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明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唐崖土司城遗址坐落在咸丰县尖山乡唐崖河畔的玄武山下,位于咸丰县城西北,距咸丰县城大约28公里,是武陵山区现存的土家族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遗址。1986年列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入《中国名胜辞典》。2005年列为全国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2月国家文物局通过现场考察,认为唐崖土司城遗址具有很高的人文和经济价值。2013年3月初,国家文物局确认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正式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遗址包含着丰富的土家文化内涵,是土家族文化的结晶,透过唐崖土司城遗址,揭示其所包含的土家族文化,不仅有利于再现当时的土司场景,为唐崖土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文献资料,而且对于土司文化的保护、开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唐崖土司城坐西朝东,背水面山,东面正对着风光旖旎的唐崖河,左视青龙,右仰白虎,四周青山叠障,谷壑纵横,雾霭缠绕。唐崖河由北奔腾而来,紧环城垣而南下,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唐崖土司城风光无限,犹如人间仙境。唐崖土司城整体基本呈长方形,东西长770米,南北宽750米,面积57.75万平方米。街面以砂岩条石,两侧顺街道走向直铺长条石。巷道上下通连,以石铺道。四周城墙以石砌墙脚,上为土墙,城墙基1米左右,残墙高1米左右。唐崖土司城整体布局精巧,功能完善。从唐崖河开始,沿着地势由下而上逐级排列,分左右两部分,右边为土司及居民活动区域,左边则为祭祀区域,上、中、下3街,位于土司城中部,自北向南穿城而过,恰好将土司城分为上下两部分,右边区域下层为百姓生活区,曾经建有各样民居,上层为土司行政办公区域和生活区域,左侧区域下方建有张王庙,安放着石人石马,左侧区域上方为寺庙,三进院落,从下至上依次为大寺堂、玉皇殿、观音殿,而覃家祠堂位于土司活动区域与寺庙之间,土司皇坟位于左侧最上部。唐崖土司城大部分地上建筑已经不存在,但是三街十八巷的明代青石板路保存完好,每栋建筑的方位、轮廓清晰可辨。目前,保存完好的地上建筑主要有石牌坊、石人石马、土司墓葬群、衙院、桥上桥等。
有些学者认为,唐崖土司城的朝向是由其地理位置确定的,东面面对的是唐崖河,西面是一个地势逐渐上升的缓坡,再上面就是雄浑的玄武山,左边是青龙山,右边是白虎山,是一个天然风水宝地,如果改为坐北朝南,则破坏了风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古代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比如在距土王墓后200米远的玄武山上,有两株古杉,枝叶繁茂,合围4.7米,高40余米,相传系土王覃鼎和夫人田氏共同栽培而成,人称“夫妻杉”。栽种该树,并非简单地认为是为了纪念夫妻恩爱,更重要的是它们所处的位置正是龙头上方,两棵树正好形成龙角,使整个土司城更有生气。现在这两棵树之所以保存完好,就是因为它是当地的风水树,当地村民当然不愿意破坏自己的风水,所以保存完好,同时村民还会自发地保护,防止外人破坏。但是,坐西朝东的布局仍然与传统的风水宝地有偏差,因为我国古代的“四象”指的是:“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孔颖达《尚书·尧典正义》云:“是天星有龙、虎、鸟、龟之形也;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西首而东尾。”