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工作室模拟运营模式下的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2014-04-04 21:32关明孚徐云峰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跨文化效能过程

关明孚,徐云峰

(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改革开放30多年,助推中国翻译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今天的翻译,无论在规模、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上,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史无前例的。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对优秀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一、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尽管英语早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了相当长的时间,我国翻译人才缺口仍很巨大。此外,以往人们过多重视对英语的掌握与运用,却忽视了对母语的掌握和本土文化的培养。因此中译外的翻译人才缺口相当高。何其莘认为,“在翻译专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的高校至今还存在一些缺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没有把翻译技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能力来培养;②没有为翻译人才建立起一种独特的培养规格。其结果就是,我国高水平的翻译专门人才仍有很大的缺口,而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则更稀少。”[1]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的推进,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有了更大的增长。然而,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同时还了解跨文化知识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始终是市场上的稀缺资源。这不禁让人反思当前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具有天然优势的外语类院系是培养这类人才的主要基地。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多数都忽略了翻译职业技能训练的特点。这使语言技能学习占据了主导地位,翻译因素退居次席。翻译人才的思维模式与能力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教学模式也不同于一般的外语教学。一直沿用的翻译方法讲解似乎已经不能满足优秀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索和尝试新的翻译人才培养策略目前已成为翻译界及从事外语教学的高校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翻译工作室模拟运营模式的优势

1.翻译工作室概念简介

工作室,又称“工作坊”,译自英语“workshop”,它“涉及一个小的群体,该群体从事某个特定或专门领域,某个创造性项目或课题等的深入调查、研究、讨论或实际工作,参与者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和知识以便解决实际问题,它可以是一种简短而高强度的课程、专门的研讨会或者系列会议。”[2]

翻译工作室,或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Project Workshop),采用建构主义教学范式,学生需要在真实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学习目标,选择翻译任务,与同伴合作学习、共同协商,以便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快速地建构翻译经验,发展翻译能力,树立翻译自信,为自身将来进人职业化工作状态奠定坚实基础”[3]。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学生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在合作和讨论中学习翻译,在翻译“工作”的过程中摸索、掌握翻译技巧,再把理论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2.翻译工作室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的优势

(1)提高翻译学习兴趣。在翻译工作室的模拟运营模式下进行的翻译活动本身强调的就是“兴趣为驱动”。学生通过翻译的实际演练可以进一步培养对英语翻译的热情,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此种模式与常态翻译教学的主要区别就是避免教师说教式教学及学生被动式接受的模式。在具体进行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协商决定翻译材料,通过自由研讨确定最终翻译文稿,通过反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在探求和摸索中找到学习的快乐。

(2)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够胜任一项工作或学习一项教学内容的信心[4]。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不理想主要是因为自我效能感差。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译文,通过研讨发表自己的见解,证明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亦或是在与他人的良好沟通后寻求更好的翻译方式。在翻译工作室“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找到自信心,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人云亦云。提高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坚持能力,降低自我怀疑并最终做出更大的努力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翻译题材广泛。在翻译工作室的模拟运营模式下,翻译文本的选材范围相当广泛,在学生当中做出调研后再综合大家的意见决定选取哪些材料用作翻译题材。翻译题材广泛一方面有助于激发译者的翻译兴趣,避免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广泛的题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对各种文体的翻译都能驾驭,这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对翻译的需求大有益处。

(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翻译工作室的模拟运营把教学节奏转化成工作节奏,学生从独立转为合作,从单向转为双向交流,在尝试翻译文本的过程中既培养了探索精神,又在互动合作中培养了积极的情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学生在认真翻译了文本材料后组织讨论,各自陈述自己对文字的理解,解释自己采用某种译法的原因,大家共同商议寻求最适合、最准确的翻译版本,最后共同达成一致的意见,修订翻译稿。在模拟工作室的环境下,学生变身为翻译工作者,快乐而又紧张地从事着翻译工作,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团队中的一员,讨论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在磨合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坚持原有观点,学会了如何平和地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也学会了如何做出一个折中的选择。翻译的终稿是工作室的共同合作的翻译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多方交流与沟通后的产物。学生在提高翻译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并加大了社会化的进程,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指导教师转换角色,学生为主体。在传统的翻译教学课堂中,虽然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始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始终是被动的接受者。在翻译工作室的模拟运营模式下,参与人员角色分为“参与者”、“专业者”及“促成者”三种。指导教师所扮演的就是“促成者”的角色,其使命是协助参与者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发现问题并协助解决问题。这一角色的首要特点就是绝不会强势干预参与者的行为或为其做决定。因此,在这种模式下进行的翻译工作中,学生完全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1.提高译者的“自我效能”

