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砂交联酸酸液体系室内实验及现场应用

2014-04-04 00:45杨方政李春月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14年1期
关键词:酸压塔河酸液

唐 清,杨方政,李春月

(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新疆轮台 841600)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的勘探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塔里木油田[1]、塔河油田[2-6]等超深碳酸盐岩油气藏通过酸压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油气勘探效果。由于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孔洞缝发育、地层温度高的特征,要保证酸压改造效果,需提高酸压裂缝在油藏的穿透距离以及酸蚀裂缝的有效导流能力。

塔河油田现有主要酸液为胶凝酸体系[7-10],该体系在高温储层条件下,黏度迅速下降,滤失量增大,与储层岩石反应速度较快,酸液作用距离有限,无法满足塔河深井需要形成较长有效酸蚀缝长的井储层改造。笔者研究的交联酸可弥补胶凝酸在这一缺点。

1 可携砂交联酸酸液体系评价研究

1.1 交联酸酸液体系主剂研制

1.1.1稠化剂

称取一定质量的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 AMPS) 溶解于水中,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将体系的pH调至7~8,加入定量的丙烯酰胺以及乙二胺四乙酸 (EDTA) 溶液作配合剂,在氮气保护下,放置于适宜温度水浴反应一定时间,制得稠化剂。稠化剂主要物理化学性状参数见表1。

表1 稠化剂主要物理化学性状参数

1.1.2交联剂

将定量的氧氯化锆溶解成30%水溶液,装入500 mL烧瓶中,边搅拌边加入定量的异丙醇/正丙醇/三乙醇胺,通入N2,将反应物加热至反应温度,制得有机锆配合物中间体。停止通N2,同时快速加入一定量的乳酸等有机配位体,在20~30 ℃下搅拌反应1 h。再用25%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和反应产物,并加热到80 ℃反应4 h,采用20 mmHg真空除去反应物中释放的物质,将反应物冷却到室温,即得有机锆交联剂产品。得到的交联剂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其交联剂性能显示,交联性好,能用玻璃捧挑挂。

室内实验进一步优选出适宜的酸液助剂,组成可携砂交联酸酸液体系,交联酸配方为:20.0%HC1+0.8%稠化剂+2.0%缓蚀剂+1.0%助排剂+1.0%铁稳剂+2.0%交联剂。

1.2 交联酸酸液体系综合性能评价

对交联酸常规性能、流变性能、携砂性能以及摩阻测试等的室内实验,系统评价交联酸酸液体系的整体性能。

1.2.1交联酸常规性能

室内对交联酸体系表观、密度、基液黏度、高温黏度、破胶液黏度、缓速率、腐蚀速率、铁离子稳定能力以及助排剂表面张力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见表2。

表2 交联酸常规性能实验

1.2.2交联酸流变性能

采用HAAKS MARS流变仪对交联酸体系进行耐温耐剪切流变性能测试,在120 ℃,170 s-1条件下,交联酸耐温抗剪切流变性能见图1。

图1 交联酸黏温曲线图

由图1可知,交联酸体系初始黏度在550 mPa·s左右,随温度上升和持续的剪切作用黏度开始下降,在120 ℃,170 s-1条件下,黏度平缓下降,剪切60 min后仍保持在70.9 mPa·s,说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耐温能力及抗剪切能力,能满足深井高温地层的储层改造施工要求。

2 交联酸酸液体系与塔河油田工区胶凝酸液体系对比

2.1 腐蚀速率对比

用挂片法测定胶凝酸、交联酸两种酸液体系在90 ℃,静态4 h,2%缓蚀剂条件下的腐蚀速率,实验对比情况见表3。表明交联酸体系的静态腐蚀速率要明显好于胶凝酸体系。

表3 胶凝酸、交联酸的腐蚀效果

2.2 酸岩反应速率对比

采用CRS-1000-509型旋转盘酸岩反应及腐蚀测试仪对胶凝酸、交联酸进行反应速率测定,测得数据见表4。实验表明交联酸反应速度明显要比胶凝酸要慢,交联酸形成的更长的有效酸蚀缝长,酸蚀作用效果更好。

