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统制经济史研究综述

2014-04-04 21:20:24丁留宝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国民政府政策思想

丁留宝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社科部,江西 南昌 330013)

近三十年来统制经济史研究综述

丁留宝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社科部,江西 南昌 330013)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统制经济是国家以政治的力量组织和领导国民经济建设,强调政府对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实施有计划的管理,同时也是国民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导向。近三十年来,关于统制经济的研究获得了很大发展,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全面了解国民政府所进行的现代化尝试的艰辛历程,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侵华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而对该研究领域的检视与回顾则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前提。

统制经济;国民政府;综述

1928年国民党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大业后,便以统制经济为手段开启了新一轮的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亦凭借统制手段掠夺物资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因此,研究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统制经济的思想及其实践,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经济这一层面来透视国民政府的集权统治的另一种面相,加深我们对国民党历史的全面认识,而且能够深刻认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历史本质。本文仅就国内学术界近三十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及观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与介绍,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史研究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同样,对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学术史进行梳理与总结的成果也是叠彩纷呈,这种现象反映出学界总结与反思的自觉性,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纵深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兴起,统制经济的研究逐渐进入学术界的视野。

近年来学界对于统制经济的研究日渐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但概而言之,其论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一是统制经济思想的研究,一是统制经济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关于前者,主要散见于一般的经济史研究的论著中,并没有专门研究统制经济史的论著。如马伯煌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就对南京政府的统制经济思想的形成和渊源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出统制经济形成的不仅有中国封建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同时与日本侵略者军事威胁与军事侵略的刺激成正相关关系。[1]郭庠林、张立英的《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研究》对统制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进行了分析。[2]此外,孙大权的《中国经济学的成长》以经济学社为个案,分析了经济学社的统制经济思想以及在推进国民政府接受并实践这一思想的作用。[3]徐建生的《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一书中对北洋政府至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从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到政府及官员的经济行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与分析,揭示了社会经济关系、统治阶级的经济意志和国家法制建设发展变化的关系。[4]另外,杜恂诚等的《中国近代国有经济思想制度与演变》对中国近代国有经济思想及其实践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总结,指出统制经济也是国有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有加速国有资本垄断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与民争利的弊端。[5]

上述论著侧重于分析统制经济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内容以及与此相应的政策、措施的演变,但缺乏通过具体的产业去进行历时性的考察,这种思想与实践相区隔的研究路径显然难以呈现出统制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成效。而这一缺陷亦被学界及时发现,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在郑友揆的论著《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史实与评价》中,作者通过大量的史实厘清了资源委员会并非建立在官僚资本基础上的重工业机构,而是“国家资本企业经营管理机构”,并重点探讨了它在建立国营企业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充分肯定了国家通过统制经济是进行资本扩容的正当性[6]。赵兴胜在《传统经验与现代理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营工业研究》一书中,也同样对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国营工业发展给予积极评价,并认为这一时期强调发展国营工业的经济体制,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7]陶宏伟的《民国时期统制经济思想与实践》则从思想与实践两个层面来探讨统制经济对中国的影响,并强调统制经济对实现工业化以及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8]此外,陈雷在《经济与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的统制经济》中以国民政府的抗战为背景,以抗战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为主线,讨论了统制经济对抗战的重要作用。[9]可以看出上述论著对统制经济基本持肯定态度,强调了统制经济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指出上述研究的论域建立在对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辨析基础上,集中于对国民党政府实施统制经济下大量国营企业或国家资本产生、发展的研究,而缺乏对民间资本及其产业的分析与论证。

统制经济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一种国家干预,但就其思想与实践的主体而言,主要集中于国民政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以及一些学者个体等。事实上,这也是学术界所关注的论域主体。

