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相丽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2013年秋季某高职院校开学不久,一女生宿舍连接发生多起财物失窃事件,经调查皆为同一“内鬼”。随后教学楼里某班级专用教室又发生一起价值数千元投影仪被盗案件。有的同学在教室丢失笔记本电脑、手机、饭卡等,几起涉及财物的失窃事件反映了学校并非一方净土,大学生群体生活中也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作为一群智力、能力和学识水平相对较高的年轻人,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存在相关违法犯罪行为。
根据北大教授康树华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比例达到了17%。部分高校学生存在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盗窃、诈骗、抢劫、故意伤害、杀人等犯罪现象屡禁不止。从2002年的“杀人狂魔”马加爵疯狂锤杀多名舍友到2013年林森浩因琐事利用专业便利条件投毒杀害舍友黄洋案,一系列的校园惨案手段残忍、性质恶劣,令人发指!血淋淋的事实证实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缺失以及加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
从高中踏入大学,身份的变化、环境的压力加之入学之初没有及时加强教育管理,使得许多学生缺乏生活目标,甚至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以及人际交往的障碍等,同时家庭的经济困难也使得有些学生压力沉重,与周围同学的对比使得他们产生自卑、压抑等心理问题。马加爵杀人案中因其家庭生活困难,长相普通,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一直处于“劣势”,觉得人人都瞧不起自己,过度的自卑、自怜心理、报复他人和社会的心理导致了案件的爆发。
2.不能正确控制情感
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属于90后,在父母及周围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包容下易变得情感脆弱,面对感情的认识较为理想和单一,更渴望强烈的爱情、友情。遇到问题和挫折不会适当调节情绪,因此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在复旦学生林森浩对舍友的投毒案件中,经过记者的调查发现林森浩性格较为内向,在累积的心理矛盾没有得到及时抒发时,导致情绪烦躁,产生攻击他人乃至最终伤害自己的违法现象。
3.缺乏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对自己、他人、集体、国家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是人类理性和良知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增强其作为社会成员的荣誉和使命。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作为社会成员应当履行的义务。存在享受、消极颓废、自私、报复、自暴自弃心理。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自由散漫,做事情凭借想当然,有问题首先考虑是别人的错误,不从自身找原因;不敢面对社会、面对现实。中国法学会陈光中教授认为大学生犯罪处于一种犯罪变态心理,青年一代的观念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多种不良现象的出现,以致走向犯罪。
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院校学生相比有特殊性,在生源、教育与管理上与普通高校有一定的区别。高职生的学习更注重职业技术的培养,在学业考评方面更加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导致相关教育过于关注技能操作而忽视了德育发展。
1.课程设置上不够重视、师资力量薄弱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国家统一设置的必修课程,普遍安排课时较少,有的高职院校仅在一学期设置36学时,这与高职院校较为重视职业教育,尤其是操作技能有关。有的院校对授课教师资格管理松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谁都可以授课,学校专职两课教师严重不足,导致两课教师来源较为复杂,许多教师是兼职讲授思修课程。由于受专业及经历的羁绊,授课教师准备不足,授课内容过分的强调了主导性,忽视了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参与性, 导致授课效果不佳,各种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流于形式。
2.学生学习上应付了事
对学生来讲,学校不重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的院校设置为自开课,不参加统一考试,因此学生也在课堂学习上、知识的接受上体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觉得反正是开卷考试,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上课的时候感兴趣听两句,不感兴趣的直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认真。有的学生认为在工作中也用不到这些知识,不学也罢,考试的时候走走过场。导致不了解罪与非罪的界限,对于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似是而非,甚至觉得偷偷拿了同学的手机再还给他不就行了,反正没人知道,没有是非对错观念。
3.忽视传统文化教育
在对学生的培养上,过于重视技能的培训,忽视了道德教育,没有在校园生活中学习中贯穿“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有的同学没有认识到作为学生应当承担的责任,怠于担当,视旷课、考试作弊为理所当然。在生活中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斤斤计较,言语不和直接动手。对待父母缺乏孝心、对待师长没有感恩情结,对待他人付出视为当然,高职学生这种在人生观、价值观认识上的扭曲和偏离,恰恰是德育教育缺失的必然后果。以“孝”为例,古代社会甚至用刑事手段来惩治不孝行为,现代社会对于不孝行为民法、刑法加以区分,分别不同情形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因此孝心教育是我们国家最为古老和传统的教育之一。
4.强烈的自我为中心
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料同时并进。对于大部分家长和学生来说,进入高职院校成为一名高职大学生似乎是没有选择的选择,许多更优势的父母反而会更加担忧,担忧孩子的学习、担忧孩子的生活、担忧孩子的职业,恨不能为孩子包办一起,为孩子铺好一切道路。在某种意义上讲,父母的能量决定了孩子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换句话讲,现在不是孩子优秀,是家长优秀。正是为人父母这种处处不在的无微不至的照料使得孩子即使进入大学阶段,为将来进入职场而准备高职学习阶段,孩子仍然似乎心安理得的接受着优势父母所安排的一切,一方面是学校吃苦耐劳的节俭教育,一方面是享受着高档名牌的怡然自得,高职院校那种本来就微弱的德育教育被冲击的荡然无存。一切有人为自己安排和设计,无需自己多动脑筋,这种“中心”模式的怡然自得来自于家庭,来自他们最亲近的父母,其影响根深蒂固,培养和造就了相当一批具有强烈自我为中心的天子骄子,稍有不顺就会带来系列连环反应和过激应对。