中国古代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按方位,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以及五行中的木属性;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以及五行中的金属性;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以及五行中的火属性;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再者,唐崖司辖地广阔,多山和溪流,找一块完全符合中原风水的土地建土司城应该不难,因此,唐崖土司城的选址及方位并非完全受制于地貌。建筑是人们信仰和价值观的物化体现,越是物化的建筑,建造的时候就越慎重,越能够体现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唐崖土司城作为当地土王的行政中心,选址、建造必然十分慎重,因此,它的方位并非是随意的,而是包含了土家族特有的文化因素。
(1)唐崖土司城坐西朝东的方位选择与土家族的太阳崇拜信仰相一致。
土家人对太阳神非常崇拜,很多学者对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谢亚平[1]研究发现,清江流域土家族非常崇拜太阳,土家族山歌中有很多关于太阳崇拜或火崇拜的内容。在许多时间和场合都要祭祀太阳,劳动时要祭祀太阳,唱赞颂太阳的歌谣。土家族生产劳动中举行祭祀太阳的仪式,大型集体劳动,太阳神祭更为隆重。歌师在生产前举行请太阳神仪式,在劳动结束后,还要举行送太阳仪式。土家族每年还举行太阳生辰祭祀,场面十分隆重。土家人对太阳神的崇拜还体现在太阳纹上,盛竞凌[2]研究发现,土家族非常喜欢使用“十”、“卍”等表示太阳的符号,土家姑娘婚嫁时,其陪嫁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上都织有众多的“卍”字纹,且随嫁的枕头、枕巾、帐帘、门帘等嫁妆上,“卍”字纹是必有的图案。新生婴儿满月时,娘家须赠礼物,其中就有小孩摇窝中的一整套被褥及小孩衣帽、鞋袜等,其上都织绣着“卍”字纹,其意为祝福婚姻吉祥如意,小孩平安健康成长。太阳符号“卍”字纹也几乎渗透于土家族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因为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代表生,因此,对生命的追求,就有了对太阳的崇拜,而对太阳崇拜就应该面对太阳升起的地方,从这一点来说,唐崖土司城坐西朝东正体现了土家族的太阳崇拜信仰。
(2)唐崖土司城坐西朝东的方位选择与土家族的生殖崇拜相一致。
有了阳光,万物才能生长、繁衍,而女性的生殖能力正好与此相符,因此,在土家族的观念里,太阳为女性,土家族地区至今还流传着太阳是妹妹,月亮是哥哥的神话传说,因此,土家人崇拜太阳就是崇拜生殖力,崇拜生命力,土家族特别喜欢在陪嫁的织锦上绣上很多太阳纹也是生殖崇拜的一种体现。因此,当外来文化传入土家族地区时,与土家族生殖崇拜、女神崇拜信仰接触、碰撞,土家族运用自己的文化信仰体系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为我所用。中原风水文化中的“朱雀”,是火之鸟,有传说指“朱雀”就是火凤凰[3],凤凰常常又是女性的化身,而这些与土家人崇拜太阳、崇拜女神相一致,因此,当中原风水文化传入土家族地区时,土家族自然认为朱雀所在的方位为东方。因此,唐崖土司城坐西朝东的方位选择正好反映了土家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
(3)唐崖土司城坐西朝东的方位选择与土家族的“灵魂不死”的宇宙观相一致。
土家族人认为灵魂不死,人死了,但灵魂还在,只是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死亡,在另一个世界就是新生,即死亡和新生是对立统一的,既然如此,死亡并没有什么可悲伤的,反而是新生,是值得庆贺的,因此,土家族人死后要跳“撒儿嗬”,“合族不悲”,哀而不伤,相反气氛热烈,似乎是歌舞聚会,没有庄严肃穆的氛围[4]。太阳从东方升起,象征着“生”,从西方落下,象征着“死”,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周而复始。土家族崇拜太阳,实际上也显示了土家人对生命的认知。中原文化有“凤凰涅槃”之传说,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与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这正好与土家族的“灵魂不死”的宇宙观相一致。而太阳与火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当中原风水文化传入土家族地区后,土家族自然认为作为火凤凰的朱雀其方位应该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即东方,因此,唐崖土司城面朝东方实际上也表达了一种浴火重生,得以永生的寓意。