(一) 关于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的研究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所衍生的统制经济思潮逐渐延展至中国,并受到学界的鼓吹,同时又因其与集权思想相吻合吸引了包括蒋介石在内的政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并开启了统制经济的帷幕,而抗战的爆发则进一步加剧了统制的力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者对战时的统制经济基本持否定态度。如朱秀琴通过对国民党的统制政策的考察,指出国民党实行统制政策旨在解决财政危机以及扩大和发展官僚资本,并据此认为国民党的战时经济统制是失败的,是不得人心的。[10]但在80年代末,就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傅志明虽然承认统制经济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作者同时也指出战时统制经济的合理性。[11]90年代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学术界越来越肯定统制经济对抗战的积极作用。如虞宝棠认为“统制经济保证了战时国防的需要和大后方大批公职人员的供应,对持久战起了得力的保障作用,同时统制政策也有效地开发了西南大后方的经济资源,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经济不平衡的程度”[12]。持此类看法的文章还有,陆仰渊的《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体制》[13]、杨齐福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14]、吕家毅的《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经济政策的调整》[15]、方学英的《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的影响》[16]、陈雷、戴建兵的《统制经济与抗日战争》[17]、郑会欣的《试析战时贸易统制实施的阶段及其特点》[18]、刘殿君的《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统制》[19]等等。上述研究都注重从总体上评价国民政府的战时统制经济政策,认为战时经济统制在维持生产、保障军需民用、支持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他们也同时强调了这种以牺牲人们的生产、贸易的自由为代价的政策,干扰了经济的正常运行,损害了广大生产者的利益,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其消极影响也不可小视。

(二)关于国民政府统制经济实践的研究

从统制经济实践的具体内容而言,它是政府对国家经济活动中某一环节,如生产、流通以及物价等方面进行计划控制,而学术界亦从这些层面尝试对统制经济实践进行细致的探讨。

物质统制对于政府聚集资源、扩充经济基础以稳固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界对此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肖自力以钨砂为例,考察了国民政府对这一战略资源统制的全过程。他认为国民政府的钨砂统制萌发于1930年,主要肇因于钨砂作为稀有军用原料的特殊重要性以及自由钨业市场的混乱失序。而1933年起中德两国易货贸易导致钨砂统制被迅速地“特殊化”是钨砂统制的重要契机,再经过与广东等省地方政府的艰难博弈,钨砂统制在抗战前得以确立。[20]而张燕萍则从国民政府的资源委员会统制特矿为例,侧重于对此政策所涉利益各方的考察。她指出这一措施虽然有助于为抗战提供物质基础但却是以损害从事特矿生产经营的矿商、矿工的利益为代价,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特矿产业的发展。[21]统制经济的目标是在于加强战时政府对资源的控制,而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也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题中之义。如李颖通过对湖南钨矿统制的分析过程中,重点从国家主义的立场来探讨民众对政府矿业统制政策的反应,他指出战时湖南广大的矿山业主、矿商和矿业工人以国家的安危为己任,表现出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热情,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22]张忠民、朱婷从战时经济统制政策形成,国家资本主义体系的确立,以及经济统制政策与国家资本企业的互动三个方面,考察经济统制政策与国家资本企业的关系,并探讨了经济统制政策下国家资本企业的发展及其地位和作用。[23]

商贸统制是国民政府干涉流通领域的重要手段,这虽然对于商业的自由运作或市场的自由流通有一定的阻滞作用,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规范了市场秩序,保证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刘淼从传统产业转型这一视角来考量统制经济对现代经济的推动作用,他指出1936年国民政府对祁门红茶的生产与销售采取统制的政策,与建立近代市场关系即架构近代银行业与出口产业的关系有密切的联系,肯定了其对茶叶现代化发展的作用。[24]此外,陶德臣对民国时期的茶叶统制进行了简要回顾,其认为统制茶叶政策适应了当时的环境,并对茶农的利益也给予了切实的保护,而利益分配不均以及由此产生了恶劣影响并非统制经济政策本身使然而是制度监管不力以及人事等方面的外在因素,导致统制政策难以为继。[25]从理论上而言,统制经济政策的本质价值诉求是在自由经济严重泛滥而导致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寻求一条可资救赎的方向与路径。但国民政府采纳这一政策并非仅仅为了上述目标,而是植入了更为多元的政治诉求,再加上执行主体的利益驱动使得这一政策在实践层面发生歪曲乃至变异,进而引起人们的诟病。秦和平通过对四川政府烟草的统制政策及其效果的分析,认为现代经济应剔除“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干扰市场自主选择的行为,并强调“官商分离”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则,充分肯定了自由市场的地位。[26]梁仁志却从民生的角度来探讨统制经济的利益得失。作者通过国民政府对祁门红茶统制的考察指出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金融资本才是祁门红茶统制的真正受益者,最底层的广大茶农及普通中小商人的利益却没能得到应有的保障。这一利益分配格局不仅注定了这一政策最终失败的历史命运,同时也难以开启中国茶业的近代化之路。[27]