表4 胶凝酸、交联酸反应速率对比

2.3 携砂性能对比

2.3.1单颗支撑剂沉降对比

在室温条件下,用20~40目的陶粒进行单颗支撑剂沉降对比实验,对比了胶凝酸、交联酸单颗支撑剂沉降速率(见图2、图3),实验结果见表5。

图2 沉降初始单颗支撑剂沉降对比

图3 沉降60 s单颗支撑剂沉降对比

酸液类型沉降速率/(mm·s-1)胶凝酸0.0382交联酸未观察到沉降现象

结果表明,交联酸在30 min都未观察到沉降现象,而胶凝酸体系中的支撑剂有沉降现象,60 s已基本沉入量筒底部。

2.3.2砂比(体积比)20%携砂性能对比

在90 ℃水浴条件下,对比了砂比为20%(体积比)的携砂性能,结果见表6、图4。

图4 砂比(体积比)20%携砂性能对比

酸液类型砂比携砂性能/(m·min-1)胶凝酸20%0.2622交联酸20%未观察到完全沉降

由图4、表6可知,胶凝酸体系由于砂是成团下降,所以沉砂速率明显增加,10 min后基本完全沉降;而交联酸对于未成团的支撑剂悬浮能力较强,图中可观察到20%砂比下的交联酸悬浮了一定砂浓度的支撑剂,交联酸体系较胶凝酸携砂性能更好。

3 现场应用

塔河油田是大型碳酸盐岩不整合—古岩溶缝洞型油气藏,油藏埋藏深(5 300~7 000 m),储集空间以大型洞穴、溶蚀孔洞和裂缝为主,油水关系复杂,不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井间距偏大,缝洞连通性非常复杂。油井完井后大多初期产量低或无产量,近75%的井需通过酸压[11-15]建产。

塔河A井位于构造凸起西北斜坡部位,以孔隙-裂缝型为主,酸压井段近井地带储层发育较差,油气显示一般。对目的层奥陶系鹰山组5 948.32~5 995.00 mm井段实施酸压改造,施工曲线见图5,累计挤入地层总液量960 m3(其中滑溜水193.6 m3,冻胶400 m3,变黏酸340 m3),压后10 mm油嘴排酸137 m3见稠油,酸压后累产液712.7 t,累产油299.5 t。第1次酸压后,压力产液量下降快,酸压裂缝沟通的储集规模有限,未达到理想的改造效果;于是对此井采用冻胶+交联酸携砂压裂工艺进行重复酸压,重复施工曲线见图6。将酸压与加砂压裂有机结合,实现对储层的深穿透并获得高导流能力,突破第1次酸压形成的裂缝规模,以沟通更远范围内的缝洞储集。

图5 塔河A井变黏酸酸压施工曲线

图6 塔河A井交联酸携砂重复酸压施工曲线

施工过程中,最高排量7.9 m3/min,最高砂浓度100 kg/m3,共加100目粉陶40 t, 40~60目粉陶20 t,圆满完成设计的加砂量。整体施工压力较高,表明储层裂缝发育较差,压力扩散较慢;正挤冻胶期间,100目粉陶降低地层滤失,主裂缝正常向前延伸;正挤交联酸后油压明显下降,表明交联酸进入地层后刻蚀并沟通天然裂缝,40~60目粉陶支撑裂缝通道,提高导流能力保持率。

该井压后初产6 mm油嘴自喷,油压7.8 MPa,日产液110 t,日油85.4 t,含水22.4%。截止2013年6月4日,累产油16.9 kt,获得了良好的改造效果。

