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铜柱, 胡卫兵
(1. 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2. 湖北民族学院 研究生处, 湖北 恩施 445000)
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分析
徐铜柱1, 胡卫兵2
(1. 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2. 湖北民族学院 研究生处, 湖北 恩施 445000)
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突出表现在学习动机复杂、重专业轻政治、个体意识突出、功利倾向明显等方面。当前应积极推行“五个结合”,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国家政策地区发展规划相结合、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与就业相结合、与培养实践能力相结合、与增强抗压能力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院校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生群体日趋庞大,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增加,其个体思想特征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从人才培养层次来看,研究生教育处于学历教育的顶端,在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等方面都与本科生有很大不同,显然不能套用本科生的教育管理模式。因此,如何在高等教育竞争激烈时期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一些高校尤其是地方民族院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在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理论上的重要性与教育过程中的实际状况存在较大的差距,传统的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地方民族院校应主动把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找出新特点、探索新方法,才能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才能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得以巩固。
1.生源质量多样,学习动机复杂
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生源主要来源于二本、独立院校、高职高专毕业生,调剂生和社会在职人员,涉及专业多样。比如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录取的文艺学研究生覆盖了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旅游管理、编辑出版学、英语、金融管理等专业。这些因素导致了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术发展潜力存在一定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民族院校的调剂学生比较多,有许多学生报考专业和录取专业关联性不大,导致学生入学后很长时间难以进入专业领域的系统学习,影响培养质量。
学习动机呈多元化趋势。以某高校2011级、2012级文艺学专业研究生为例,经调查他们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可分为:(1)学习型。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希望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减压型。一部分人认为,本科毕业后难以找到较满意的工作单位,因而选择考研,暂时回避就业压力,待自己羽翼丰满之后再去参与社会竞争。(3)适应型。这类人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虽然暂时有工作岗位,但害怕今后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被淘汰而选择读研以提升竞争力。(4)光环型。这类人主要集中于在职研究生群体中。一些企业经理、政府官员占据主体,他们有稳定的工作,有可靠的收入,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选择读研主要是为了得到一个具有学术含金量的头衔。
2.重视专业学习,淡化政治学习
研究生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关注与个人发展相关的现实问题。研究生普遍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一般都有一定的兴趣作支撑,特别是愿意参与导师的课题调研、学术会议、专题讨论等活动,但对政治理论学习、品行修养教育等活动缺乏应有的兴趣和热情,对国家的政策知之甚少。据了解,某专业2012级学生政治理论课有25%的课程论文不符合要求,足以说明当前研究生对国家大事和政治理论掌握与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是研究生党支部开展活动,也时常难以保证应有的效果。有的研究生党员过分强调个性和自由,开支部会时常以调研、做课题为名而缺席,影响组织生活的质量。
3.个体意识突出,集体意识淡薄
以“导师制”为主要培养模式的研究生教育机制强化了研究生个体意识的形成。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科研活动,导师之间交流有限,学生自然被分割成不同群体,合作意识严重缺乏,组织形式呈分散性特点。加之研究生逐渐增强的成人意识,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调适能力,课余时间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参与集体活动,从而导致了研究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较为松弛。同时,班级管理模式、住宿的分散、群体的差异性、研究生的功利性等等对集体意识的形成都有较大影响。在实践中,研究生的学业问题、科研水平等考核标准都与导师息息相关,研究生对于导师交办的任务都能认真地完成,而对于学校院系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则缺少应有的热情,集体意识淡薄。
4.社会化程度较高,功利化倾向明显
研究生社交面广,能较快地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化程度较高。但社会化又不可避免地给他们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研究生中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较为普遍。以下几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1)重领导职位轻学术水平。以研究生选择导师为例,近年来部分学生选择导师的标准不再以导师学术成就为重点,反而将导师行政职位的高低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某高校2012级研究生选择院领导作为导师所占比例高达25%,而该院导师总人数为10人,平均每位导师指导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数的比例仅10%。从中不难发现学生的选择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
(2)重结果轻内容。在专业课学习中,教学管理过程的严格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纪律、课堂表现;部分学生将教学是否严格、结业是否能得高分作为选择专业课的评判依据。此外,参加公共活动的表现也反映出学生功利化倾向,凡是可以加活动分的各类活动的参与情况远好于要求自愿参加的学术活动、班级活动。
(3)重利益轻友情。以某专业评选奖学金为例,2013年的基础奖学金(每学年的研究生基础奖学金覆盖了全日制在校生的80%,其中一等奖学金5000元,占15%,二等奖学金3000元,占25%,三等奖学金1000元,占40%)评选结果公示后,有学生为得到更高类别的奖学金恶意举报别人的加分项,并提出不合理要求,对同学极不友好,影响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
新时期加强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当前研究生的思想特征,结合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综合考虑研究生就业、科学研究、实践技能以及心理抗压能力等相关因素,转变思维,创新方法,才能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政策、地区发展规划相结合
地方民族院校担负着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由于地方民族院校所处地区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与其他高校不同,因此民族院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国家民族政策、地区发展规划相结合。具体要求:
第一,加强对研究生的民族政策、区域发展规划的宣传与教育。民族院校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出的人才应热爱民族地区,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发展状况,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发展战略,尤其是民族优惠政策,从而增强对民族地区的发展信心。比如湖北民族学院所在地武陵山区,过去比较落后,现在具有很好的机遇和后发优势,国家推行武陵山片区发展专属区、湖北省实施武陵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以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等发展战略,为地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湖北民族学院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国家、地方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学校根据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对与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形成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让研究生能看准方向,增强学习的信心。