抗战时期的商贸统制保证了抗战资源的有效供给,对抗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界对此也展开了讨论,如刘国武考察了湖南省的商贸统制政策,认为商贸统制促进了省内外商贸联系加强,使得湖南的商贸公司增多,资本增加,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商贸中心,这对湖南乃至全国的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受战争影响,湖南的商贸发展迅速,衰落也快。[28]樊瑛华在分析了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统制政策的基础上指出这一政策有效改变了旧中国对外贸易受制于外国人的状况,对支持抗战、缓解大后方的物资紧张、保证人民生活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9]郑会欣以复兴商业公司为例来探讨了统制经济与国营贸易的关系,他从公司经营活动给予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战时国民政府推行统制经济政策的得失以及国营公司所承担的作用予以客观评价。[30]但事实上,由于统制经济隐含了对社会资源的严密控制必定堵塞资本自由流通的渠道,进而对社会经济产生消极的影响,一些学者对此也展开了讨论。如郑立柱通过对抗战时期国统区农民生活的考察,认为国民党的统制政策是导致农村经济日趋萎缩、农业日渐衰退罪魁祸首,它不仅摧残了生产,使“三农”问题日趋严重,而且使国统区的危机日趋严重,是国民党败亡大陆的重要原因。[31]

金融统制是国民政府统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张秀莉、张帆考察了中国银行的改组过程,并指出这两次改组对中国银行的性质和地位的变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从而为国民政府金融统制打下了基础。[32]彭世畦则对国民政府的金融统制做出了中性的评论,他认为金融统制不仅强化了国民党的统治,同时也为国民党国家资本的扩张奠定了初步基础。[33]姜良芹则通过对国民政府1936年内债的考察认为:这次整理案无疑是对江浙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的又一次掠夺,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债信也是一次严重的破坏。但他同时也强调整理债务应是国民政府于无可奈何之中找到的一条减轻财政压力的较好途径,它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并使债务结构趋向合理化;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私营银行业对政府财政的幻想,开始走上疏远政府财政,加强同工商业结合,从而较好发挥银行经济职能的道路。[34]

(三)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政策的研究

在“以战养战”的政策主导下,日本侵略军对沦陷区实施了统制经济政策,以实现其掠夺资源保证其军事需要的目的,这不仅破坏了中国的经济秩序,同时也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随着抗战史研究的逐步深化,这一专题日趋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日本对华入侵的重点在东北地区,关于这一地区统制经济政策的研究,学术界主要集中于对劳动力和矿产等资源的掠夺,并以此来探讨这一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王一江认为日伪统治时期,日本殖民者掠夺劳工的劳动统制政策,实现了对中国东北农村劳动力最大限度的征用和掠夺,从而给中国东北农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35]佟静、赵一虹认为,在日军对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和基础工业的统制下,东北经济迅速殖民地化,东北人民的生活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36]李慧娟、杨凤霞指出,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实行经济统制政策,重点放在对工矿业的控制和掠夺上,妄图把东北变为日本的殖民地和扩大侵略的战略基地,以满足其“以战养战”扩大侵略进而霸占全中国的目的。[37]

