度。”[3]767这段话表明,列宁将合作社这种组织视为农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的最好形式,并将其看作是吸引农民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方式。在关于如何界定合作社这种组织的性质问题上,列宁提出,如果是在社会主义宏观制度的前提下,合作社所占用的土地与生产资料是归无产阶级所有,那这种合作企业便与社会主义企业没有任何区别。同时,针对当时俄国文化比较落后的情况,列宁认为只有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觉悟水平,才能为农业合作化提供必备的思想与文化条件。此外,在关于工业化问题上,列宁晚年认识到:如果不利用资本主义的大工业来发展生产力,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列宁还把工业化与电气化联系起来,认为只有进一步提高电气化的水平,把电力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动力。

三、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一)扩大党内民主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列宁越来越感觉到民主的重要性,不能仅仅把民主作为“集中”的点缀、补充。在扩大党内民主方面,列宁主要有以下探索:第一,坚持党代表大会年会制。从1918年到1923年,不管是什么样的环境背景,列宁都坚持每年三、四月举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七大到十二大)。与会者可以在代表大会上,通过递条子等方式对问题进行质询,并将重大分歧问题交与全党表决。同时在党代表大会和党中央未作出最后决定期间,与会者可以在形式范围内进行自由讨论,可以同意也可以否定最高领袖作出的提案。而在党代会结束后,为了使全党都能及时了解活动的情况,当年就公布包括所有党代表在会上的发言在内的党代会速记记录。值得注意的是,一开始,在苏共代表大会上,可以作观点不同的副报告,这相当于允许党内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有两种相对立的决策以供民主表决,这种方式有利于发扬党内民主的精神。可惜的是,苏共后来并没有把这点坚持下来。第二,列宁初步意识到党政分开的重要性。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党与苏维埃国家机关并未在职能上作出明显划分,党没有摆脱日常行政事务的干扰,这样也就没法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职。为了让党中央集中力量加强政治上与思想上的领导,1922年列宁提出:“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责。”[4]64第三,列宁还关注党的自身建设,提出改造中央委员会的设想。列宁晚年对当时党的几位主要领导人都作了评述,为了避免因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引起的矛盾将导致党的不稳定以及对民主集中制的破坏,他建议把斯大林从党委书记的职位上调开,并强调中央书记只执行由中央全会或组织局或政治局所作出的集体决议,以实现对中央书记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另外,列宁还提出要扩大党的中央委员会以发展民主。列宁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建议把中央委员人数增加到几十人甚至100人。”[3]743通过让最基层的受过实际工作磨炼的工人农民来参加党的最高领导集体,以健全党内民主生活。

(二)注重人民民主发展

列宁历来重视人民民主发展,提出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对生产、国家机关的监督作用。首先,他重视从基层中选拔人才。他曾经建议从工人与农民中选出75—100名优秀人才到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当职员,并让他们享有中央委员的一切权利。他还多次提出国家监察工作“全盘工农化”的设想;其次,列宁晚年还坚持着人民当家做主的思想。鉴于俄国缺乏资产阶级民主传统以及沙皇长期专制统治的事实,列宁提出党的工作制度要实现从“战斗命令制”到“工人民主制”的转变,之后还组建工农检察院。也就是说,按照列宁的想法,则要充分发挥工人民主制的作用,发挥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国有企业进行监督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避免职权的滥用与官僚主义的产生;最后,列宁还强调要通过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来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针对当时俄国工农群众文化水平落后这一事实,列宁认识到,如果不通过教育的方式来逐步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这将会影响着人民民主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为此,列宁非常重视普及国民教育,并提出要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三)提升民主监督水平

在提升监督水平方面,列宁主要有三项主张。一是提出要改组工农检察院。列宁认为,工农检察院如果没有真正实现对党和国家机关的监督,而是成为他们的附属品,甚至成为助手,这很容易滋生官僚主义。鉴于此,他认为这关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他提出要缩减工农检察院职员的人数,经过专门考查来提高这些职员的专业化程度,加强他们政治素质的培养。二是扩大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权限。列宁提出,监察委员会职员的产生不仅要通过党的代表大会的民主选举,而且还要通过党的资格审查,以此保证挑选出德才兼备的监察委员会职员。与之同时,列宁还提出,监察委员会应与中央委员会平行,以保持其相对独立性。由此,通过提高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地位,让它监督到以前无法监督到的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人民委员的工作,甚至是党的最高领袖的工作,以权力制约权力,“以至做到绝对了解情况并使各项事务严格按照规定办事。”[3]782三是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列宁认为:“把工农检察院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样结合起来,对于两个机关都有好处。”[3]780基于此,列宁建议要把自上而下的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成立党和苏维埃的联合监察机构,从而进一步强化监督机制。

四、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民生民主思想对当今的启示

(一)根据客观事实来认识社会主义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发展永无止境。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的。故此,列宁认为,“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5]466可以说,列宁思想的本身就是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因此,对于我国来说,现今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也不可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论述,而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冲破教条主义的牢笼,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切实按照我国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改革。同时对于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只能按照改革本身运行的规律进行深化改革,而不能束缚在理论的条条框框中,要根据我国的实践不断认识与发展社会主义。

(二)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列宁指出:“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3]510这是列宁在进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总结出来的重大经验。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因而也要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注重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文明成果来解决我国的民生与民主问题。与之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社会主义民生与民主问题的解决,是要置于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之内的自我调整与改革。列宁晚年曾说过:“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3]这也就是说,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问题上,切不可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当然也不可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因为他这句话是带有一定政治前提的,即国家政权须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因此,我国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等文明成果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切忌因此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基于此,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是要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

(三)善于用改良的方式对待建设当中的问题

“革命”的方式,意味着用激进的、彻底的办法去摧毁旧事物;与“革命”的方式相比,“改良”的方式,则意味着以审慎的、迂回的方式去改进旧事物,以达到行动的目标。新经济政策走的便是一条改良主义的道路。对于我国共产党来说,要正确处理好作为领导党与执政党之间的关系,在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政权之后,要基于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客观现实,注重提高自身的执政水平与执政能力,善于运用改良的方式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通过谨慎的、迂回的途径来解决我国的社会主义民生与民主问题,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四)社会主义问题的解决是个逐步渐进的过程

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遇到的问题是空前复杂的。在列宁看来,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当波罗的海喀琅施塔得水兵发生叛乱事件时,列宁不只是纠结于问题的表象,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提出要通过迂回、渐进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当推行农业合作化计划时,列宁认识到推行农业合作化计划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要通过教育的方式逐渐地提高农民的文化觉悟水平。“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人人参加合作社,这就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3]769因而,在今日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政治改革时,我们也要抱着稳妥的态度,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纵向上分近期目标、长远目标进行;横向上可先在某个地区试点,条件成熟的话再在全国推广,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的稳定。

(五)社会主义政党要密切联系群众

列宁认为共产党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无论是作为领导党还是执政党,无论是在社会主义民生还是民主问题上,都要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时刻把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重视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比方说,在发展工业化问题上,列宁认为工业化的实现不能建立在对小农的剥削基础之上的,相反,他还提出要从小农占优势的现实情况出发,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群众的权益,注重小农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积极利用工业化的成果为小农生产力的发展服务。因此,我们当前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也要注重继承列宁的晚年思想,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切实地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与民主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1]曹文宏.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解读:一种民生政治观[J].唯实,2008(2):54.

[2]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列宁资本主义民主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