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祖浮+林跃棍
以学论教,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高中政治教学要贯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要在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方面发生革命性变革。
以格式塔心理学学习理论为指导,我们开展了“基于‘顿悟的高中政治学习指导策略研究”课题实践,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下面简单陈述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挖掘思想政治课程价值,指导学生意义学习
政治新课标提出要“引领学生……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这一课标要求的落实往往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人把高考制度等同于应试教育,把学习等同于高中内容的机械传输和所谓典型题的技能重演,把某些课标要求放在了高考备考的对立面或至少是边缘。对此,顿悟学习理论指出,真正的学习是有意义的知觉重组的过程,学习就是要把原来无意义的一组要素知觉重组后,使其有了意义,学习的方式要从一种混沌的模糊状态,转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因而,政治课学习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纠正不良的教学观,指导学生意义学习。
1.认真审读思想政治课程内涵,在高接合度的情境中导航意义学习
思想政治课程的属性,使政治课学习普遍带有社会历史色彩和人文关怀因素。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也大都有使用含此类色彩的材料,但很少能充分发挥其对课程学习的效用。要提高政治课引用材料的效果,就要深入研读政治课程内涵,从政治课本字里行间的论述中推敲出与之密切相关的材料,确保政治课引用材料高度结合政治课内容承载的社会、人文、历史等因素。
如审读《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从“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等词句,可以推敲出“法治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个背景反映当前社会管理,很有现实价值,而其来龙去脉以及当前建设情况与“政府权力怎样行使”是密切相关的。我们通过指导学生在课前展开学习活动,收集该背景主题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对“法治中国历程”的认识,使学生对“政府依法行政”产生价值认同,深深领会其重要性。最终学生对“依法行政含义及其必要性”的理解水到渠成,学生的法治观念也无形中得到了强化。
再如,《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一课中“国家从2000年起对民族地区采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等词句蕴含着“民族优惠政策”的内容,理解其背景及现况,能有效解决本课的问题。我们让学生搜查相关时政报道后,以“少数民族学生高考加分该不该”“对‘切糕党有利的‘两少一宽政策是否该取消”等材料指导学生体验、讨论,再以点带面,使学生对“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三大原则的内在联系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还有,《走进文化生活》一课中“年轻人追潮有哪些原因”的设问反映了“现代社会时尚潮流”的大背景,我们在2012年广东思想政治优质课比赛中看到了获特等奖的岳川老师正是基于这种背景(“潮人大考验”)展开有效教学的。
思想政治课程凝聚着不少专家学者的智慧,其言简意赅之中内涵丰富,深入研读每一课内容,我们都能发现其中隐含着的人们长期关注的一些问题。只有立足于这些问题背景,使学习引用的材料与课本内容“零距离接触”,学生的学习才有意义可言,我们的课堂也才会活起来。
2.准确把握课程外延,思辨社会历史焦点,建构意义学习
高中政治是“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有意义的政治课学习,就要立足于此课标要求。这一要求指出了政治课学习要把握好其课程外延。政治课外延广泛,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的情况纷繁复杂,但无一不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人”的问题。盘点高中政治课程属性,其外延主要体现在“民生”“民权”“民本”“民质(人民素质)”及“民与国”等方面。为此,政治课教学要使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要关注以“国计民生”为主题的社会历史热点、焦点,在思辨、探究中开展学习活动。
如,《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一课中以“依法行政”的现实进展作为教学背景,指导学生观看视频“交警拔枪执法”(选自央视《焦点访谈》节目),然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活动:交警拔枪执法该不该?在激烈的辩论中,有的学生赞同交警对群众拔枪执法,有的批评政府事先工作不到位,有的数落部分群众素质低下……教师相机引导,当学生表达偏激时纠正其对问题的态度;当学生对问题无法深入领会时,以“情感”引领,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想问题。教师通过对学生观点的灵活解读,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予以激励,而且使问题解决始终不离“依法行政,服务人民”这一主旨。这样,“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和“怎样提高行政水平”等重难点知识,在情感碰撞中转化为学生的觉悟和认识。