华北以及华中地区拥有丰富的物资资源,被日本视为以战养战的重要战略基地,日军在此也进行了疯狂地掠夺。不少学者对上述地区的日本掠夺政策进行了积极地探讨,尤其以富庶华中的掠夺政策研究最为突出。李占才通过对日军在华中地区的经济政策的考察,具体分析了日军统制下的经济掠夺的阶段性及其特征。[38]黄美真重点考察了1943年后,日本实行的“对华新政策”的这一阶段。他指出物资统制是日伪掠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中沦陷区财富的重要手段。并强调至1943年后这一掠夺政策更具隐蔽性,它主要由汪伪政府出面具体操作,而日方则退居幕后操纵。[39]与华中的掠夺政策不同的是,日本主要把华北视为其掠夺资源的重要枢纽,因而在华北出现了大量旨在掠夺并输送资源的组织机构。郑海呐通过对“中国联合准备银行”这一金融机构的考察,分析其对华北经济进行侵略的过程与深度,揭露其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40]王士花通过对华北交通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经过、机构及其在华北实施交通统制的状况考察,认为它是统制华北交通,为其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服务的组织。[41]此外,刘大可通过对日本的“产业开发”计划为主线分析了日本在华北的统制政策,进而认为日本军政当局在“以战养战”总经济战略指导下,通过构建“日满支”经济共同体为建立殖民地经济体系,并以“产业开发”计划为手段,以攫取重要国防资源(如煤炭、矿石、棉花、原盐等)依归,实施国家资本的绝对统制。[42]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为了进一步隐藏其侵略的本性,常常通过对地方组织的改组与控制来达到其掠夺资源的目的。张卫莲对此作了细致地探讨,她以忻县商会为个案,考察日本对华北工商业经济统制的纵向体系、实施状况,进而指出地方基层的商会组织是其实现资源统制的重要途径,但她也强调作为地方商会也表现出保护并发展地方商业的意愿,但在日伪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这一职能难以获得有效的发挥。[43]

对日本在华南的掠夺政策,学术界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赖正维通过对日军在福建的经济掠夺策略的考察,指出日军不仅对商品、物资和金融实施严格的统制政策,还大肆从事走私贩毒活动,这不仅使福建经济蒙受毁灭性的打击,而且给福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44]一些学者对日本在台湾的掠夺政策也进行了研究。白纯通过对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湾的经济政策的考察,认为在台日本殖民政府施行了生产力扩充与战时经济统制政策,竭力扩充与军需生产密切相关的工业,并对物资与物价实行严格统制,从而导致台湾的经济严重失衡而日趋艰难。[45]西北地区的日本掠夺政策的研究成果相对薄弱,而且关注点主要集中于蒙疆地区。如丁晓杰认为日本占领蒙疆后,为了有效地控制该地区的经济命脉和最大限度地掠夺该地区的战略资源,对矿产、交通、畜牧业、鸦片、粮食等重要经济部门以及流通领域部门实行强制性的政府监督控制措施。[46]对此,宝音朝克图发表了系列文章,对蒙疆的统制政策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其主要通过伪政权对特定物质的统制(如家畜、粮食、羊毛)来分析其在日本扶植下如何依靠行政和法令手段加强对这些资源的统制与掠夺,从而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作用。[47]纵观学术界对日本掠夺政策及其活动的研究,大都认为日本的掠夺政策是其实现以战养战目标的重要手段,这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资源及经济,同时也对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又一罪行。

(四)关于统制政策中人物及思想的研究

人物是历史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历史事件必然不能回避对历史人物的探讨,统制经济内涵的呈现不仅表现为政府的政策与实践,同时还表现为人物的思想与活动。事实上,统制经济之所以能形成一股社会思潮与经济学家的引入与宣传不无关系。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些人物思想进行初步地探讨。周石峰、易继苍从思想渊源的视角考察了马寅初的统制经济学说的背景,指出其思想主要源于其制度主义的学术背景,而国际上凯恩斯主义的盛行以及对日本入侵因应的现实关怀则是其思想阐发的直接根源。[48]而孙建国则从实用的角度分析了章乃器信用统制思想对上海社会的信用度发展发挥的积极作用。[49]黄立人对卢作孚的计划经济思想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思想的实质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卢的思想既非是生产资料完全公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不是以国家垄断为特征的、与民争利的“统制经济”,而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所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50]此外,阎书钦则对20世纪30、40年代国统区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作了全景式考察,他指出“由崇尚计划经济、统制经济的国家经济干预论到自由经济理念的重回言说中心,无疑是一条核心主脉”,并进一步强调指出,当时国统区的知识界是对上述经济思想的理解乃至选择上都表现出模糊化的倾向,而在经济思想的游移也反映出他们在政治道路上的彷徨与无所适从。[51]

