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黄河医院 (300110) 孙梅
1.1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治疗 大剂量胺碘酮静脉注射可以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 ,应用胺碘酮可以使大部分患者得到有效控制。王康[1]对34例确诊的阵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给予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 总有效率达97.1%。高林芳[2]对48例已确诊的室性早搏、频发多源性室早、短阵性心动过速和持续性室速患者给予胺碘酮口服治疗,有效率达88.5%。胺碘酮亦可用于扩张型心肌病室速和室颤的抢救治疗和预防[3]。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血压、心率变化。
1. 2 治疗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胺碘酮有转复房颤的作用,用于持续性房颤和房扑时恢复和维持窦性心率、提高电转复成功率。在预激综合征伴房颤的患者,胺碘酮对延长旁道的不应期大于对房室结不应期的延长,可安全用于该类患者。范茹等对152例已确诊的心房颤动患者给予胺碘酮注射液150mg静脉注射,持续6h,每5min记录一次心率、心律、血压及临床症状,观察至转复后1h,连续观察6h,复律成功者继续观察1h。结果152例患者中,25例10分钟复律,占16.45%;110例5小时转复,占72.37%;2例10小时后转复,复律成功137例,占90.13%。
1. 3 治疗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 实验结果表明,胺碘酮可以显著减少心脏性死亡和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从而减少梗死后早期病死率。鲁玉芬[4]研究了胺碘酮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具有统计学意义;胺碘酮是治疗AMI并发室性心率失常的首选药物。袁森等研究了胺碘酮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静脉推注胺碘酮后,房颤时间明显缩短,胺碘酮用量发生明显减少,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心功能指标,稳定心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后的生存质量。
1.4 治疗心力衰竭 胺碘酮可以使冠状动脉扩张,增加其血流,同时扩张外周动脉,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而对心排血量无明显影响,故理论上对心力衰竭后心律失常应有较好的疗效。大量实验已证实此结果,何汉康等研究了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胺碘酮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达92.86%,高于对照组。梁咏梅等将60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频发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和比索洛尔联合治疗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比索洛尔单独治疗(30例) 。两组同时给强心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结果表明,比索洛尔与胺碘酮联合应用,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两组药物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因此,在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比索洛尔与胺碘酮联合具有更好的效果。
随着临床使用日渐广泛,胺碘酮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也不断增加。其所知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以心律失常最常见,其恶性心律失常的后果很严重;本品含碘量高,长期使用可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肺毒性也是本药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由其引发的肺纤维化可致死;过敏反应多在静脉注射时发生,静脉给药时需询问患者用药史、过敏史,在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注意局部和全身反应。
胺碘酮在防治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心衰中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对猝死高危患者防治上应列为一线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作用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医生需要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治疗方案。长期用药时,通过监测胺碘酮血药浓度、药理作用如心电图 QT间期的延长、心率变化等,以期达到最大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