再如,指导学习“美好生活的向导”时,以历史传说人物伏羲对人生、世界的观察思考为线索,整理设计“通览万物,问道人生——从伏羲画八卦说起”学习指导方案,以填空、设问、学习反思等形式,引导学生切实顿悟哲学的起源、功能及与各方面(世界观、具体科学、时代)的关系。指导学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时,以“中国第一商贩”年永久傻子瓜子企业的成败起伏编辑学习方案。通过探究年永久“投机倒把贩卖瓜子被审判”“邓小平过问,允许傻子瓜子雇佣经营”至“傻子瓜子企业成为中国十大品牌”发展历程,突出个人收入、企业经营起伏与国家制度关系等问题表征,使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我国分配制度的由来及其改革的意义。
社会历史焦点往往存在多元认知,存在争议,是影响学生理解政治课原理观点的主要障碍。以社会历史焦点为思维辩点,把问题设在学生的障碍处,有利于学生在心灵上突破认知障碍,实现顿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设置问题障碍,实施以疑导学策略
顿悟学习理论提出,人们的学习有一种倾向,即尽可能把被知觉到的东西呈一种最好的形式——完形。如果一个人的知觉场被打乱了,他马上会重新形成一个知觉场,以便对被知觉的东西仍然有一种完好的形式,即具有一种“完整性”。因而,真正的学习在知觉打乱之时开始。问题、疑惑、困境等使学生“疑窦顿生”的障碍有利于刺激并打乱学生原有的知觉场,使学生产生一种欲解之而后快的动力,并意图在解疑释惑中重建认知“完形”。
1.设置具有现实性、刺激性的问题障碍,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疑惑
如,学习“价值”概念,在学生了解“价值”定义后,呈现“野外无人知晓的果实有价值吗?鸦片有价值吗?”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原“价值”概念的认知结构出现动摇,进而引发思考。再如,学习“人的价值”时,以“感动中国”人物、名人及贪污犯等信息“轰击”学生思维,以“你的幼年、青壮年、老年等各个阶段的价值何在”等问题“撬动”学生固有观念,也可使其有所触动。教学“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时,问题可设置为“少数民族同学与你发生矛盾并陷害你,你会怎么做”等。使问题障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课堂第一时间能引起学生关注思考,能激发学生“个体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解决问题的驱动力”。
2.设置具关联性、完整性的问题障碍,使学生在通览全局的基础上实现释疑
问题要始终置于教材体系和学生认知的整个“完形”中,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探究,进而收集论据和阐释问题现象。例如,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课,设置问题为:①从国家、省、市三个层面上画“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示意图,并比较全国人大、省级人大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②某市河流污染严重,民众怨声载道,作为人大代表的你能够怎么办?③某小区出行道路困难,有居民想联系人大代表反映,但苦于不知本市人大代表是谁、在哪里。作为人大代表的你应该怎么办?这样,通过全景式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对基于整课内容的问题障碍进行探究,引导他们学会把问题细节与课堂整体建构联系起来。在画示意图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一试再试,成功画出后,他们切实感悟到了自上而下、由整体到部分的符合创造性思维要求的解题方式。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基于顿悟学习理论的以疑导学策略,既要让学生“有疑”更要引导其学会释疑,使学生在质疑释疑中掌握问题解决的正确方式和科学原则,实现“完形”学习。
三、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指导学生有序学习
传统的学习观因为“试误说”在教育领域的长期盘踞,加上政治课自身特点,政治学习普遍采用重复训练或机械记忆等方式,使学生对问题达到条件反射式的学会。顿悟理论强烈反对“试误说”,它认为学习就是顿悟的过程,每个人都可能顿悟,但不一定很快顿悟。指导学生学习,目的就在于促进或催化学生顿悟的过程,使学生较快达到目标。我们在研究顿悟学习发生机制的基础上,提出要训练学生科学思维,促进顿悟学习。科学思维要求遵守严密的逻辑性,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要求遵守辩证地分析和综合两种思维方法;要求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科学思维无疑是顿悟学习、高中政治学习所要达到的基本思维要求。
1.使问题解决技能横向迁移,训练思维宽度
盲目训练、机械学习的内容通常只能被用于非常具体的情境中去,即应用于类似最初学习时的情境中。通过归纳、演绎思维训练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宽度,使学生把问题解决的经验内化成自身知识技能的一部分,能使其学会把习得的内容迁移到任何类似的问题情境中去。为此,我们设计主观题“同题异练”,示例如下。
【原型题】2008年11月27日,中央财政提前下达四川、甘肃、陕西三省2009年灾后恢复重建基金预算200亿,加上已拨付地方用于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中小学校舍维修加固、公路恢复重建、地质灾害治理等资金,合计共下达灾后恢复重建基金预算633.49亿元,为全面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问题:根据材料,说明财政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我们指导学生以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追溯政治课观点原理,要求始终在整个课本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搜索,要求在“中央财政帮助灾区灾民恢复生产生活”的整个问题情境中去思考问题的细节。不少学生无法适应,迟迟不能做出有效的经验总结,训练过程陷入停滞不前的状况。但最终还是有学生归纳出:线索“公路、地质治理等基础工程”反映出“资源的合理配置”;线索“住房恢复、重建公路……”反映出财政“促进经济平衡增长”;线索“有力保障灾后重建”反映出“国家财政的保障作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替代归纳或进行暗示都将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目标题】(2011·长沙模拟)随着“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完成,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我国的决策与活动吸引了全世界更多关注的目光。