第二,引导研究生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培养工作要能够真正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于本地区,培养出具有地方特色、留得住、用得上的与地区发展紧密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地方民族院校要引导学生将地区的发展和自身的地位相结合,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扎根于本地区。一方面,把研究生的发展方向与地方社会需要相结合,使研究生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并从内心感到学习有用武之地,不至于盲目学习。另一方面,引导研究生树立成就意识。导师应给研究生在项目申请、规划起草、社会调查等方面创造机会,写出有较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或学术论文,让学生早出成果,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科学研究相结合
第一,导师引导学生培养研究兴趣和发展方向。研究生教育将学生放在了一个更高、更广的学术平台上,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目前大多数学校实行“导师制”的教育模式,因而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领路人,必须将学术相关问题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相结合,在关键点上给予必要指导[1]。这其中大到学术论文的文章框架,小到学术论文格式规范性等问题。导师可以和研究生采取“头脑风暴”的教学形式,开设“学术研究方法”等课程,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导师应了解研究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解答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研究提出建议和指导。同时,研究生自身要不断领悟学术真谛,增强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导师各项课题,主动与导师共同参加学术会议,尽早找到适合自身的学术研究领域。
第二,强化专业水平以提升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找准方向、增强兴趣的基础上,就应该践行研究生的本质特性——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是学校应制定较高的考核标准,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其次是学生要端正态度,潜心学习,按照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专业学习中将课程与培养科研能力结合起来,在课程学习中培养专业兴趣,掌握学术规范和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2]。实践证明,将培养科研能力融入到课程学习中,在课程学习中进行科研训练,掌握科研方法,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营造学术氛围提升研究生的学习创新能力。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是研究生致力科研创新、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比如举办学术交流竞赛活动是营造学术氛围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研究生就某些学术热点问题发生思想碰撞、产生创新思想、开阔研究视野、完善研究内容,从而激发研究生的灵感,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改革课程设置以增强研究生的社会服务能力。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提出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告诉我们,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必须遵循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将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改革与经济发展需要联系起来,增加现有专业结构中缺乏而地方发展急需的专业。同时加快紧缺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式发展,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强化职业意识在学术教育中的力度,增加实践性课程。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将学术研究点转移到紧缺专业方向上来。比如湖北民族学院开设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艺、旅游规划、园林规划等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为恩施州、湖北生态文化旅游圈、武陵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服务。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就业相结合
研究生的就业问题目前已成为应届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在一项对“读研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问题的调查中,51.9%的研究生选择“有利于找到理想的工作”[3]。从而可以看出顺利就业是研究生读研的首要目的。就业是民生工程,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学习心态、专业水平以及在校表现等一系列问题。根据2012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统计,截止到今年5月,就业率不到50%。外界宏观环境和研究生本人的择业需求使得部分学生过早过度投入到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比如今年的“国考”,文艺学专业就有1/3的研二学生报名参加考试,由此导致学习过程中马马虎虎、应付了事,甚至出现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调研结果不真实等不良现象,偏离了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方向。所以,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最关心的就业结合起来,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转变就业观念,切实提高自身素质。研究生读研目的折射出学生对就业的高期望,因此在学校加大就业指导的同时,研究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要有合理的判断,准确定位。具体要求:
(1)就业观念上坚持调整与务实并重。首先,树立“普通劳动者”的观念。由于研究生对工作的高期望值使得很多毕业生出现心理矛盾,理想与现实不一致。研究生要改变就业预期值过高思想,淡化精英意识,摆正就业心态[4]。在双向选择的大背景下,努力提高对个人的要求,参与就业竞争是自身提高适应力的关键所在。其次,重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这就要做到充分认识自己,准确定位,合理评价自己的才能,了解专业知识。同时了解就业政策,特别是保护个人权益如何不受侵犯,根据社会需要确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目标。
(2)自身素质上坚持学习与提高并重。研究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只有自身素质达到了社会的要求才可能使自己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5]。研究生需要强化创新思维与社会适应能力,必须早做规划,通过将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逐步自我完善,适应就业环境。
第二,强化学校管理职能,发挥学校在就业中的基础作用。研究生就业问题是学校自身与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高校作为办学主体应该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工作紧密结合,把应急性策略调整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上来,使就业工作不再是临时性的工作,不再是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学校的常规性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生就业中的基础性作有。具体要求:
