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斌
小学数学的“规律题”指的是在已知条件中会有一些数字,也可能是一些图形,学生需要做的就是探索出存在于这其中潜在的规律,并可以熟练地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去解答相应的问题。对于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本人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了以下的策略。
一、加大对习题的训练
对习题巧妙构思是保证整个教学高质量进行的关键。只有教师充分、全面地考虑到习题的难度、表现形式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在精挑细选对课堂习题进行挑选之后,才能让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案例1】
师:有两组数字,分别是第一组2,4,6,8,( ),( );第二组11,9,7,( ),3,( )。这两组数字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字是不完全的,空出的部分应当是多少呢?
生1:第二组数字中的两个数字分别应当是5和1,第一组那两个空是挨着的,看不出什么规律,不好填。
师:非常好,第二组的答案完全正确。那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第一组数字和第二组数字,在已经给出的条件中,前后两个数字有什么特点?
生2:后一个数字减去前一个数字,所得的结果都是2。
师:如果这种猜想正确,那么第一组的两个空中,应当填的数字是多少?
生2:按照这个规律,答案应当是10和12。
师:验证一下,符合已经给出数字的规律么?
生2:完全符合。
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学习这一类规律题的时候,应当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由易到难巧妙地构思习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在规律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就是有的规律题,教师觉得一眼就可以看出隐藏在数字之间的规律,但学生却往往很难一下子就挑破那一层隐藏在表面数字之后的窗户纸。同样的,有的习题教师觉得以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思考,才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但学生却偏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悟出了解题方法。针对这一种教学“矛盾”,教师在进行规律题讲解的时候,必须充分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碰撞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解题效率。
【案例2】
师:有这么一组数字,10,3,13,16,29,( ),74。中间空出来的数字应该填上多少?
生1:第一个数字大,第二个数字小,第五个数字直接就从16变成29,最后一个直接就是74,看不出来。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前一个数字和后一个数字相加、相减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数字规律,那么数字一定会是以两个为单位才能看出规律么?多个数字为一组也许同样可以发现规律,现在分组讨论一下,看看多个数字为一组,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2:第三个数是前两个数的相加之和,比如10+3=13,13+3=16,16,+13=29,这样算来29+16=45,空格中的数字应当是45,45+29=74,因此空格里面的数字应当是45。
师:真聪明,答案就是45。那同学们在这一道题的解题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3:原来数字规律题,不仅仅只是两个数字的加减,也可能是三个。
三、引导学生进行习题变形
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这对于他们学习规律题是十分有益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解规律题的水平。
【案例3】
师:42,4,46,50,( ),156。中间一个空格该填多少?
生1:很简单,这也是前面两个数相加等于后一个数.
师:是的,这就是规律题所带来的巨大魅力,然而不仅有加的规律,也可能是减法。
生2:前面的数减不过后面的数啊!
师:这牵涉负数的问题,以后的学习中你们就会遇到。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提升了学生对规律题的变形,从而提高他们的掌握水平,更能够为后来负数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引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规律题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尝试,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是在学生进入初中,甚至高中之后才会接触到的一种新题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当一味地贪多、贪快,应当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引导学生有数学规律意识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及时的进行总结,有意识的进行新题型创造、数字规律题变形。
(责编 金 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