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画题画诗深层教化功效的理性表达

2014-04-05 01:23翟志华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题诗题画画作

□翟志华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山西 晋中 030600)

题画诗集诗、书、画三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是“话里画外”品赏画意的一种艺术方式。题画诗被分为广义的题画诗和狭义的题画诗。中国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意图常常借助画上的题跋、题画诗等表现形式而进行理性的表达,让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从画面技法层面提高到精神层面来,以启发人们深入思考,彰显宣教作用。这类作品以书法为媒介,把诗直接题写于画面上,使诗与画作相融合,构成有机的统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它集诗、书、画为一体,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本文“理性”阐释

“理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指修养品性。广义的“理性”,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的整个哲学思潮;狭义的“理性”指自然普遍法则、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本文中的“理性”,特指与“感性”相对和互化的一种抽象的、形而上的、能引起人的兴趣进而成为超越感观之上形成高尚情趣的“理感、理趣、理咏”,它是与礼乐相济的教育实践和“天人一理”的哲学精神一脉相承的“艺术理性”。所谓“艺术理性”是指读者在研读画作时,首先收获了一种“理感、理趣”,进而潜移默化“理咏”起来,使得画作者与赏画者“道德情操”与“人格精神”互通、互化。这种“理性精神”,不把艺术视为纯艺术,而将“精神内涵性”成为艺术的最高准则。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让中国画打上了民族文化特有的诗书画印一体化特征的烙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情感态度与理性精神密不可分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东方特有的意向审美意蕴。中国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1]的绘画功能,唐代后历代画家和观者进一步地探求绘画的思想意蕴,使哲学、社会科学、文学等意识形态更多地渗入到作品之中,使作品洋溢着深刻的精神内涵。诚然,绘画的长处在于以视觉形象感人,美的造型语言固然能体现精神性,但就理性思想表述而言,单纯的画面表现往往力有不逮,而题画诗不仅能起到开阔视野的作用,而且能起到丰富画面的意念和启发观赏的作用,让隐含于中国画之中的理性的光茫熠熠生辉。

二、中国画题画诗的“理性”意蕴

(一)抒情言志,见心明性

写意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诗境即画境,画境即心境。题画诗文因时、因情、因景以形象托物隐喻,借景言志,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去表现自然和人类的感情,缘物寄情,借以表达人的意念,使人、社会、自然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超出自然形象本身,赋予所画景物以人格化的寓意色彩。人格是第一位的理性精神,画作诗意化的人格境界,强化了画作人文寓意的理性精神。如郑思肖《画菊》题诗云: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2]

百花盛开于阳光明媚的时节,独有菊花“菊性介烈高洁,不与百卉同期盛衰。”画面“秋日疏篱畔,菊花挺立于凌厉的风霜中,意趣无穷”已有这种艺术意象,一经题画诗的点拨,用意就非常清楚。画意借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说菊花在枝头上逐渐枯萎,“枝头抱香死”,花瓣不会坠落于北风中。“北风”,在宋代文学家笔下,往往暗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本诗指蒙元统治集团。全诗写寒菊之形,得寒菊之神,表现菊花的自然美和画菊的绘画美,又融进了作者的思想品格、胸怀襟抱,表现出高洁坚贞的人格美,使画菊形象的自然性和“比德性”得到和谐统一,让画作在感性的“自然美,绘画美”的基础上,具有了理咏的“人格美”,可谓明心见性。

再如郑夑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题诗,原诗云: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3]

郑板桥的竹子画得再好,也不可能尽情地直白民间的疾苦,不可能一枝一叶总关情,而这首题画诗,则映现出诗人心灵深处“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使得画作的意境大大提高。爱国与爱民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画家及一切艺术家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二)明哲晓理,感悟人生

生机勃勃的自然万物,为画家提供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广阔空间,而题画诗则为画家哲理化的阐释,提供了难以言表的理性线索,其直观的语言补充了中国画感性视觉形象所不能表达的理性意蕴,使得画作视觉形象和审美理性地达到完美结合,使画作的“题咏”性和艺术魅力大大增强。如郑燮《盆兰》题诗:

“春兰未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

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4]

单就一盆兰花的视觉形象而言,在画面中无法表达兰花枯荣相叠的意象,这里的题画诗通过“几回拔去几回栽”和“阅尽荣枯”,写出了兰花接踵开放、荣枯更替及的物象,充分表现了万事催人耽误不得的人生道理和生死不觉、生命传承的人格精神。这首题画诗使画面出神入化,深化了作品主题,巧喻了人生哲理和事态风情,大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若此,题画诗使得画作的情感空间和思想深度远远超越了感性绘画视觉形象本身,具有了深刻的寓意。

再如陈献章的题《兰》诗:

“阴崖百草枯,兰惠多生意。

君子居险夷,乃与恒人异”。[4]

诗中由实写阴崖百草枯萎之时兰惠却仍然充满着生机的生命品格,引申出“君子居险夷,乃与恒人异”的人生哲理,使画作发挥了视觉形象所不能言表的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尽显了艺术的人文精神性。

(三)隐寓明世,谏讽时事

题画诗中不乏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和鞭笞社会丑恶现象的佳作。播誉艺林的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画螃蟹时,画题诗喻横行霸道的日本侵略者“看你横行到几时”,尽显了作者满腔的愤恨和必胜的信念,大大激励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其实白石老人的蟹画,得益于徐渭,徐渭用恣意的笔墨画蟹对当时现实社会进行辛辣讽刺的题诗,无异于“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讽喻诗。徐渭自题《画蟹》:

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

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5]

