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
年画是在年节之际,用来表达喜迎新春、接福纳祥等美好祝福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用来装饰环境、反映社会生产生活、表达情感愿望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年画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木版年画作为年画创作形式的一种,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民间艺术来源于真切的生活体验,有着广泛的生活基础,与人民生产密切相关。这些都决定了民间木版年画创作内容的丰富性,内心情感的真实性和艺术形式的大众性。
木版年画作为年画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已出现了。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在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的习俗。今天我们所讲的年画一般语出清代道光年间李光庭在撰著《乡言解颐》中提到的“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1]135宋代时期年画叫做“纸画”,明代时叫做 “画帖”,到清代时则被称作 “画贴”。
汉代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丰富的物质条件为年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辞旧迎新之际,人们为了庆祝丰收,祈求来年的好运,有祭祀祖先、驱妖除怪等系列民俗活动。年节习俗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先是画鸡于户,画虎于门;尔后又出现了神荼、郁垒之类的门神形象,这是年画最早的雏形。当然,年画在汉代能够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汉蔡伦发明和改进了造纸术,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从而使得纸张能够在民间得到运用。
随着纸张的普及和流行,年画也逐渐成为新年之际不可或缺的一种庆祝形式和年节装饰艺术。不过在唐代之前,年画往往都是手绘,直到唐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为木板年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最为发达的时期。这一时期彩印版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在一块木版上敷色印刷的版画和人工着色的彩色版画。据宋时笔记小说《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的汴京,“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可见在当时,木刻版画的应用已很广泛。
明代在皇帝朱元璋的提倡下,张贴年画的风俗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发展。朱元璋之所以大力提倡这种风俗和他的出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一介民间普通百姓到一国之君,朱元璋深谙民间世道,深知百姓疾苦和期盼,而年画表达的情感意愿和生产生活期望,最为本真地反映了百姓的心声,因此朱元璋大力倡导这一民俗。明朝末年,套色彩印木版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木版年画的彩色印刷提供了技术经验支持。
年画习俗观念的形成,造纸、雕版印刷、彩印等技术的发展,统治者的重视以及战乱、移民等因素,共同促成了山东木版年画的产生和发展。在明代洪武年间,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始兴起,并在清代达到了鼎盛。明清之际,随着商业的发展,古代东昌府年画(现山东聊城)开始兴起,并与杨家埠木版年画并立成为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两大系统。
根植于齐鲁文化的山东木版年画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内容上与其他年画有共同性也有着鲜明的差异。大体上山东木版年画可以分为驱邪避灾、吉祥祝福、伦理道德和生活风俗四类主题内容。
驱邪避灾是山东木版年画中最为古老的主题,它不仅蕴涵了原始先民们蒙昧的图腾观念和神灵崇拜意识,也表达了劳动人民生存的心理历程,是先民们在强大的外在自然环境、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生存压力及灾难疾病的侵扰下,在艺术的世界中得到自我超越和解放,实现对自身生存的超越,并自信和充满期待地迎接未来的写照。对神像的崇拜是百姓驱邪避灾思想的一种精神寄托,因而门神是最为常见的木版年画内容之一。
山东民间木版年画中最普遍的门神形象是“神荼”和“郁垒”、秦琼和敬德、赵公明和燃灯道人。贴门神与放爆竹等民俗活动相结合,在人们的意念中起到了驱邪禳灾的作用。除此以外还有道教中的法器、神兽和神仙人物,如桃符、苇索、八卦符瑞、金鸡、神虎、钟馗、天师、禹王;佛教的四大天王、韦驮护法与伽蓝护法等等;再到后来的开国武将、英雄豪杰以及宫殿侍卫等,如裴元庆、李元霸、焦赞、孟良、尉迟恭、秦叔宝以及御前侍卫、带刀侍卫、对锤侍卫、镇殿将军等也都是常见的门神形象。
