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述评

2014-04-05 01:23周芬芬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城乡文明环境

□周芬芬

(湖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新阶段,是扩展和延伸了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的概念,这将反映人类在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同时也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大飞跃,更是价值观念的一个大转变。

二、对策研究述评

农村生态文明战略的指导思想是透过新农村建设这个现象,看到其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意义,并要充分认识和分析目前的实际情况,考虑长远和全局的效益,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生物学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和手段,将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到农村建设的各个项目和环节,以获取持续、稳定、协调的总和效益。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核心是确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粮食、经作”二元结构转向“粮食、经作、饲料(绿肥)”三元结构,由耕地经营转向非耕地经营,由平面垦殖转向立体经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推荐丘陵地区农村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如何起步,也就是选择启动点的问题。农村建设的启动点应该是那些投资少、见效快、适合当地资源或市场特点的产业项目或产品,尤其是那些在资金、资源、技术、市场等要素中有某种相对或绝对优势的项目应该属于优先选择的对象。

(一)农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对策研究

社会公民生态意识的形成是由文化、法律、伦理、制度等内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柴爱仙、赵学慧,2010)蒋笃君认为,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动力,在通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生态意识教育能实现人们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生态意识教育是全体公民都应该接受的终身的、系统的教育。(蒋笃君,2009)

曹建荣等提出的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的对策与建议有:(1)以不同方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2)鼓励采用循环经济和农业生态模式;(3)提供畅谈环保的平台;(4)在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进行创新。(曹建荣等,2009)

邱高会提出生态文明知识需要大力普及,同时提高生态文明意识,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刻不容缓。这就需要首先宣传和教育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生态文明理念的大众化、普及化,包括:(1)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培训需要大力加强,需要引导他们树立注重生态效益的发展观;(2)同时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宣传和教育,树立人与自然平衡、和谐相处的自然观;(3)把生态文明教育归入到中、小学教育活动中,从小就培养孩子形成较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第二,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强化公众的参与意识,包括:(1)政府需要牵头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2)支持、鼓励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第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构建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长效机制,包括:(1)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2)完善绩效考核制度;(3)建立村民形象评议和奖励制度。(邱高会,2010)

(二)城乡生态和谐建设对策研究

城乡生态系统相互毒化的恶性循环,似乎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伴生物,但也并非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城乡产业布局合理,城乡布局空间协调,能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实现城乡功能互补,就能使城乡生态关系走上良性循环的和谐发展之路。实现城乡生态和谐,首先是构建和谐的城乡生态空间,即亦城亦乡的空间结构;二是构建和谐的城乡产业结构,即产业发展生态化。(杜漪,2007)

樊雅丽关于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社会建设的公共政策思路包括:实施“农村包围城市”的环境治理和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强化农村财政保障机制;实现传统农业向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的引导性转向;扩宽农村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渠道。(樊雅丽,2010)

(三)农村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对策研究

徐瑾、赖运生认为,完善我国农村环境生态保护法律制度首先应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第二,加强环境执法;第三,重视环境民主与公众参与,发挥农村基层组织,民间环保组织和农民的主体地位;第四,明确农村资源产权权属,建立环境资源使用权让渡机制。

李玉梅、任大鹏认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对策包括:要放弃依赖城乡二元法律规制的途径,消除城乡的收入差别,保障城乡居民环境权的平等;完善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明确并严格执行国家和农民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权利与义务。(李玉梅、任大鹏,2009)

郭建等提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制度创新措施包括:干部选拔、任用考核机制的创新,主要是建立环境评估考核机制;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的创新;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管体制创新;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财税政策创新;科技支持保障机制的创新;公众参与机制的创新。(郭建等,2009)

丘煌、张忠潮认为,法律上确认农民的环境权,并建立实现环境权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包括:a.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法律体系;b.建立农村环境信息公开制度;c.完善农民参与环境决策的机制;d.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e.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环境正义的价值追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丘煌、张忠潮,2009)

晋海认为,消除城乡二元环境趋势,走向环境正义,不仅在于消除环境法制中的“城市中心主义”,更在于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制度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包括:消除对农民的歧视,实现城乡居民的权利平等;健全与完善农民权利实现的保障机制;消解环境法制中的城市中心主义,建设适应农村环境保护要求的环境法制。(晋海,2009)