值得注意的是,在内忧外患的危局中引发了社会上寻求救亡图存的舆论与思潮,进而对国家统制经济的实践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一些学者就此展开了讨论。贾晓慧以大公报为例,从社会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种现代化的方案对国民党现代化建设的督促作用。[52]徐建生从政策精英与社会舆论互动的视角分析了社会各种经济思潮对国民政府经济思想及政策的影响,指出“政策精英”之经济思想与社会舆论的变化,是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倾向的时而相互促进、时而此消彼长的矛盾运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思想理论背景与现实动力。[53]邓丽兰从经济思想与宪法文本的关系探讨了经济思想对法律的影响。作者认为从五四运动前后混合经济、产业自治、职业主义、计划经济的多元的“经济民主”思想,到20世纪30年代民生主义话语下的“统制经济”思想,均影响了宪法文本的生成。[54]

统制经济的思潮源于欧美,但却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不仅与政府的现实需求而积极援引有关,同时还应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一些学者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黄南珊通过对传统思想对中国统制经济形成双向互动的考察,指出传统的大一统思想和权力意识不仅是统制经济产生的文化根源,同时也是经济统制官僚化和权力经济腐败化的罪魁祸首。[55]而钟祥财则指出统制经济的产生具有两个深层的文化思想根源:一是人类对控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知识自负;二是人类对改变自身弱点的理性自负。[56]此外,俞祖华专门就自由主义对统制经济思想认识的转变进行了历时性的考察。他指出在近现代中国经济自由主义在自由主义言说中普遍缺席的现象不仅与外部的环境影响有关,同时与中国社会文化、中国思想界乃至自由主义者内部的情况密不可分。[57]

通过对中国统制经济史研究的总览,可以发现随着社会史经济研究的逐步深入,这一史学领域不仅已有了为数可观的成果,而且呈现出十分强劲的发展势头。不过从总体而言,学术界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研究内容虽然较为广泛,但过于侧重于抗战时期的经济而忽略战前及战后统制经济政策的探讨;其次,研究方法单一,有的还受革命史研究范式的影响,缺乏其他视角的探讨;并且,史料的利用与开发尚不充分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有关研究者应该面对与反思的,笔者谨在此提出自己的一隅之得。

首先,创新统制经济史研究方法。对于中国的统制经济史的研究,观察视野应多样化。从不同角度出发,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而考察其异同或许能更加深化理解。但纵观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学术界更侧重于从革命史、战争史的视角来探讨统制经济,这就无法保证我们对统制经济思潮的全面认识,更重要的是容易导致学界在研究问题时陷入循环论证的泥潭而无法自拔。我们知道经济与文化、政治乃至社会有着不可割裂的关联,这就给多种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研究路径提供了现实与基础。具体而言,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中国统制经济史研究都可以借鉴,而这正是创新研究方法的重要路径。而目前这方面的探讨与创新还很不够,某些研究仍停留在表层描述性的分析,缺乏深度。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去完善统制经济研究这一课题,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其次,开掘研究深度,拓宽研究领域。从前述研究内容分布状况看,研究着力点的分布很不均衡,尚有一些薄弱点有待开拓。

(1)人物的统制经济思想研究有待加强。这一突破不但指应对马寅初、章乃器等著名经济学家作更细致地探讨,而且应当扩大经济学界人物研究的对象,甚至政界人物的统制经济思想的探讨,如陈公博、吴鼎昌等。因为他们是统制经济政策的践行者,他们的思想代表着国民政府统制政策实行的真正意图,能更真切地透视出国民政府统治政策。同时,可以把近代经济思想家作为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来加以考察,以对比的方式来分析并把握该群体的成员构成、社会心态、行为特征及其社会作用等各方面的特点。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空白。

(2)区域统制经济政策的研究有待深入。深化区域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将地方统制经济史研究置于区域史研究的范畴之内,考察各地方统制经济在当地社会经济中的影响,在当地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它的主要活动与社会作用以及它同其他地方社会组织、团体的关系等等。二是区域间统制经济实施的比较研究。全国各地的政治环境、经济水平、社会习俗与社会问题等均不相同,因而统制经济实施的程度、效果与对地方的影响各不相同。所有这些都表明,要正确认识把握中国近代的统制经济,还必须要深入到区域社会内、区域之间做纵横多方面的细致比较。