诗中“双螯如戟,挺于青泥”,一幅张牙舞爪势态,如果将它们翻身朝上的话,便寸步难行,便看到雌蟹的团脐。诗中通过“螯”和“脐”两个特写镜头,借蟹团脐喻三国时杀人如麻的董卓,其死后,士卒在其肥圆的肚脐上燃灯的典故,向满脑肥肠之辈的封建贵权敲响警钟。

(四)传道寓教,意写画理

大量的题画诗记写了一些传道授业的话题,为后人的艺术传承和理性探求提供了依据。在传道寓教方面,如石涛和尚的题《菜疏》诗:

“冷淡生涯车业儒,家贫休厌食无鱼。

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青灯教子书。”[6]

本诗咏叹了文人清贫自守,嚼得菜根亦可为事业,节省下油来点灯教育第二代学习情趣和心志,让一幅菜疏图生发为一幅箴劝图,收到了“意在画外,品之有味”的良好效果,极具有激励性。

在题画诗寓写画理方面,郑燮有大量的画竹技法与画理的题画诗,如《题画竹》题诗: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7]

这首题画之作,作者从四十年画竹的经验中提出了值得回味与研究的三个绘画理论:首先,“多实践、多构思”,“日间挥写夜间思”,从而日臻“迁想妙得”,达到物我交融的功效,所谓荆浩《笔法记》“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8];其次是“冗繁削尽”传达出的“削翻就简”;其三是“画到生时是熟时”的“纯熟返生”(唐志契《绘事微言》)理论的发挥。关于“熟”与“生”画论中指出画事不可不熟,不熟则心手不相应;不可太熟,太熟则庸俗无新意。初学必须勤学苦练,先求其熟,熟之后,还要再济之以生,大巧若拙,方可控制流于太熟而失之意向的气息。故而,作为对传统绘画美学的研究,这首诗是不可不读的。

在题画诗寓写艺术特点方面。如石涛:《竹林莲沼》

“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丛中花叶宽。

试看笔从烟里过,波澜转处不须完”。[9]

这首诗表面看是阐释以泼墨大写意写出一团团妥帖舒展的墨叶,虽用墨画但荷叶密布,“墨团团、黑团团”的浓淡层次使画面毫无“塞窒”之感,尽显了“墨分五色”出神入化的用墨技巧。而画中最为传神的是运用虚笔,一抹轻烟飘逸于水中,诗中“笔从烟里过”,使得“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10],只觉“灵气往来”,所以他在诗中直言:“波澜转处不须完”,意旨是在画作用笔转换过程中,应多用虚笔,不要表现得那么完整。

在题画诗寓写画论方面。如:沈周《花下睡鹅图》的题诗:

“磊落东阳笔下姿,风流崔白未成诗。

鹅群本是王家贴,传过羲之又献之”。[11]

题诗从画面形象切入,前两句写了洒脱不羁的绘画艺术,第三句笔锋一转,沈周为什么要在自己的《睡鹅图》诗里写到王氏父子的书艺呢?“王氏父子”即“王羲之父子”。王羲之爱鹅,从鹅颈部的转动中,领悟到笔法运动规律,得婉转之妙,因而鹅便成为王家活的字帖。原来画家常从前代名家的书法中参悟绘画的笔法。这个理就是大家熟悉的“书画同源”。

此外,有的题画诗还反映出了艺术创作方法上的共同倾向和主张。

三、中国画题画诗理性意蕴的意义

清人张式说:“题与画相发,方为羡文。乃画中之画,画外之意。”[12]画中之画,是题丰富了画内容;画外之意,是题发挥了画的内容。中国画题画诗是画家的人文精神的最好表白,理性意蕴的题画诗使中国画艺术“人”与“文”内外相通,体现中国画特有的非常文化观与审美意趣,流淌着东方艺术特有的文化韵味。艺术教化目的,一方面是陶冶情操,涵养德行,健全人格;另一方面培养人的精神生活能力,增进人文关怀,扩展美感教育。傅抱石说:“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13]题画诗的理性意蕴提升了中国画的“民族精神”,使得中国画艺术是一种精神,而非只是一种画法,是一种观念,而非只是一种技巧,使得中国绘画成为最具人文内涵的一种艺术形式。

我国历史上有些优秀的题画诗,不仅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的可资继承与发扬的艺术珍品。从题画诗中,我们不仅看到画家、画作的相关信息,看到某位画作者与评画者的美学主张,理想情怀,画技、画意、画理阐释等,又有对社会的记录,对于我们研究绘画艺术理论、画家精神际遇、社会现实和美学思想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张晨.中国题画诗分类鉴赏辞典[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杜瑞联.古芬阁书画记(卷一八)[M].太谷杜瑞联,1886.

[4]陆籽叙.题画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5]潘正炜.听帆楼续刻书画记(卷下)[M].线装.

[6]张重梅.花信东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7]上海博物馆藏板桥《竹石》题诗.

[8]郁逢庆.《郁氏续书画题跋记》卷一,历鄂《宋诗纪事》,卷四四.

[9]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跛(卷三)[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10]蒋和.学画杂论.章法[M].上海:上海广益书局,1914.

[11]华琳.南宗抉秘[EB/OL](2008-06-28[2013-12-08]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404/23/6650597_276147987.shtml.

[12]于海晏.画论丛刊.画谭[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

[13]叶宗镐.傅抱石美术文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题诗题画画作
郭沫若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题诗
《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直抒胸臆,寄情于画
画竹题诗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
李一氓工作情景与《石头记》题诗
学生画作欣赏
额日德木特古斯以《春》为题诗的审美观
《明 徐枋题画诗》
沈鹏《题画人物》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