在翻译工作室的模拟运营模式下培养翻译人才,首先就要提高译者的自我效能。“飞人”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上高中时曾被校篮球队拒之门外,但正是因为他具备的一种相信自己具备取得成功的要素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最后才取得辉煌的成绩。这种信念即是极高的自我效能。培养翻译人才,提高自我效能可以通过言语说服来实现。这是一种通过说服性的建议和劝告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方法。使用方法简便,但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易持久。

另外一种方法是替代性经验。这是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因此在培养翻译人才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长处与进步。在学生完成工作室的“工作任务”后,定期进行的纵向自我翻译水平比较可有效地让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从而提高自我效能。另外,在与其他人的翻译版本比较过程中,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也是提高自我效能的一个有效手段。在向他人阐述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理解方式后,在获得他人认可的同时获得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在与已有的翻译版本的比较过程中,学生不能一味地认为出版了的译本就是最好的,应学会批判性思维,敢于向权威挑战和质疑。翻译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挑战的同时提高自我效能感。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指导教师在旁协助、引导和鼓励,这样才能避免替代性经验的负面影响,即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能力不相上下的示范者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取得成功的希望。

提高自我效能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学习者的亲身的成功经验。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且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在翻译工作室的模拟运营模式下,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可在选取初期翻译材料的时候额外注意材料的难度,在考察译者的实际水平之后,适当降低材料难度,秉承由易入难,由浅至深的原则,材料的难度始终保持略低于译者的实际水平,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我效能。作为经验更为丰富的指导教师应注意协助把握难度,提出参考性建议,但不能强势做出硬性要求,否则反而会大大打消译者的积极性,使之丧失信心,降低自我效能。

2.培养译者的跨文化意识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跨文化意识对于翻译人员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意义。跨文化意识能有效帮助消除原语使用者与目标语本族人进行交往时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从而保证整个交流过程的顺畅有效。而这种跨文化意识的作用体现在翻译行为中,就是如何使原语所要表达的信息有效准确地转换成目标语,让目标语的使用者能毫无歧义地接收到此信息。

想要培养出一名出色的英语翻译人才,应在培养过程中额外注重对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及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例如,“football”一词在多数情况下会被译成“足球”;但若是这个词出现在以美国文化为背景的文字里,那么正确的译法就应该是“橄榄球”。因为在美国橄榄球非常盛行,但足球却少有问津。又如在汉译英过程中如果遇到基于我国特殊国情的中国所特有的表达方式,跨文化意识就显得额外重要了。“这是街道妇女办的工厂”如果被译成“This is a factory run by street women”恐怕会贻笑大方的。此类的词还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五讲四美三热爱”“大锅饭”“铁饭碗”等,这都需要译者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充分地理解词语意思,并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翻译。

总体说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①适用性原则,指在选择教材和教材的辅助内容时要做到两者密切相关,务必使其内容丰富、生动,故事情节有真实性和生活性;②层次性原则,要求学习内容适合每个学习阶段的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文化水平,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切勿急功近利;③交流性原则,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语言的基础上学习英美文化,并结合英美文化为翻译活动服务[5]。

3.提高灵活运用翻译理论的能力,做到“因材施译”

中国有句古话“实践出真知”,翻译工作室就是要学生“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并学会活学活用,真正做到“因材施译”,针对不同文体特点,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翻译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为“翻译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汉斯·弗米尔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他认为翻译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人类行为活动,是有目的性的。他的翻译目的论主张翻译应该根据译语环境和文化,按照译语读者所期待的方式进行。翻译活动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与策略。例如,在做中国典籍翻译时,如果翻译的目的是向西方读者全面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经典著作,让世人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纠正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偏见,那么就可以适度采取“归化法”来进行翻译。例如,辜鸿铭在翻译《论语》时为了更好地传播儒学思想体系,甚至把“季氏篇”之八中的“天命”译为“the Laws of God”,把“圣人”译为“holy men”。但是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感到异域风情、感受其他文化的存在与独特的魅力,那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应适度采取“异化法”来进行翻译,从而满足文化对等的要求,实现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渗透,达到文化交融的客观要求。

在工作室的模拟运营模式下,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活学活用,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并随时随地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翻译同一文本,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对比翻译质量的好坏或是不同方法的各自利与弊,为今后的翻译工作积累心得和经验。

4.注重“反思”

“反思”这一概念自John Dewey最早提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反思性教学理论被逐步引入到外语教育界。其实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授课的老师,学生也应该进行反思。Thomas S.C.Farrell在新作《反思性实践:重燃你的教学热情》中提出四种反思性实践类型:在行动中反思、关于行动的反思、为了行动的反思和行动研究。