问题:结合图表说明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在“同题异练”研究实验中,愿意思考、探索、归纳问题解决线索的学生,“目标题”往往完成得比较好。“同题异练”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做完“原型题”后,必须停下来分析归纳,提取解题线索,最后再以线索引领解决“目标题”。
2.使问题解决技能纵向发展,训练思维深度
遵循“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科学思维要求我们从“经验现实”“理论原理”“理论与现实结合”三个层次设计习题,使学生在选择题“一点三移”中递进训练,使学生思维训练“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深度。选择题“一点三移”示例如下。
知识点1,“汇率与币值关系”。
1-1.(2010年江苏卷)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显示:2007年8月24日,100美元兑换756.91元人民币;2010年5月4日,100美元兑换682.65元。这表明()
A.人民币汇率跌落,美元贬值
B.人民币汇率升高,美元升值
C.美元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D.美元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
解析:100美元兑换的人民币数量减少,表明美元贬值,美元汇率下降.人民币币值上升,人民币汇率上升。D项正确。
说明:本题考查学生对“汇率与币值”的一般认知经验,是训练知识运用的思维起点。
1-2.(2009年广东卷)图1(人民币元/100美元)表明()
①A点到B点表示人民币升值趋势 ②B点到C点表示人民币升值趋势 ③A点到B点表示美元的汇率跌落 ④B点到C点表示美元的汇率跌落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说明:本题以图表展示情境,增加了问题解决的思维层次,主要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观察力。
1-3.(2010年北京卷)不考虑其他因素,图2中汇率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①2002至2004年,中国出口到法国的纺织品更具竞争力了 ②2002至2004年,德国出口到中国的机械设备变得便宜了 ③2008至2009年,中国企业赴欧元区国家投资设厂更有利 ④2008至2009年,法国学生来中国留学需要的费用减少了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说明:本题图表数据与现实经验的对接,考验着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历史性。顺利解决该题,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意味着科学思维的初步形成。
3.实施“原型启发”,促进学生科学学习
培养科学思维,教师启发点拨的技巧更具关键作用。一般的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就等同引导转化,即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可行的操作技巧。
顿悟学习的原型激活理论认为,“原型启发”是顿悟学习的核心成分。这里的“原型”是指能对目前的顿悟问题解决起到启发作用的认知事件,它可能是教师提供的“原型问题”在学生头脑中的表征,也可能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还可能是学生在解决当前顿悟问题过程中发现的有启发作用的线索。“启发”,是指将原型事件的关键性启发信息用以指引当前问题空间的启发式搜索,从而促使当前顿悟问题的顺利解决。如探讨“货币的产生和本质”,其原型就可以是人民币、港币、美元,可以是金币银元,可以是商品及其交换,可以是“交换媒介”“等价物”,也可以是“食品的来源和本质”。“激活”就是指在解决当前问题时想到了原型。探讨货币产生和本质,“交换媒介”“等价物”就是关键启发信息。
“原型启发”主要通过提供多种原型、激活有效原型、用原型中的关键信息启发问题解决三个过程,指导学生在全方位思考的基础上,抓住问题关键信息,实现学习高效迁移。也即通过问题情境,不断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信息或输出不完全的答案信息,使学生的思路不断扩展,并迅速对信息进行“整合”“内化”,从中领悟出完全的、正确的结论。
如,学习“我国民主制度”时,使用2008年江苏卷第28题: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全省人民的共同参与。某校高一(3)班学生以“山东省基层群众自治状况”为课题,组成了研究学习小组。该小组搜集到以下资料:从2007年9月到2008年2月,山东省81055个建制村中,已有80490个村通过投票选举完成村民委员会换届,选民参选率高达94.6%。该小组针对所搜集资料中蕴含的政治生活道理展开了热烈讨论,假如你是小组成员,请全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其原型启发从以下几点着手:该材料探讨核心问题是什么?(民主问题、政治文明)民主的本质,我国民主制度的性质、内容,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小组研究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村民自治)村民自治与我国民主建设有什么关系?在这些有效信息的启发下,学生便能够顺利实现问题分析的“顿悟”。
学习“公民与政府”关系问题时,引用2008年广东卷第38题(辨析):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就是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政治参与。该问题的有效信息是:公民政治参与和政府要求的关系。原型启发可用“警察就能维护好秩序和正义吗?”“医生就能治好病吗?”等问题,这样,学生便能豁然悟出答案要点。