吉祥祝福是木版年画中最受欢迎也是最为常见的题材内容。吉祥祝福的木版年画有“福寿天官”、“当朝一品”、“赵公元帅”、“燃灯道人”、“麒麟送子”、“五子将军”、“加官进禄”、“天仙送子”和“财神献瑞”等等。这些内容都表达了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盼。年画中的仙鹤、蝙蝠、鱼、鹿、猴,梅、菊、竹、松、牡丹、莲花、石榴以及其余诸如元宝、铜钱、聚宝盆、摇钱树等则并非仅仅是为了装饰,也是因为其具有情感符号和表意符号色彩,是吉祥观念及福寿思想意识的集合,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寓意。如蝙蝠是福、石榴莲花多子、仙鹤长寿、牡丹富贵、梅兰竹菊君子分度等。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便重视伦理道德,这也是木版年画中不可或缺的主题之一。如表现孝道的“二十四孝图”,以及表达人们敬老、爱老观念的“寿星图”,表现晚辈对祖先怀念的祭祀画《家堂》,等等。除了正面的道德教育外,还有从反面进行教化的,如对不孝顺老人行为进行讽刺和谴责的年画 “打婆婆变驴”,该年画画面表现的是一个粗暴的媳妇因打骂婆婆,而被吕洞宾惩罚变成毛驴的故事。画面题诗:“有一个媳妇不贤良,拿着棒槌打她婆婆娘。洞宾过往看不上,叫她变驴带配纲。儿子牵母当驴耍,老少一见喜洋洋。”年画还有表达对真诚爱情歌颂和认可的《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内容。此外,还有其他诸如《十二属凤凰棋》《四体千字文》《各处秤头歌》《泰山行旅图》等具有知识性内涵的年画内容。
生活风俗是木版年画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同时也是涵盖内容最为丰富的主题。如果说驱邪避灾、吉祥祝福这类年画表达的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情感的向往,是普通民众最为本真的心灵写照和浪漫遐思,戏曲故事类只是一种审美趣味的拓展,那么生活风俗类题材便是现实主义的写照。这类题材的木版年画是对社会各阶层生活的生动再现,常见的有生产生活、节令风俗、时事趣闻等内容。如杨家埠的木版年画《男十忙》展现的就是从种麦到收麦的生产劳动过程。画面上首题诗: “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开春先耕地,插耧把种翻。芒种割麦子,老少往家搬。四季收成好,五谷丰登年。”《女十忙》则描绘了十个农家妇女将棉花制成布的纺织生产程序:弹棉花、搓股卷、纺线、拐线、浆线、打筒、接线、引线、缠纬纱、织布。画面还细致地描绘出早年农家妇女典型的发式和装束,以及人物的劳作动态和各种生产工具。又如大型木版年画《农家乐》表现了齐鲁古代农民一年四季主要劳作、游艺、节庆、礼仪等活动。“农民对他们的劳动生活,并不像统治者和文人阶层那样看作是低下可悲。相反,他们对他们的劳动生活和通过劳动获得的财富感到充实、满足、自豪和喜悦”。[2]此外还有表现春节、元宵、端午等节令的生活风俗内容。
山东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具体在构图方面主要有以下六种形式。第一,对称式,画面的主体分为两大部分,左右对称,如门神画。第二,舞台布景式,主要是以历史故事和戏曲故事为主。第三,连环图式,连续展开故事情节,有的还以文字补充说明。第四,全画幅式,分散式的构图方式,不让画面有过多的空白。第五,主次有别,以一个形象为中心,以次要形象做补充。第六,全景俯视,主要是以亭台楼阁,人物群像为主。
此外,山东木版年画构图的一个最主要特点就是饱满,在有限空间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形象,画面内容丰富,讲求充实,视觉冲击感强烈。 这一特点的形成,一方面与民间年画特殊的印刷工艺有关,另一方面亦与农民的审美观念有着一定的关系,农民一般认为满、全、饱、实是美满富足的象征。因此表现在构图上完全不考虑透视因素,景物不分远近,人物不分大小,一律平摆在画面上,对其进行详尽细致的夸张描绘,直到把整个画面布满为止。
民间年画里的人物造型一般都将比例缩短。男女老少都分别有各自的造型样式,如美人样,一般是樱桃小嘴、鼻如胆、瓜子脸。男性则为四方脸,人物被表现为四肢粗壮有力,朴实敦厚乐观自豪。女性人物比男性造型稍微修长,但体态形象也都表现得丰满、厚实,给人一种结实大方充满无限生命力的健美之感。儿童形象则被表现得圆润活泼,小鼻子大眼睛、腿短胳膊短大脑袋。
色彩是山东木版年画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年画中的色彩主要以对比色为主,而不是注重对事物原有色彩的再现。这种色彩是表达情感的色彩,是对喜庆吉祥、对甜美生活的向往,是对美好祝愿的表现,因此颜色鲜艳、明亮、饱和度高。色彩主要以大红、翠绿、金黄、桃红、草绿为主。通过色彩的对比,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生命力。
艺术价值源于审美价值,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山东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同样不仅仅体现在审美价值上,还有其他多方面的社会价值。
首先,作为民间美术的山东木版年画其审美价值、民间审美情趣和生活趣味密切联系。木版年画中的内容寄托着百姓对生活的理想,是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这种歌颂和期盼充满了生命力的激情和对人性力量的礼赞。体现着对自我的超越,这种超越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有着朴素的追求和寄托。这种追求是实际的,是功利性的,是目的性明确的。在其画面形式上,鲜艳的色彩、饱满的构图、鲜明的人物形象都充满了对这种实际理想的诉求。因此在山东木版年画中的审美是一种充满强烈目的性的审美,是一种充满寄托的审美。如期盼生活富足、家庭安乐、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仕途得意、生意兴隆、老人长寿、小儿无疾、诸事吉顺、出入平安,等等。其中金钱的形象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尤其摇钱树和金元宝的形象最为多见,表达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肯定和追求,这是对生活富足的实际期盼。这些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切感,往往可以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希冀。