(1)就业指导坚持多形式与专业化并重。将社会实践、课堂讲授与经验介绍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力求使就业指导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强化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使研究生明白应该拥有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将教育政策与就业政策结合起来,根据社会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劳动力市场需求逐步调整就业指导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使研究生更好地培养自身能力,增强择业的信心。
(2)职业规划坚持全程化与系统化并重。就业指导工作强调全程化,就是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到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使其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把入学教育、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学习观和人生观。学校以全局观念来考虑,分不同阶段和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不当成学生毕业时的工作[6]。具体做法为:研一以专业意识与就业形势教育为主[7]。对于新生而言,需要对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形势作客观的分析,让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增强专业意识;研二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择业观。将所学专业与自身的人生追求结合起来,同时增加实践实习环节,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储备,激发学习本专业的感情和兴趣,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8];研三将就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提升研究生的抗压能力。就业教育主要包括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就业技巧、签约注意事项等实践方面的训练。就业压力的增强会带来诸多的心理困惑,比如迷茫、紧张和悲观等心理现象。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增强环境适应能力,使学生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挑战。
4.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活动性或实践性,强调知行统一并注重践行[9]。要求将专业学习、品德提升贯穿到实践环节中的各个方面。
第一,以专业实践培养严谨的学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必须坚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提高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研究能力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培养方式[10]。这就要求根据研究生的能力特点,指导研究生参与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一些实践活动,给研究生提供校内教学、科研、后勤等部门兼职实践岗位。目前,切实建立和完善“助教、助研、助管”工作,通过“三助”活动,使得研究生主动参与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项环节,提高民主参与意识、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第二,以社会实践提升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研究生队伍的壮大,研究生的社会实践任务亦随之增加,工作难度加大。但社会实践作为一项育人的有效手段必须强化。因此,应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实践与德育工作、专业学习、科研创新、择业就业、勤工俭学等相结合的社会实践管理体制[11]。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不断创新实践形式,采取实习队、调研考察队、挂职锻炼等形式,深入基层、社区、企事业从事志愿者服务活动[12]。在实践活动中亲身感悟自身能力与社会的要求的差距,切实领悟在学校的完美设想与现实竞争的残酷性之间的距离。通过实践活动,研究生自主地转变理论学习观念,积极调整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主动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把当前的教育与长远的发展统一起来,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需求。
5.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培养研究生抗压能力相结合
由于研究生招考数量不断扩大,读书期间经济没有完全独立,再加之繁重的科研任务,使研究生面临着就业、生活、学业等方面的多重压力,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释放,就会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因此,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相结合。
第一,引导研究生进行合理定位。过高地评估自己,容易产生浮躁、自大心理,一旦理想和现实有较大差距时,就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和挫败感;过低的自我评价,容易产生自卑、自怨自艾的心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生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当前环境存在的机会和挑战,进行合理的定位。
第二,引导研究生培养竞争意识。当代社会无处不存在着竞争,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研究生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具备竞争意识,学会竞争。一是引导研究生认识竞争,利用做课题的机会与社会多接触,了解社会竞争;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认识和了解社会,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力;三要引导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心态。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淡然面对失败和成功。导师和辅导员要多鼓励学生,要培养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研究生要有归零心态,谦虚向他人学习。
第三,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在就业压力趋紧的环境下,研究生的抗压能力直接关系到研究生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指派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负责,定期举办讲座、交心谈心、心理咨询等活动对研究生进行心理辅导,对研究生的心理困惑进行解答与疏导,讲授抗压技巧,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
[1] 黄发友.构建完善的培养服务体系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5-9.
[2] 韦 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广西高校硕士研究生为例[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2:36-39.
[3] 黄发友.当前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福州大学研究生的调查结果[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62-68.
[4] 张 虎.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0:10-14.
[5] 巴玉玺.关于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的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2).
[6] 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56-58.
[7] 陈达云.关于民族高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1).
[8] 覃美洲.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基本方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2).
[9] 胡 楠.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19-24.
[10] 雷召海.关于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6).
[11] 马国柱.试论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178-180.
[12] 崔继萍.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2).
[责任编辑:赵秀丽]
2013-10-10
徐铜柱,男,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胡卫兵,男,湖北民族学院研究生处教授,博士。
G 41
A
1672-6219(2014)03-009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