第三,加大资料建设力度,加强史料的整理和发掘。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对历史的实态进行客观描述,而对历史的描述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每一个结论的得出必须要有充分的史料作为支撑。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充分占有、挖掘、消化甄别史料,在充分占有和把握史料的基础上重构历史。目前,统制经济史研究存在着倚重倚轻的现象,研究主要集中于国民政府以及日本侵略军的统制经济政策及其实践上,但对于“统制经济下的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的关系”以及“多重权力系统中地方组织的运行机制与生存智慧”等论域的研究,涉及较少。与此同时,对于抗战之前的统制经济政策的研究同样关注不够,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研究视野的拓展必然要有大量的资料作基础,而资料收集与整理需要花费巨大力气去挖掘、整理,十分需要学界进行合作,有计划地编辑有关的索引、目录或提要并加以出版,以推动中国统制经济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界的不断耕耘与精心探索,出现了“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学术氛围和成果纷呈的学术成果,但与此同时,一些关注历史学命运的学者也提出了“历史向何处去”的命题,主要表现为一些传统的研究领域往往因研究多年而难以为继,甚至在理论上被认为不再具有研究价值,但在现实层面仍然不断涌现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精品。近年来统制经济史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我们运用新的理论与方法必将会给我们的历史研究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前景。当然,我们应如何继续深化统制经济史的研究,仍然是我们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

〔1〕 马煌伯.中国近代经济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2〕 郭庠林,张立英.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 孙大权.中国经济学的成长——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1-1953)[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6.

〔4〕 徐建生.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5〕 杜恂诚,严国海,孙林.中国近代国有经济思想制度与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 郑友揆.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史实与评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7〕 赵兴胜.传统经验与现代理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工业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

〔8〕 陶宏伟.民国时期统制经济思想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9〕 陈雷.经济与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的统制经济[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10〕 朱秀琴.谈抗战期间国民党的经济统制[J].南开学报,1985(5):35-39.

〔11〕 傅志明.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统制经济刍议[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8(4):53-57.

〔12〕 虞宝棠.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政策论析[J].史林,1995(2):14-22.

〔13〕 陆仰渊.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体制[J].安徽史学,1995(3):52-56.

〔14〕 杨齐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J].淮阴师专学报,1995(2):16-19.

〔15〕 吕家毅.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经济政策的调整[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2):72-78.

〔16〕 方学英.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的影响[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1(2):17-20.

〔17〕 陈雷,戴建兵.统制经济与抗日战争[J].抗日战争研究,2007(2):175-195.

〔18〕 郑会欣.试析战时贸易统制实施的阶段及其特点[J].民国档案,2005(3):102-112.

〔19〕 刘殿君.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统制[J].南开经济研究,1996(3):61-66.

〔20〕 肖自力.国民政府钨砂统制的尝试与确立[J].历史研究,2008(1):107-125.

〔21〕 张燕萍.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特种矿产统制述评[J].江苏社会科学,2004(3):181-187.

〔22〕 李颖.简论抗战时期的湖南钨锑特矿[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35-38.

〔23〕 张忠民,朱婷.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统制经济政策与国家资本企业[J].社会科学,2007(4):140-150.

〔24〕 刘淼.民国时期祁门红茶的产销统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4):54-61.

〔25〕 陶德臣.民国茶业统制述评[J].安徽史学,2000(3):80-83.

〔26〕 秦和平.关于1937年利济财团及统运处统制烟土失败的思考[J].四川大学学报,1999(1):76-82.

〔27〕 梁仁志.从“为民争利”到“与民争利”:1936年的祁红统制[J].中国农史,2008(2):58-68.

〔28〕 刘国武.抗战时期湖南的商业和贸易[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97-99.

〔29〕 樊瑛华.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产品对外贸易研究[J].人文杂志,2006(3):128-132.

〔30〕 郑会欣.统制经济与国营贸易[J].近代史研究,2006(2):125-149.