5.负面情绪的晕轮效应
负面情绪是一种消极影响、一种否定性的体验,但却是难以避免的。要学会调适个人身心来应对现代社会的负面情绪,否则负面情绪的不断积攒,不仅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甚至会影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导致身心疾患。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月晕效应”,同样属于心理学范畴。负面情绪和晕轮效应经常会结合起来,极大地影响着当前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发展。本来生活中受到各种不良影响和学习、工作压力,一定阶段产生不良负面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是对于我们有着强烈自我中心的高职大学生们来说,加上现实的不顺,便会使得不良情绪急剧放大起来,看谁都不顺眼,似乎都是在与自己作对。本来平时心情好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没有,现在似乎问题也多了起来,对他人认知判断的整体印象也没有什么是积极的了,然后再从这个歪曲了的整体印象判断推论出作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和其他言行,晕轮效应自然成倍扩大了负面情绪的效果,更不用说负面情绪的自我积攒,问题似乎逐渐膨胀起来,这些都会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高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面对高职院校更注重职业技术培养会有所忽略德育教育的重大缺失,加上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众多影响因子,德育认同在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高等教育中愈发必要、更加凸显出来。
1.加强德育教育、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谁也没有权利伤害和剥夺他人生命权。坚持智力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并重,“育人要育有人性的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操作技能培训的同时,要进行行之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道德水品,使心智与人格共同发展。
关键是怎样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如何找到有效突破口?作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尝试,我们开展了“百善孝为先”的系列教育,开展了以孝为主题的访谈,让学生去走近孝子,感受孝子的那份感人至深的事迹,通过让学生去给父母写一封感恩的信、用自己打零工积攒起来的钱给父母买一份礼物,让学生去体验父母的那份辛苦和用心牵挂,真切体验社会生活;通过让学生去回忆父母之爱的一些细节,创造感恩孝亲的文艺节目,感恩点滴,努力营造“孝亲、感恩”的文化氛围,增强高职学生孝老、爱亲、自爱、自强的良好精神品质,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传递正能量、重视爱国主义等德育教育的制度化
爱国不是一句空话,要有实际行动,高职学生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让高职学生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情感的升华。每一次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发生,都会屡屡刺激着高校学生的神经,挑战着青春的底线,都是一种社会能量的较量。
社会需要正能量,爱国需要制度化。今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这实际上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的制度化、常规化,我们要弘扬爱国主义、传承伟大民族精神,在全社会传递正能量。作为高职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专业技能技术和知识,掌握谋生的技能和本领,更为重要的,也常常为人们所不重视的是,高职学生还要广泛吸纳人文素养知识,开展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和常态化。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党史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塔等,组织高职学生赴革命老区帮扶救助困难群众、体验老区艰苦生活,并作为德育教育必修课和社会实践课。
3.学会调整负面情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院校对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缺乏重视,没有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满足学生的心理辅导,有的虽然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形同虚设,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较少,缺乏专业培训,不能够满足需求。甚至有的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抵触心理,认为有心理障碍就是神经病,对心理咨询敬而远之。因此应当组建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培养专职的心理咨询人员,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学会转换角度和角色认识问题。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也要求增设相关心理辅导课程,普及健康心理知识,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放弃自卑自闭心理,乐观有好的与人相处,充满信心的享受生活,正确的对待挫折,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相当程度上的重视的话,负面情绪问题则是更为隐形问题,很多人饱受各种压力、焦虑,极易积攒起大量负面情绪,甚至对平时习以为常的一些小事,也极其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终要找到一个突破口而爆发出来。有人说现在的人太容易发怒、太脆弱、太冲动,现在的学生承受能力太差了,经不起一点挫折,这其实是一种负面情绪的大量积攒。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会调整负面情绪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一个人要面对各种压力,一个高职生要面对的也同样是各种压力,有学历层次不高的压力,有就业压力,即使就业了,面临想在大城市买房、安家、结婚、买车的压力,前途也并不是像上大学前期盼的那样,肯定会有很大的落差,甚至于有迷茫、有得过且过的混日子思想,情绪自然好不了。我们要引导高职生相信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成功永远是和付出成正比的;我们要注意解决好高职生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使他们辩证看问题,长远看问题,学会自我调适,学会调整负面情绪,及时打开心灵,培养协作意识,依靠团体力量,最优化达到成功高地。