其次,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山东木版年画在画面内容上有历史故事,戏曲故事,还有时事趣闻等内容。由于木版年画的发行量大,受众广,这些内容得以广泛传播,起到了普及和教育的作用。通过画面中的故事,传达道德理念,还有对节气,风俗礼仪等知识的普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其中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通过色彩艳丽的年画,可以学习知识,了解时事,对晚辈进行教导,这种教导还是潜移默化起着巨大作用的。这是作为木版年画的第二个方面的价值,即教育价值。
再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木版年画历史久远,技艺精湛,不仅仅只是年节时的装饰物和点缀品,也有着极大的经济价值。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木版年画可以作为礼品、纪念品、收藏品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山东木版年画的经济价值越来越被发掘出来。最近两年,年画这种反映民俗文化的艺术品收藏、投资的价值开始凸显。“在收藏品交易市场上,有关年画的藏品绝大多数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年画印刷缩样。文革前的年画缩样每册30元至50元,其后的仅在20元以下,近五年的干脆就只值三五元一册。而民国时期的老木版年画一张就在100元以上,清代的每张可在300元至1500元之间,至于更早的老年画,其价格就不可估量了。成册的木版年画,折合成每一张画计算,最高价值可达到5000元”。[3]“2004年,广州嘉德举行的中国精品年画专场拍卖会上,一幅明代年画《寿星图》最后拍出了7万元的高价,最贵的一幅清朝初年的年画《三星图》达到12万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年画也在前几年进入收藏领域,2006年中安太平拍卖的一辑《新年画选集》估价仅为250~4500元,结果拍出16500元。上世纪60年代的年画尤其是‘文革’时期的年画身价也是上万元。新快报记者采访了解到,2012年初,佛山冯氏木版年画传人冯炳棠的一幅年画,在深圳艺术市场上打出了18万元的天价”。[4]由此可见,木版年画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经济价值,同样是无法估量的。
最后,山东木版年画有着极富内涵的人文历史价值。木版年画所涉及的历史、宗教、神话、传说、小说、生产、建筑、风光、戏曲、自然、游戏、节庆和社会生活层面之广,可谓无所不包。其具有的地域与时代的气质,记录下大量的珍贵的人文信息,这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木版年画的创作者,几乎都是民间普通百姓,他们创作年画首先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解决温饱。因此作为木版年画的创作主体有着独特的视角。他们的画笔和刻刀以及色彩的运用直接呈现出他们内心的本真世界,这个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生动的。山东木版年画开启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作品之为作品,唯属于作品本身开启出来的世界”。[5]25木板年画作为民间艺人的作品,开启了民间艺人的世界,开启了民间艺人作为存在者而存在的世界,这个世界蕴含着的便是此在存在于此的文化价值。“艺术存在于自然之中,因此谁能把它从中取出,谁就拥有了艺术”。[5]54民间艺人正是从现实的生活中,取出了百姓最为真实的心理写照和情感意愿,而加以艺术的铺陈与表述,因此木版年画不仅仅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历史记录,还是一部人类生活的心理卷轴。这种人文历史价值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是十分巨大的,这也是一个民族的不朽印记。
综上所述,山东木版年画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和人文历史价值。作为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山东木版年画是中国古老文化,尤其是齐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后学的我们更应该对其加以重视,保护并对其进行发掘,以便实现其更多的内在价值。
[1]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李新华.山东民间年画的内容和审美特征[J].民俗研究,1995,(1).
[3]韩帮文.年画价格陡然上涨几百倍 有特殊历史内容的值得收藏[N].新快报,2012-01-12.
[4]谢梦.年画收藏逆市升温 民国老木版年画单价超百元[N].城市金融报,2012-02-09.
[5][德]海德格尔.林中路——艺术作品的本源[M]孙周兴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