(4)唐崖土司城的方位选择与土家族对自身来源的认知相一致。
据调查,当地土家族人自认为是蒙古族的一支,尤其是覃氏家族更是如此,王平[5]等更是从语言、神话传说、习俗、体质等方面论证了覃氏家族与蒙古族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然如此,覃氏家族人必然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表达对自身来源的认知。在元代,蒙古族在中原建立政权,自认为是蒙古族后裔的唐崖覃氏家族必然向蒙古皇帝效忠,并希求得到皇帝的保佑,龙是皇帝的象征,在唐崖覃氏家族意识里,青龙所在的方位一定是皇帝所在的方位,而蒙古族生活于蒙古草原,蒙古草原在我国的北方,因此,唐崖覃氏家族理所当然地认为是青龙所在的方位应该是北方,这样,与之相对的白虎就应该在南方,朱雀就应该在东方,玄武就应该在北方,这就能很好地解释了唐崖土司城坐西朝东的原因了。
在唐崖土司城的左下方,即东北角有一座庙宇——桓侯庙,也称为张王庙,是为了纪念三国时蜀国著名将领张飞而建,著名的石人石马就安放在这里。张飞是中原地方政权蜀国的一位著名将领,为什么会在唐崖土司城内建桓侯庙纪念张飞呢?有些学者认为,唐崖土司治内人们当时还未开化,人们普遍崇拜自然,所以当见到汉族等民族建桓侯庙,于是也跟着祭祀张飞。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自然崇拜在当地比较流行,现在仍然如此,但是,自然崇拜并不是代表着文化水平低,只是不同文化的一种表现。自然崇拜认为什么都有神,都有神仙掌管,所以见神拜神,见鬼拜鬼。但是,不管是自然崇拜、多神崇拜还是单神崇拜,拜神的目的都是为了利用神,即希望得到神的庇佑,那么,唐崖土司建桓侯庙的目的是希望张飞保佑什么呢?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据《咸丰县志》记载,覃鼎的夫人田氏非常开明,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学习外面的先进知识和文化。据传,天启年间,田氏夫人带领数百婢女、家丁到四川峨眉山朝奉,沿途学习刺绣、养猪等技术,而四川正是蜀国的领地,成都是蜀国的中心城市,肯定流传着很多有关张飞的故事,建有很多桓侯庙,因此,田氏夫人等在学习刺绣、养猪技术的过程中,肯定接触到了张飞文化,因为张飞是屠夫出身,屠夫都视张飞为祖师爷,屠夫掌握家禽家畜的生杀大权,因此,作为已经神化了的。被称为屠夫祖师爷的张飞,更是家禽家畜的主宰,很多地方建桓侯庙,祭祀张飞,就是希望得到张王的保佑以使五畜兴旺。田氏夫人让人学习养猪技术,当然也希望五畜兴旺,因此,在学习养猪技术的时候,顺带着把张飞祭祀文化也一并学习了。现在,咸丰县仍然盛行养猪,是著名的仔猪产地,似乎也与此有关。当然,土司一般崇尚武功,以武力治天下,因此,希望张王保佑,不受敌患袭扰也是建张王庙的原因之一。这一点可以从《重修张王庙》碑看出来,“咸丰十一年,石达开部进入唐崖,全境震恐。于是向张王祈祷,见神像及石马汗流不止,石达开部进入县坝场,一连三天,大风都将其帅旗吹倒,于是未敢进入唐崖境内,避免了灾祸。”兵患将至,为什么不向观音祈祷,也不向其它神仙祈祷,而偏偏向张王祈祷呢?这其实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心理的一种认识,因为张飞是威武的大英雄,敌患来袭,向其祈祷,已经神化了的张飞就会率领神兵御敌,防止敌人来犯。从《重修张王庙》碑记载来看,神像及石马汗流不止,这实际上是返潮,再加上大风,这些是大雨将至的典型特征,而人们把这看成了张飞骑着神马拼杀御敌的现象,实际上给土王的统治披上了神灵保佑的合法外衣。这似乎也是在土司王城建立桓侯庙的原因之一。不过,不管何种原因,桓侯庙本身已经说明了当时唐崖土司与中原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作为五畜的主宰,不仅现实的五畜归其管理,即使想象中的或神话了的五畜也归其管理。桓侯庙所在地附近有一块地方叫“群猪过河”,原来,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泥石流,从山上滚落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头,现在这块田里仍然有这些石头,好像猪的化身,想必泥石流发生当时,大大小小的石头随着水流和泥浆从山上滚下,真的好像一群猪在过河。泥石流的危害很大,冲垮农田,毁坏房屋,人们对此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神灵保佑,那么由哪位神灵保佑呢?于是人们把滚下的石头想像成猪,而猪应该归张王管理,于是,人们祭拜张飞,不仅希望其保佑五畜兴旺,而且希望其管理好想像的猪(即山上的石头)不再从山上下来,即希望泥石流不再发生。