王思思、任大鹏认为,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制度性根源是:城乡之间的环境保护目标不平衡;农民的环境支出与受益不对称;个体直接主张权益的法律请求权缺失。因此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制度策略应包括:健全相对公平的环境补偿机制,协调城乡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环境污染的转移成本;从程序上保障农民的环境参与权与利益请求权。(王思思、任大鹏,2009)

(四)农村数字生态系统建设对策研究

“数字地球”是一个集成化的开放系统,也是一种战略思想,戈尔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时认为,“它是一个包容海量数据信息、多分辨率、三维的虚拟地球”,其核心思想是: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最大限度利用全球信息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空间性与全球性;共享性与保密性;动态性与稳定性;可视性与虚拟性。(黄解军等,2002)

赵明华等认为,“数字地球”技术可以用于防灾减灾与灾后重建;“数字地球”技术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的支持系统。(赵明华、韩荣青,2000)刘立进一步指出:利用数字地球提供高空间分辨率的农作物生长信息,可以分析土壤与作物生长的空间差异;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对施肥、灌溉、喷药、除草等进行科学地管理,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化学物质对土壤和人类的危害;通过数字地球还可以监测和评估全球各个地区的灾害和农作物产量,制定生产规划和商业计划,实现资源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合理分配。(刘立、刑廷炎,2002)

江田汉认为,数字地球在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的作用体现在:元数据技术使数据有了相对统一的标准;海量数据存储技术使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数据的集成和存储成为可能;卫星遥感技术将提供高分辨率的环境数据;宽带网络技术分布式存储并快速传输环境数据;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开放地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技术提高人们认识现实环境的正确程度;计算科学技术模拟、仿真、虚拟和预测环境演变。(江田汉、束炯,2000)

林年丰等在阐述中国三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问题时,提出了农业生产内部环境和农业生产外部环境的概念,为进行农业生态环境研究指出了新方向。并从数字地球的角度论述了应用数字化方法开展农业生态环境研究的必要性。在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概念模型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将农业生态环境模拟系统与GIS耦合,进行数字信息技术集成,实现了农业生态环境研究的信息化、数字化、模型化及可视化。借助于用户界面可对有关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检索、咨询。通过变量调控、优化决策,可以达到调整系统结构,提高系统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林年丰等,2003)

(五)“生态人”建设对策研究

“生态人”是针对“经济人”提出的一个对等的概念,它是以生态意识、生态良心、生态理性为内涵的一种人性假设。(胡军、蔡学英,2002)生态人是出于生态系统之中的人,是日常人,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现。生态人在人类生态系统中既可以是主体也可能成为客体。理性生态人是追求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人。构建生态人模式采用的是“主、客一体化的研究范式”及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论。(蔡守秋、吴贤静,2009)

陈泉生等认为生态人是人性在环境时代的一次全新展现。它意味着人性全新展现在环境时代,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人类社会突破时间维度成为一个新的整体,意味着“自我”认同继续深化成为人与自然一体的“大我”,意味着利他精神不仅向后代人扩展,而且还超出了人类范畴而惠及到自然界内的其他生命物种。(陈泉生、何晓榕,2009)

塑造“生态人”的现实基础,为“生态人”的培育提供保障路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生态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进步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其方式必须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符合人性,这是农村生态文明的质量路径。二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完善绿色产业体系,这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还必须重点发展绿色工业、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化的服务业,形成绿色信息业和绿色服务业,加快体育、旅游、休闲等文化类产业的发展等。除此以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政绩观,运行绿色核算体系等,也是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塑造“生态人”的必要条件。(李承宗,2007)

三、结束语

总结归纳起来,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有:在农村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抓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实现城乡环境一体化发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生态修复;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做好政策引导,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事业的投入;加快“生态文明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环境管理,完善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的体制建设。因此,政府合理投入,加大力度广度;明确各部门权责,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农民组织建设,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探索适合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1]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王宝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4]周生贤.走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J].人大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2008(6).

[5]徐春.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

[6][美]康纳德.L.哈迪斯蒂著,郭凡、邹和译.生态人类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城乡文明环境
请文明演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城乡涌动创业潮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