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

2014-04-05 01:23:44杨元芳郑志荣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师资文化产业设置

□杨元芳,郑志荣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思政部,四川 成都 611745)

一、引言

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落实文化强国战略,需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双翼齐飞。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文化产业也呈快速发展的态势,文化产业属于智慧型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优劣直接决定着这一产业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能否建立起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保障队伍,直接决定着文化资源能否有效转化为文化资本。”[1]大学是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我们应该厘清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看清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为进一步落实文化强国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二、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蓬勃,高校相关人才的培养“热度”也居高不下,文化产业虽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其发展的价值意蕴日渐凸显。文化产业专业已经成为高校新开专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专业之一。目前,全国已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快速发展的背后,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的暴露出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专业归属错位,人才结构矛盾突出

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些高校在办学条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就盲目跟风开办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对于专业的归属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学校将其归为经济管理学院,有的学校将其归为人文学院,有的学校将其归为艺术学院,有的学校将其归为新闻学院,也有学校单独成立文化产业学院,不同的归属导致各个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差异性,甚至出现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到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导致培养的人才与市场脱节,最终导致一些毕业生学非所用和就业困难的现象出现。此类问题也严重制约着高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储备人才量和市场的需求量之间有着较大的缺口,从教育层次结构看,文化产业专业在本科院校开设最多,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数量甚少,招收文化产业及相关领域专业的硕士、博士的学校也较少,明显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人才层次结构。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文化企业人才需求的当务之急是急需大量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高的文化管理人才。目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科-本科-研究生”金字塔式的合理人才层次结构尚未形成,尤其是专科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规模和力度明显不够,继而导致社会急需的操作能力较强的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严重缺乏。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

文化产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开设的课程决定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情况。目前,各大高校在文化产业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乱象丛生,“有一些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所设课程有的偏向于艺术学,有的偏重于文学,有的偏向于传播学,有的偏向于历史”。[2]多数高校缺乏对市场进行调研了解社会需求信息,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缺少科学性,专业缺乏鲜明特色,如此培养出的学生社会认可度和适应能力也被降低。

文化产业属于智慧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师资力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各高校的师资力量都存在明显不足,这已经成为限制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几乎都没有形成一支专门的文化产业专业出身的师资队伍,大部分教师都是从经济、管理、文化、艺术、传媒等传统专业转岗而来,学科背景的差异导致这些教师对文化产业知识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实践能力尤为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这样,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必然受到严重影响。

(三)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文化产业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中尤其要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高校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严重弊端。究其原因,从学校层面讲,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学校在确定相关专业设置和招生时没有具体考虑师资的实际情况,盲目开办,扩大招生规模,出现师资配备不足,实践教学难以开展的情况。此外,另有一些高校为了节约成本,也尽量压缩实践教学,即使安排一些实践教学环节,大多也只是形式主义,缺乏实质内容。从教师层面讲,文化产业专业的大部分教师是转岗而来,文化产业相关理论的功底薄弱,于是他们也不愿意开展实践教学。因为实践教学中容易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学生也容易结合现实形成一些尖锐的疑问,如果教师理论功底薄弱,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很容易出现尴尬境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实用性不强,也很难和市场对接。

三、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路径

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急需进行改革,培养机制应日趋完善,让文化产业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层次均能满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提出三点建议:

(一)明确专业归属问题,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

文化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千百万创造型人才,这类人才除了掌握技术之外,创新精神尤为重要,因此,文化产业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创意人才。美国学者理查德·弗罗里达在《创意阶级的崛起》一书中指出,“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人才是首要的生产力,与传统产业不同,创意产业先有人才的聚集,然后才有人才的云集”。[3]高校在对文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要明确对学生创意的培养,然后在课程设置、师资选配方面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突出特色,杜绝对其他任何专业的“照抄照搬”。

文化产业专业的归属问题直接影响到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学科归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国的文化产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还没有展开其全部的丰富性,“哲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等都容纳不下完整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文化产业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将其归属在传统的任何一个学院之下似乎都显得不太合适。因此,建立专门的“文化产业学院”就有其充分必要性。

“国外高等院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开展文化产业高等教育,并已形成非常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4]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经验,构建多层次的培养结构,完善我国的培养体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专科-本科-研究生”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加大专科层次的培养力度,重视对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形成“金字塔”式的合理人才层次结构。

(二)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专业没有完全的自主性,因此其学科发展也会受到局限,一方面学科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更是乱象丛生。我们认为,高校首先要明确文化产业专业的归属问题,其后该专业开设什么课程,必须紧密围绕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应该更多地体现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课程设置之后再按照相关要求去选配和培养培训教师,切忌反而行之,切忌模仿某些高校先考虑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再去选择课程的极端错误做法。完善课程设置,才能保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合理优化课程设置,才能让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

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更加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具有精专技术基础上的全面高层次复合,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鉴于目前我国多数高校还缺少一支专业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学难以深入,最终导致学生既不具备宏观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也没有掌握精专的技术。针对此问题,我们认为,在文化产业人才教育的磨合过渡期要有效缓解师资力量薄弱的压力,可以考虑从国外尤其是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引进一批经验丰富的人才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在国内业界努力挖掘培养一批人才,逐步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搭建学术实践平台,构建“产学研”协作运行机制

文化产业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各高校应当紧密结合培养目标,重视、落实实践教学环节。高校首先要出台相关制度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此外,还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和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尤其是跨国文化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搭建前沿性、市场化的学术实践平台,建立“产学研”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在此模式的运行过程中,高校可以了解市场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保证专业设置的方向性;了解毕业生岗位的适应性和社会认可度,保证培养目标的正确性;了解文化企业的现实需求,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强调重视和落实实践教学的同时,我们还要防止出现“过犹不及”的另一个极端,切忌因为过度强调实践教学而导致理论教学被忽略,高校只有努力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轮并驾齐驱,如此培养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专业的需求。

[1]张扬.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2(4).

[2]王志标,郭太臣.积极转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3).

[3]理查德·弗罗里达主编,司徒爱琴,译.创意阶级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4]苑捷.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

猜你喜欢
师资文化产业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07-23 01:46:22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中国火炬(2015年8期)2015-07-25 10:45:50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2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