石马是马的象征,是家畜,当然应该由张王管理,因此石马应该放在桓侯庙内,张飞是战功赫赫的大英雄,石人石马是为了纪念覃鼎的战功而立,放在桓侯庙内,实际上也是在时时刻刻提醒前去参拜的人们记住覃鼎也是一位大英雄,甚至让人们感觉覃鼎就是张王的化身来保护唐崖土司的,这就无形中为土司的统治提供了神的旨意这一合法外衣,让人们自觉接受土王的统治。因此,石人石马放在放张王庙内再合适不过了。石马屁股上有个小洞,那么这个小洞从哪里来的呢?村民会向你述说一个故事:“有一李姓村民发现自己家的麦苗总被牲口啃掉,但白天又见不到牲口的影子,于是,这天晚上,他早早蹲伏在麦田里观察,不一会儿,只见两匹高头大马来到田里吃起麦苗来,李姓村民气坏了,他一杆子杀过去,插中了一匹马的屁股,那匹马掉头就跑,一起跑到河对岸。因为夜黑,李也没有追赶,第二天,李姓村民顺着血迹才发现原来是石马在作怪。”这则传说明显有假,为什么村民还津津有味地向人们述说呢?石马是家畜的象征,家畜虽好,但有时却会糟蹋庄稼,“河对岸”实际上表示别人家的家畜毁坏自己辛辛苦苦的种的庄稼,“天黑,没有追赶”实际上表达了这样的意思,田地的主人不可能天天守着庄稼,因此庄稼被牲畜糟蹋了,却不知道谁家的家畜,无法索赔,只能自认倒霉。因此,这个传说实际上说明了人们希望张王不仅能够保佑五畜兴旺,而且也希望张王能够管理好家畜,不让其糟蹋庄稼的良好愿望。
还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石马是典型的南方马,个矮短小但很健壮,不是北方的高头大马。一种说法是,这里和附近盛产这种马,所以造型就应该是这种马,但是,虽然境内和附近只有这种马,作为普通老百姓可能只会选择该种马,但作为土司王,他朝贡、战争时肯定见过多种马,因为战马直接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和自己的性命,如果其它马更好,即使本地和附近没有,他也会想尽办法弄来几匹作为自己的战马。但是,土王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南方马更好。但是,我们常常称南方马为驽马,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北方马虽然高大健硕,在平原战场占尽优势,但土司境内多山,在爬山和耐力方面远远不及南方马,因此,石马的造型仍然选择南方马。
石牌坊上两头大象象鼻对立,用鼻子和头共同支撑着牌匾,憨态可掬,为什么要雕刻大象?为什么采用这种造型?有些学者认为,唐崖土司城所在地山高林密,可能过去这地方就生长着大象,因此在建造牌坊的时候就地取材,雕刻大象。咸丰县过去有没有大象,这个无从考证,但是,仅仅因为当地有大象就选择大象还是难以令人信服。因为石牌坊是皇帝赐建,在动物的选择和造型上必然十分讲究,雕刻大象必然包含独特的文化含义。雕刻着“荆南雄镇”和“楚蜀屏翰”的牌匾为皇帝所赐,既是对土王功绩的一种表彰,更代表着皇帝赐封的辖地范围,何等重要,在选择何种动物托举时必然颇费了一番心思,首先大象力气很大,由两头大象托举,显得稳如泰山,这一方面显示了对皇帝所赐牌匾的重视,另一方面寄托着希望唐崖土司千秋万代,永远屹立的美好祝愿。其次,大象是吉祥的象征,“象”通“相”,寓意着出将入相,与皇帝赐封土王为“大坊平西将军”完全吻合,同时有希望土司人才辈出的寓意。最后,大象还有太平有象的寓意,既希望唐崖土司境内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据记载,田氏夫人非常开明,聪明能干,相夫教子,与土王覃鼎更是夫唱妇随,二人共同在玄武山上栽培的夫妻树,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更彰显了夫妻二人的恩爱。但是,覃鼎墓与田氏夫人墓是分开的,既然二人生前如此恩爱,为什么二人死后不合葬一处呢?看来二人传说中的恩爱事实上并非如此。