在翻译工作室模拟运营模式下从事翻译工作的学生应注重“行动研究”。行动研究从发现问题入手,阅读相关文献,针对问题进行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采取行动改变现状,并在实践中反思行动效果。在工作室“工作”的学生在进行翻译后不断地对翻译文稿进行对比研究,在讨论过程中注意交流翻译心得,总结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试图找到造成翻译难题的根源。根据分析、反思的结果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避开或解决翻译困难,力求达到译者和读者双方满意,同时注意在具体行动中反思行动效果。Thomas S.C.Farrell介绍的反思方法之一就是自我反思。这主要是体现在学生用自己早期的翻译文稿与后期的翻译文稿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找出翻译水平提高或退步的地方并分析成因,总结影响翻译的主要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今后翻译中扬长避短。

在模拟运营的翻译工作室中另外一个有效的反思方法就是小组反思。小组反思可以创造一种分享的氛围,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共同面对困惑,并共同解决困惑。在翻译工作室的翻译过程中,学生的小组反思主要体现在对各自不同的翻译版本的横向比较上及学生的综合翻译版本与已有的名家翻译版本的横向比较上。整个反思过程应包括讨论、质疑、挑战,当然也应包括相互的支持、帮助与合作。例如,学生在反思影响翻译质量的文化因素的时候可各自提出困扰自己的文化因素,再综合其他人的因素共同商讨,找出这些文化因素会对译者造成困扰的根源。当然,在反思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外部输入,包括已有的翻译成果和理论文献,以及其他人的观点等。

四、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注意营造工作室的真实性

在翻译工作室模拟运营的过程中应注意营造出真实的氛围。模拟翻译工作室与普通翻译教学课堂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把教学节奏转化成工作节奏,让学生的自身感受发生了变化。在普通的翻译教学课堂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在模拟翻译工作室里,学生是“工作人员”,对翻译的质量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负有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工作室的模拟运营过程中,运用格式塔原理及其组织率,通过调节任务环节的设置和学生接受到的心理暗示,学生的心理场与物理场相结合,能够增加任务的真实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任务中去,激发并维持对翻译“工作”的兴趣,进而提升“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2.杜绝产生依赖性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小组讨论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最后的翻译定稿是共同决定的版本。因此在进行的过程中应坚决杜绝学生产生依赖性,避免“人云亦云”的现象。小组讨论进行前的主要工作是学生的个体翻译行为,一定要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得出自己满意的翻译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也应坚持己见,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和翻译方法去试图说服他人或者心悦诚服地被他人的观点所说服。在整个过程中杜绝学生产生依赖性不仅对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有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加快社会化进程。

3.不要忽视“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

“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是模拟翻译工作室进行“工作”的首要原则。无论在选材、翻译具体环节设置、讨论形式,还是在最后汇总方面,都要遵循这一原则。学生对翻译文本的兴趣直接能够影响到翻译工作进行时的态度、翻译工作的效率及翻译质量的好坏。学生的自主实践是这种翻译模式区别于传统翻译模式的重要标志。传统翻译课堂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接受者;翻译工作室的模拟运营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了在旁边协助的作用,教师的观点和意见不能影响最终的翻译稿件的内容和质量。受到传统中国式教学模式的影响的学生脱离开教师的“管控”和“束缚”后,会不自觉地产生“独立自主”的感觉,这对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及激发参与的积极性大有帮助。最终的个人翻译质量不是最终考查的重点,小组讨论过程的进行状况及在小组讨论过后学生自己有哪些收获、受到哪些启发、对今后的翻译工作有哪些影响等等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更为重要。总的说来就是“过程重于结果”。

4.注意时间的分配

“注意时间的分配”主要是指“工作效率”。个体翻译材料的时间易于掌控,但是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讨论可能会进行得很顺利,所需时间较少;也有可能讨论比较激烈,各方争执不下,所需时间较长。因此,在小组研究过程中如何恰当控制时间是应予以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考虑翻译文本的长度和难度等客观因素,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讨论进行状态等主观因素。参与各方应注意对时间的控制,与此同时,授课经验更为丰富的指导教师应从中予以协助,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思想和言语的沟通。

5.如何大范围推广

在证明翻译工作室的模拟运营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后,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此种模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涉及到了教学时间的调控、环节的设置、内容的安排、教师教学思维模式的转变及对此模式的接收程度、学生的接受态度及接受程度、适应时长等诸多因素。

[1]何其莘.翻译和外语教学[J].中国翻译,2007(4):11-12.

[2]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32-36.

[3]薄振杰,李和庆.关于当前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思考[J].外语界,2011(5):76-83.

[4]叶浩生.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9.

[5]石雪.如何利用英美文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思路[J].成功(教育),2012(11):299.

猜你喜欢
跨文化效能过程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