4.增强可操作性、注重实践操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意结合授课对象和专业特色,从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注重参与式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及时引用社会现实事件展开剖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法治教学过程中的理论问题采用鲜活的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明确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及时召开主题班会,加强校园文化宣传;通过视频教学、参加法制报告、组建模拟法庭等方式,教育学生能够明确违法与犯罪行为,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在校园里及时利用宣传海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贴吧、班级QQ群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高职教育本身就是注重专业技术层面的实战性、操作性,我们的涉法对策自然也要结合高职特点,强调实战性、直观感受性和可操作性,力避简单的抽象化空洞说教。我们要让高职生直观感受、进而转化成内心认同,再有内化转为展示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形成一种人文化成的渗透型教育,润物于无声无息之中。
5.重视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效结合
单纯的德育教育和单纯的法治教育都是不足取的,中国古代就有儒法结合、礼刑并用的思想。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们要积极培养守法就是道德的观念,在德育认同下增强高职学生守法遵法的自觉性、自律性,使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互为支撑。一方面我们要培养高职学生的法治思维,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学会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法律解决社会纠纷和矛盾、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走极端,不做二十一世纪的法盲,更不能成为受过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法盲;另一方面,我们要教育高职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以德服人的良好意识,要做到修身养性、洁身自好,自觉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修养层次,其身正不令而行即是讲模范和榜样的力量、德的威力和影响是无穷的,做到威势与教化互用,顺应时变,兼采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之长,方能事半功倍、根基长久。
6.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常态化德育教育
价值观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核心和灵魂式的东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集体、公民三个层面的理念。我们在寻求德育认同视域下的高职学生涉法对策研究,首先应当明确如果一味灌输道德理念,根本无法使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观念得到内在提升。德育教育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都是起着潜移默化渗透和影响作用的。渗透式教育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如同春雨般润物于无声无息之中,而且起着中坚力量的作用。当前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应当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要让他们有一种个体的成功体验,要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重视常态化德育教育的形成。我们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必须求真务实,要转换成实际问题,要让高职学生耳熟能详,确实发挥主导作用,并不断形成常态化、定期性的德育教育。
高职学生涉法问题既有其自身原因,还有高职教育的现状和特点所决定。研究涉法对策,我们要学会顺应时变,坚持德育认同,坚持构建主体性德育教育实践,引导高职学生在现有的社会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基础上,经过理性思维,独立选择和判断,自主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和法律行为,并在道德实践和法治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作为教育者,我们还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要求与任务真正融入到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荣辱观、人生观,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严格自律和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贾锐. 从大学生心理压力谈和谐心理的构建[J].经营管理者,2010,(10).
[2]王艳艳. 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J].警官文苑,2012,(1).
[3]李晓明. 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心理探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