田氏夫人并非自愿嫁给覃鼎的,田氏是龙潭安抚司的女儿,当年土司之间为争夺地盘,经常发生战争,唐崖覃氏土司与龙潭田氏土司之间也是如此,战争给双方带来无尽的伤害,可以说二者之间是世代仇敌,为避免唐崖土司的侵扰,龙潭安抚司提出和亲政策,把女儿田氏嫁与覃鼎,可以说田氏实际上是覃鼎的战利品,田氏在嫁与覃鼎之前,可能根本不认识覃鼎,这种情况下,二人能有真感情吗?从龙潭田氏土司角度看,他希望唐崖土司兴旺发达吗?当然不希望,一方面为了避免唐崖土司的侵扰,另一方面希望从内部瓦解唐崖,所以他把精明强干的女儿嫁给覃鼎,实际上是在施行美人计,田氏实际上是带着这一特殊使命嫁给覃鼎的。作为土司的覃鼎,他也深知这一点,必然处处采取防范措施,二人各怀鬼胎,能擦出爱情的火花吗?作为龙潭土司共同敌人的覃鼎,龙潭土司上下一定对其恨之入骨,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田氏夫人,对覃鼎也应该是厌恶和痛恨的。公元1623年覃鼎因战功显赫,刚被朝廷授予“宣慰使”职,公元1627年覃鼎就病故了,是不是太蹊跷了,据传说,当年覃鼎死后,用了四十八口同样的棺材,同一规模和同一葬式,在同一时间内出葬,是为了混淆真伪,以防盗墓,但是,田氏墓碑碑面中刻“明显妣诰封武略将军覃太夫人田氏之墓”,为何她就不怕墓被盗呢?因此,用四十八口同样的棺材,不是为了防止被盗,而是为了掩盖覃鼎死亡的真相。覃鼎死后,其子宗尧袭职,不久田氏夫人就以“颇行无道”的名义将覃宗尧绳之以法,田氏夫人亲自主持政务。土司就是土皇帝,居然被绳之以法,不合常理。不久覃宗尧更是在荆州染病身故,享年29岁。29岁,正值青壮年,而且有众多名医诊治,居然染病身故,太过离奇了。之后,其堂弟宗禹承兄职。覃宗禹是覃杰的儿子,覃杰是谁呢?据《覃氏族谱》载,覃鼎父覃文瑞生三子,分别为鼎、昇、星,并无覃杰,因此,覃杰并不是覃鼎的胞弟。把土司之位传与外人而不传给覃鼎的亲侄子,是不是也太出人意料了。1627-1630年间,覃鼎死、覃鼎的儿子覃宗尧死、外人覃宗禹即位,离奇的事情太多了。对此的一个合理解释就是,田夫人对覃鼎恨之入骨,将其害死,其子覃宗尧太像其父,而他似乎也知道一些其父亲死亡的真相,于是对田氏夫人做出一些看似忤逆的行为,这使田氏夫人大为惊恐,不得不想方设法将其除掉,并将与其关系甚好的覃杰的儿子推上土司之位,至此,田氏夫人非常漂亮地完成了龙潭土司交给她的任务,实现了从内部瓦解覃鼎统治的目的。
目前,唐崖土司城地上建筑虽然保存不多,但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的遗址保存相对比较完整,尤其是土司王墓保存得最为完好,是全国土司王墓保存最为完好的,这与村民的自发保护分不开。
唐崖土司城的青石板路是当地村民出行和到农田劳动的必经之路,对村民的作用很大,村民不会破坏,反而会自觉保护,所以,明代的青石板路,虽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仍然保存完好。
土司王墓是覃氏家族祖先的墓地,覃氏家族自然会自觉保护,在村民的意识里,土王还是当地的神,能够保佑整个村庄,土司王墓是神圣的地方,当然不能破坏,要自觉保护。
唐崖土司城顺着山坡,从下而上,逐级建造各个院落,为了防止雨水侵蚀造成院落塌方,上下院落之间用石头砌成护坡。唐崖土司城废弃后,院落变成农田,原来的护坡正好变成田埂,为了防止农田塌方,人们当然会自觉维护田埂。这样,虽然地上建筑没了,但各个建筑的方位却完整地保留下来,整个唐崖土司城的轮廓仍然清晰可辨。
张王神像虽然在“破四旧”时损毁了,但留在村民意识中的神像永远不会损毁,张王仍然是保佑当地五畜兴旺的神,村民仍然会到原来神像所在的位置去祭祀,这就使张王庙和神像的位置保留下来。
在村民的意识里,石人石马不再是塑像,而变成了神,保佑当地平安、五畜兴旺。再者,石人石马是土王覃鼎和田氏夫人的象征,作为其后人的覃氏家族当然会自觉保护,土王覃鼎和田氏夫人也早已成为村民心中的神,村民当然也会自觉保护,以祈求平安。所以石人石马保存相对完好。
夫妻杉是龙角,如果遭到破坏就破坏了当地的风水,而风水关系到当地是否人畜兴旺发达,村民对此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村民会自觉保护。夫妻杉虽然历经数百年,仍然枝繁叶茂。因此,对于古代建筑,人的存在,并非完全起破坏作用,反而是保护的重要力量。对于把人视为破坏者,要把其中的人完全搬迁的认识和行为是有害的。盲目搬迁只会削弱古代建筑的重要保护力量,在认识不到位、资金不到位、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只会使古建筑得不到保护而损坏。因此,对于古代建筑,在条件不成熟时,与其费时、费力使其遭到破坏,还不如什么也不做而让其保持原状。在条件成熟时也要分清村民的哪些行为是有害的,哪些是有利的,充分利用村民的自觉性来保护古代建筑。
