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弥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75600) 罗华
我们于2010年8月29日上午9点42分,接到县医院防保科电话报告,该院接诊到2名昏迷病人,系某中学学生,疑似食物中毒,目前生命指征稳定。我中心于9:55分赶到县医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我中心又接到某中学校长报告,该中学从早上7点起相继有30余人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人的临床症状和检验结果分析,确定该事件为饮用水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合并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事件[1]。
1.1 基本资料 发病的两名患者均为某中学初一学生,为同班好友。张某,女,13岁;杨某某,女,13岁。 8月28日晚10时许两人均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头晕等症状。当晚即到当地诊所进行了对症治疗处理。次日(29日)清晨6:30分继而出现烦躁、谵妄等症状;7点40分送县医院救治。经核实统计,本次事件共发生不良胃肠道反应症状的人数为43人。经及时对症治疗处理,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
1.2 临床症状 除发病的两名学生有烦躁、谵妄等症状外, 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通过个案调查和体检,血压正常、心率稍快、体温正常。
1.3 现场卫生学调查 我中心人员到达某中学后,分二组,一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一组进行样品的采集工作。调查组按食物中毒处理预案程序,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经调查,当日有不良胃肠道反应症状的43名学生,男9人,女34人,均为初一新生,年龄分布13~15岁。在调查的43名学生中,8月28日在学校就餐的有31人,在家就餐12人,31名学生中在校就餐的学生也都分别在学校第一、第二食堂就餐。无共同的食物源。发病的43名学生均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军训,其中,29人喝过学校供水网管水,15人为自带饮用水。该学校取水水井位于学校西北角,西距毗雄河60余米,河堤上距水井位置有农户旱厕两座;北距季节性山水流经的沙沟40余米。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所采集的5个食品样品、10份肛门拭子和2份水样进行了霍乱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食物中毒病原菌的排出性检验,报告结果显示:未检出以上病原菌。采集的两份水样:细菌总数97cfu/ml,总大肠菌群17MPN/100ml,后者超出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17倍。从两份水样中均检出变形杆菌。
现场处理措施:①要求学校密切观察学生病情,发现相似症状者应立即送医院救治;②要求食堂立即停止营业,分散学生。③要求学生食堂炊、饮用具必须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后方可使用。④为稳定学生情绪,除及时召开实一新生班级健康教育课外,由学校老师与医务人员对学生开展一对一对的的心理疏导,消除恐慌情绪。
4.1 变形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食品中污染变形杆菌以熟肉、水产品等动物性食品的污染菌率较高,凉拌菜、剩饭等也易污染。变形杆菌在食品中能产生肠毒素,并且可以使蛋白质中的组氨酸脱羧而形成组胺,从而引起胃肠炎或过敏性反应。变形杆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较常见,而污染饮用水引起的食物中毒较少报道。检验结果显示:总大肠菌群为17MPN/100ml,两份水样中检出变形杆菌,提示该校饮用水井粪便污染严重[3]。由于放假期间水井中的水长时间不置换,周围河水渗透,河堤旱厕渗漏污染。由于刚开学,学校未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学生饮用了变形杆菌污染的饮用水而造成此次食物中毒发生。
4.2 发病的43名学生中有15人未饮用学校水井水,且发病的性别比例,女性显著高于男性(34/9),符合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2];是因为学校个别学生因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呕吐、恶心、腹痛等,造成现场所有学生情绪异常焦虑、紧张,使他们产生心理暗示,并形成不舒服的感觉,因此未饮用学校水井水的15名学生也出现相似的“发病”症状,确定这是一起饮用水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合并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事件。
4.3 学校应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工作,加大宣传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应加强对学校学生食堂和饮用水的管理工作,确保学校食品安全和饮水安全。应加强宣传教育,做好食物中毒、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避免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食物中毒或传染病疫情时思想紧张和恐惧。发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事件时,应及时开展心理疏导,消除恐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