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表明,交联酸是通过交联高分子聚合物形成冻胶,大幅度提高酸液的黏度,减缓酸岩反应速度,降低酸液的滤失,达到深度酸化的目的,是实现深度酸压改造的理想工作液体系。且交联酸具有黏度高、滤失低、酸岩反应速度慢、造缝效率高、能携砂等优点,可以实现酸液体系深穿透、提高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延长压后有效期、提高单井产能的目的。因此,交联酸携砂工艺在塔河油田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4 结论与认识

1)室内研究得出耐高温可携砂的交联酸酸液体系,其配方为:20.0%HCl+0.8%稠化剂+2.0%缓蚀剂+1.0%助排剂+1.0%铁稳剂+2.0%交联剂。

2)交联酸酸液体系在120 ℃,170 s-1条件下,剪切60 min后其黏度仍保持在70.9 mPa·s,具有较好的耐温、抗剪切能力。

3)通过与胶凝酸相比,得出交联酸较胶凝酸腐蚀速率更小,携砂性能更好,说明交联酸体系更利于降低酸液滤失,增加酸蚀有效作用距离,可在油田工区优选井进行现场试验。

4)交联酸携砂压裂施工推荐高强度40~60目小粒径陶粒,施工平均砂比在10%~20%,最高砂比不超过30%,前期配合冻胶携粉陶降滤失,改造效果更好,该工艺在塔河油田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值得国内油田在类似储层进行改造时借鉴。

[1]任勇, 欧治林, 管彬,等.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改造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J].钻采工艺,2008, 3(31): 61-64.

[2]赵海洋, 林涛, 陈朝刚.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重复酸压可行性研究[J]. 石油钻采工艺, 2009,2(31): 113-116.

[3]蔡宝中,艾昆. 塔河油田酸压工艺现状与发展[J]. 西部探矿工程, 2006,5(121): 54-56.

[4]杨亚东, 杨兆中, 蒋海,等. 塔河油田酸化压裂工艺现状及研究[J]. 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1):72-73.

[5]罗得国. 塔河油田酸压改造人工裂缝评价技术应用研究[J]. 新疆石油天然气,2011,9(3):56-61.

[6]李海军.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酸压酸岩反应影响因素研究[J].中外能源,2006(11):26-29.

[7]张智勇,蒋廷学,梁冲,等. 胶凝酸反应动力学试验研究[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5,22(5):28-30.

[8]胡广杰, 低伤害酸液在塔河深层高温油藏的研究及评价[J]. 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3,15(3):47-49.

[9]满江红,深井碳酸盐岩储层高浓度胶凝酸酸液体系研究[J].新疆石油科技,2002,2(12):43-46.

[10]刘炜,张斌,常启新,等.胶凝酸体系的性能研究及应用[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3,4(5):12-14.

[11]胥耘.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工艺技术综述[J].油田化学,1997,14(2):175-179.

[12]胥云,楼湘.碳酸盐岩储层深度酸压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J].油气井测试,2002,11(1):4-8.

[13]王兴文,郭建春,赵金洲,等.碳酸盐岩储层酸化(酸压)技术与理论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4,11(4):67-73.

[14]陈志海,戴勇.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工艺技术现状与展望[J].石油钻探技术,2005,33(1):58-62.

[15]杨前雄,单文文,熊伟,等.碳酸盐岩储层深层酸压技术综述[J].天然气技术,2007,1(5):46-49.

猜你喜欢
酸压塔河酸液
滑溜水在裂缝性碳酸盐岩体积酸压中的研究与应用
酸蚀裂缝差异化刻蚀量化研究及影响因素探讨
考虑酸蚀蚓孔的碳酸盐岩储层酸压产能预测
考虑人工裂缝影响的砂岩储层酸化模拟研究
以石为绢塔河写意
以石为绢 塔河写意
致密碳酸盐岩深度酸压工艺攻关获突破
冷轧酸液温度参数控制分析及改进
RD自生酸的酸压工艺性能实验研究
酸压滤失体积表征与计算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