唐崖土司城所在的村庄面临拆迁的命运,而拆迁的目的就是清理、保护,以便申报世界遗产,试想一下,如果申报不成功,缺乏了资金支持,唐崖土司城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只会遭受一场浩劫,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而拆迁本身也破坏了村庄的文化,在没有原有文化调整和规范村民行为的情况下,产生冲突几乎不可避免。
唐崖土司之所以兴旺发达数百年,“风水”的作用功不可没。唐崖土司城四面环山,易守难攻,有效地防御了外敌入侵。各种寺庙的建立,不仅给人们提供心理安慰,而且暗示人们土王是神仙保佑,是神仙的化身,这就给土王的统治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使人们自觉接受土王的统治。张王庙的建立,不仅给人们提供了诉求五畜兴旺的场所,减轻了人们的焦虑心理,而且暗示了土王关心百姓疾苦,这样的好王,人们怎么能不爱戴呢?唐崖土司的人们认为,左边青龙保佑,所以从左边流下的水人们可以饮用,而右边流下的水则不可饮用。实际上,土司城左右格局分明,左边寺庙,人们在此区域活动较少,此区域的山上更是人迹罕至,污染较少,而右边是人们活动的区域,对水源的污染较为严重,所以饮用左边流下来的的水,干净卫生,因此,人们的风水意识,使人们只饮用左边洁净的水,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唐崖河从土司城东边流过,是灌溉农田、排泄山洪的重要通道,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要道。当然,这里的风水并非指传统的迷信,而是指风水格局所具有的功能,我们需要的是对格局的分析,以发现其功能,为我所用,而不仅仅指风水形式。当然,唐崖土司兴旺发达数百年,与其善于吸收先进文化是分不开的,田氏夫人不仅让婢女、家丁学习植桑、养蚕、刺绣、养猪技术,而且把婢女许配给外地村民,以加强与先进地方的联系。覃鼎更是把女儿嫁给汉族逃犯张云松,以换取张云松到书院教习诸生学习先进文化。
据说,有人曾经建议把咸丰县境内的濒危建筑,如吊脚楼等搬迁到唐崖土司城遗址,然后把唐崖土司城遗址开发成民族风情园,从而达到保护和开发的目的。后来这一设想因咸丰县资金不足而作罢。从现在来,幸好当时没有资金,否则,唐崖土司城遗址不知道破坏成什么样子了,即使当时破坏不严重,但搬迁到此的吊脚楼等还是面临再次拆除的命运。这就是混淆了文化保护与文化开发的后果。文化保护和文化开发是不同的,文化保护涉及到所有公众的利益,文化本身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公共产品,理应由政府提供,即政府采取措施进行保护,所有人都从中受益,保护的目的是保持原生态,以使公众了解这种文化原来是什么样的。文化开发是商业行为,即利用文化资源根据市场需求打造一定的商品进行销售的行为,这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由私人来完成。其职责不是保护文化,而是利用文化,不是把文化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供人消费,而是对文化资源的再加工、再创造,生产出新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当然,利用文化资源就像利用煤炭、石油等资源一样,应该支付资源的价格,而这些资源的价格和支付的税收就可以用来进行文化的保护。现在很多人都希望通过文化开发达到文化保护的目的,实际上是想把政府的责任转嫁给企业,但企业进行的产业开发,容易破坏文化,而不是保护文化,长此以往,文化产业开发也会因文化资源的耗竭而停滞。
[1]谢亚平.清江流域土家族太阳排山歌中的火崇拜[J].大舞台,2008(6).
[2]盛竞凌.“四十八勾”与土家人的太阳崇拜意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
[3]周凤玲.释“四象二十八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彭 曲.土家族舞蹈元素的艺术精神管窥[J].青海民族研究,2008(4).
[5]王 平.唐崖覃氏源流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