〔31〕 郑立柱.抗战时期国统区“三农”问题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7(4):77-81.

〔32〕 张秀莉,张帆.中国银行与南京国民政府早期关系[J].史学月刊,2001(3):72-77.

〔33〕 彭世畦.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控制全国经济的努力和国家资本的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4):101-107.

〔34〕 姜良芹.南京国民政府1936年内债整理案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4(1):74-99.

〔35〕 王一江.日伪统治时期劳工征集对东北农村经济的影响[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6):117-119.

〔36〕 佟静,赵一虹.略述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工矿业的掠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5):84-87.

〔37〕 李慧娟,杨凤霞.论日伪工业统制政策的内容和实质[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52-54.

〔38〕 李占才.抗战期间日本对华中沦陷区经济的掠夺与统制[J].民国档案,2005(3):95-101.

〔39〕 黄美真.1937-1945:日伪对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中沦陷区的物资统制[J].抗日战争研究,1999(1):92-123.

〔40〕 郑海呐.抗战时期“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对华北的金融统制[J].历史教学,2004(3):39-43.

〔41〕 王士花.日伪华北交通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交通统制[J].历史研究,1996(3):109-120.

〔42〕 刘大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山东产业开发计划[J].济南大学学报,2005(4):1-8.

〔43〕 张玉莲.日伪统制经济下的忻县商会[J].民国档案,2010(4):97-104.

〔44〕 赖正维.试论抗战时期日本对福建的经济统制与经济掠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5):89-95.

〔45〕 白纯.抗战时期在台日本殖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对战后台湾经济的影响[J].民国档案,2005(3):118-123.

〔46〕 丁晓杰.论日本在伪蒙疆政权时期实行的贸易统制政策研究[J].史林,2008(3):87-96.

〔47〕 宝音朝克图.伪蒙疆政权的物资统制政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5):59-62.

〔48〕 周石峰,易继苍.马寅初“统制经济”学说及其历史语境[J].福建论坛,2004(3):70-74.

〔49〕 孙建国.20世纪30年代章乃器信用统制经济思想评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3):60-65.

〔50〕 黄立人.论卢作孚的“计划经济”思想[J].民国档案,2005(1):124-129.

〔51〕 阎书钦.抗战时期经济思潮的演进——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的兴盛至对自由经济的回归[J].南京大学学报,2009(5):97-111.

〔52〕 贾晓慧.〈大公报〉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运动[J].近代史研究,2001(6):153-193.

〔53〕 徐建生.民国北京、南京政府经济政策的思想基础[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3):70-81.

〔54〕 邓丽兰.民国宪政史上的“经济民主”诉求及其论争[J].福建论坛,2007(3):65-70.

〔55〕 黄南珊.传统大一统思想、权力意识对现代中国统制经济体制的影响[J].中州学刊,2000(1):131-136.

〔56〕 钟祥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统制经济思潮[J].史林,2008(2):33-47.

〔57〕 俞祖华,赵慧峰.放任与干预:近代中国经济自由主义的发声与变调[J].河北学刊,2008(2):151-157.

(责任编辑 周吉光)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 Control in Recent Thirty Years

DING Liu-bao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chang,Jiangxi 330013)

From the angle of modern economy, the controlled economy is the national political power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onstruction, emphasiz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lanned management of government for the whole social production, but also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carry out economic constructio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e.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research on controlled economy has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research results can not only make us more deeply, fully understand the hardships to national government of modernization, but als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u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e imperialist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and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view and review has become the necessary premise of further study.

controlled economy; the Government of Republic; review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4.04.004

2014-04-28

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4.04.00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4-09-02 15:30

丁留宝(1973—),男,安徽旌德人,历史学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社会经济史。

F129

A

1007-6875(2014)04-0018-07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即视为同意本声明。

猜你喜欢
国民政府政策思想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都市生命统计
近代史学刊(2020年2期)2020-11-18 09:14:54
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国民政府的直接税改革
近代史学刊(2020年2期)2020-11-18 09:12:18
助企政策
政策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近代史学刊(2019年1期)2019-08-24 08:03:18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