实施原型启发,有利于避免学习的多余失误,有利于引领学生顿悟问题要点,使学生在有序学习的基础上实现高效学习。科学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原型启发”。
思维训练的“最后一站”,是对政治课理论进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开展政治课学习的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是检验训练效果的根本环节。限于条件,我们主要在教学环境下,通过改进学生习题训练环节,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实验,使学生较好地摒弃了过去机械学习、生搬硬套的不良学习方式,初步养成了问题解决的科学思维。
四、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情感,指导自为学习
顿悟学习认为,真正的学习常常会伴随着一种兴奋,尤其是学习者在经历苦思冥想之后对问题达到理解水平时。这实际上揭示了学习的情感属性。学生按照学校计划进行的学习,是本能地按照外界设计进行的“自在”活动,较少有自觉学习情感。真正的学习应是一种“自为”的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欣然探索的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顿悟学习
顿悟的主体是“自我”。新课程倡导学习的选择性,不仅指一定范围内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和学习内容,也包括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主。
首先,由学生自主选择问题探究的活动方式。学习方式是独立看书思考、同桌议论,还是前后交流、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目的是要在学习中形成多向性的学习对话,让学生与课本内容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开展智慧思索,求得“心头一颤”,让顿悟自然生发开来。
其次,由学生自主提问确定探究的主题。由学生就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质疑提问,在学生互相交流后确定有效疑问进行探究。如,要使学生理解《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中“商业银行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可以以“2008-2012年我国货币政策变化情况”为问题情境。对此,学生的提问五花八门。选取“为什么货币政策调整这么频繁”这一有效提问,教师引导学生从“存款与人们的收入”“人们的收入与国民经济”“银行里的存款与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三方面关系开展探究。最终经过大家的努力,学生探究拓展到国家宏观调控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在这种自选主题的探究中,学生反映学习充实,收获颇丰,虽然难度要求较高,较费时间,但经过艰苦探索后的问题解决,给学生带来的喜悦是显而易见的。
2.坚持正面评价学习过程,增强学生学习自觉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自为学习就需要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及学习方法进行自我思考。教师要在课堂中、问题解决中、考试中都坚持正面评价原则,灵活肯定学生思考探索、尝试问题解决的付出和努力,以增加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主动对学习行为做出一些有益的思考和调控。
坚持正面评价,教师要更多地想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如何去感知教材、如何思考教材内容涉及的问题,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困难与局限。教师的评价顾及了学生的经验和情感,不挫伤其学习信心,学生会更乐于了解本学科学习的内部机理,能使其不断增强学习“自觉”,避免自发般的零乱学习、断断续续的学习。
总之,指导自为学习“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让学生明白通过学习,可以享受到求知的乐趣。通过自为学习,要让学生发现原本不知道或不清楚的潜力,增强对自己的了解,从而避过短处、发展长处,提高学生终身学习和生存竞争的能力。
在高中政治学习指导研究中,我们最终形成了知觉重组、迁移升华、以疑导学及以学导学四种指导策略,从不同侧面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四种策略相互补充、综合运用,统一于对学生问题解决的指导上,切实达成高中政治课标的要求,使学习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肖宵,曹贵康,张庆林.认知方式对高中学生顿悟问题解决中源事件激活影响的研究[J].素质教育论坛(上半月),2008(10).
[2][美]库尔特·考夫卡著,李维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王鹏,潘光花,高峰强.经验的完形——格式塔心理学派[M].济南:山东出版社,2009.
[4]张庆林,肖崇好.顿悟与问题表征的转变[J].心理学报,1996(1).
[5]吕慧超.原型学习条件对于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2.
[6]张海国.自在与自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
[7]林祖浮.促进顿悟的政治课教学模式初探[J].嘉应学院学报,2012(9).
[8]林祖浮.政治课“疑悟升”学习指导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1).
[9]林跃棍.促发学生顿悟学习的形成机制探究[J].师道·教研.2012(10).
[10]林茂锐.探讨高中政治“顿悟”自主性教学的对策[J].考试报·综合信息,2013(8).
[11]林跃棍.思想政治课之“三思”而行[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1).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