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好小学数学教材的几点思考

2014-04-04 19:21周萍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起点教材课堂

周萍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过分地依赖教材,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的备课与上课完全以教材和参考书为主,不敢越雷池半步。 教学离不开教材,但过分依赖教材,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这又会使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式单一,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同时也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但在课改之后,我们又看到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现象,整堂课几乎不打开课本,完全抛开教材不用而“另砌炉灶”。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呢?

一、教材使用现状

1.照本宣科——缺少了应有的灵活处理

不少教师往往“趴”在教材上,把教材看作“圣旨”,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教材编排组织教学活动,丝毫不敢逾越教材之雷池半步,也不深加理解分析。例如:五年级下在学习了《因数和倍数》后,教材安排了一个“完全数”的介绍,听过一位教师教这个内容时,直接读教材中的一段文字就表示这个知识已经介绍过了。其实,对学生来讲,还是不知道具有怎样特征的数是完全数。教材没详细解说,如果只是为了教而教,如此照本宣科,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与其增加学生的迷惑,不如不教。

2.另砌炉灶—— 淡化了教材的承载功能

受新课标的影响,教师们都在自己的课堂上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一些教师就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学生去翻书。他们担心,学生看书知道了答案,就失去了探究的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要迷信教材,要根据学生实际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于是乎,有的老师就抛开书本 “另砌炉灶”,给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材料,让学生去猜想、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甚至,有的课堂上,学生的课桌上除了文具盒与练习纸,什么也没有了。

二、教材使用的策略探寻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使课堂更有效呢?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寻。

1.用好——读懂教材

笔者曾经读过一个教师的备课反思:“虽然我每天课前都备课,但对教材挖掘得很不够。很多时候,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时,突然想起了还有另外一个内容应该补充,但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只好课后查阅完再补充。该趁热打铁的时候老师没词了,这是多么尴尬的事啊!”这是常态课堂中部分教师呈现出的真实情景。课前“吃”不透教材,课堂上徒留遗憾与尴尬。因此,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如何“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到一节课,教师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这样处理教材才能有的放矢。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平均分》一课是建立在表内乘法和简单的分类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它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用除法解决问题以及将来学习分数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即能从分的结果(每份分的同样多)判断是否是平均分。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可以一个一个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分。因此,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2.用准——找准起点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教”不顾“学”,一心想着“我要教什么”和“我要怎么教”,而忽略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和“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有些学生从生活中就获取了部分知识,也有许多学生在课前已经习惯了预习课本,因而新课的知识点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知识是件好事,但可能会影响到教师的设计预案。如何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展开教学呢?教学前,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对新授内容已经有了怎样的认识(包括正确的、不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处理教材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左与右》一课时,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左与右的生活经验。比如,有的学生说:“我用右手拿勺子,左手扶碗。”有的学生说:“弹钢琴时,我右手弹主旋律,左手弹和旋。”……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分清左手和右手。既然学生已经具有如此丰富的“左与右”的生活经验,那么教师就可以以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作为起点,从学生知识的“最近处”——左右手引入新课,让学生聚焦左与右的概念的本质。如,在教学中,教师先通过问题:“你是怎样分辩左、右手的?”以唤起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左右手这一工具自主迁移学习自己身体上的左与右(即我的左边和右边)。学生对我的左与右有了清晰的认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我的左与右迁移学习他人的左与右。学生通过经历“我的左右手——我的左与右——他人的左与右”三个环节使学生对左与右的方位概念有一个比较丰富的认识和建构,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环节的有序推进中得到了提升。

以往,我们从教材和自身的知识储备中寻找课堂教学的起点,这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强调在经历、体验、感悟和实践中学习数学,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角。因此我认为,课堂起点的设定不仅要考虑课堂结构、教材内容、自身储备方面的要素,更要考虑学生各方面的要素。课堂起点应该以学生的主动性作为前提进行设计,学生的主动发展才是我们课堂真正的也是最终的起点。

3.用活——创生教材

新教材作为众多专家、一线骨干教师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必有其值得借鉴之处,但是并不是所有环节都能为我所用,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学生给我们新时期教师带来不同的机遇与挑战。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一定会让我们遭遇“节外生枝”,它呼唤我们跳出教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而大胆的创新设计需要我们敢于跳出教材所固定的圈子,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挥洒智慧与思维扩散的舞台。以下是某课堂教学片断:

师: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前两天,老师经过一家文具商店,听到商店里正播放着降价的消息 (录音播放):“顾客朋友们,你们好!本店由于拆迁,所有文具降价大甩卖喽!书包原价80元,现价50元;文具盒原价20元,现价12元;铅笔刀原价10元,现价4元;钢笔原价15元,现价8元......”

师:有三个小朋友准备买一些文具。(出示文字信息)小力:我买3个文具盒。小红:我买4个书包。小芳:我买10个铅笔刀。

问题1:小红比小芳多付多少元?

问题2:小力比小红少付多少元?

师:请你选择解决一个问题,先设计一下表格怎么填,互相交流一下设计的表格,然后选择信息填表解答。

......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在完成了教材中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例题和习题教学之后,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有声的问题情境,向学生播放某商场有关物品降价的录音,呈现的不再仅仅是文本信息,学生自然产生了记录信息的需要。第二次播放录音时,学生根据所求问题有选择地记录并整理相关数据。这种创造性设计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筛选、重组、整理信息的方法,又使他们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失为一种上佳的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待教材应用“一分为二”的辨证眼光去理性看待,并深入地钻研其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它进行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真正为教材在教学中寻找最佳教学落脚点,让它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责编 罗 艳)endprint

猜你喜欢
起点教材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美在课堂花开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我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