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皓 滕晶
·经典探微·
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浅谈
邱志皓 滕晶
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文章结合齐向华教授提出的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简要介绍了思虑过度状态的常见症状和体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该类失眠症的病机,即经典理论的 “思则气结”、“思虑伤脾”和现代心理视角下的心理优势观点,提出了临床治疗的方法以调气散结安神为主,列举了常用的中药和方剂,如半夏厚朴汤和归脾汤,以期为临床辨治失眠症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对医者的临床工作能够有所启发。
思虑过度;失眠症;病机;气结;心理状态
失眠症在中医学中被称为不寐,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1]。失眠症在临床中颇为常见,各医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失眠症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在临床中也都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可谓是各具特色。齐向华教授在查阅整理古代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中医的五种心里紊乱状态,分别是:思虑过度、郁闷不舒、烦躁焦虑、惊悸不安、精神萎靡。这五种状态可以见于不同的疾病中,现仅就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思虑过度是指过度的苦思冥想,凝神敛志的过程。正常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思虑,这是日常工作生活的需要,但是思虑一旦过度,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心理情绪:患者素日处于不停地苦苦冥想状态之中而难以自拔,自身注意力狭窄,仅仅对某些事情感兴趣,周围的其他事物对他没有吸引力,还表现为内心抑郁,闷闷不乐并伴有健忘。2)躯体行为:患者可见面色萎黄,身体羸瘦,四肢关节活动不利,且脘腹胀满不舒,纳呆食少,大便秘结不通,长吁短叹,自言自语,可合并有头痛、头昏沉等表现。3)舌苔脉象:患者舌体两边经常可见到两条白色涎线,脉象有结滞不畅感。4)其他:患者因注意力狭窄,不善与人交往,喜独处,与周围人群缺乏交流,人际关系稀疏,易导致抑郁自闭甚或自杀等倾向。
思虑过度可以导致失眠症在古代就已有记载,如 《淮南子·说山训》曰:“念虑者,不得卧;止念虑,则有为其所止矣”。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有它自身的致病特点,现从两个方面论述其发病机制。
2.1 经典中医理论的观点 1)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中谈到:“百病生于气也”,“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虑过度可以影响到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人体的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出现各种病证。比如:若思虑太过,人体气机结滞,失去了正常的化气行水的功能,造成水液代谢障碍,湿聚生痰,上蒙心窍,心神受扰则主寤寐之职收到影响,进而导致失眠;若患者平素久病体虚,一旦处于思虑过度的状态之中,使得气机结滞,则心火不能下交肾阴而独亢于上,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则心肾失交而致失眠。2)思虑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酸胜甘。”思虑过度日久可伤及脾脏,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进而造成机体气血的不足。而神寄于心中,气血不足则上无以奉心养神,心神失养则寤而难寐。
2.2 现代心理视角下的观点 思虑过度会使患者的注意力狭窄,对周围其他事物漠不关心,但却过度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某些小范围事物,以至于自己身心完全投入于此而不自知,或自知而难以自控。对于该类失眠症的患者来说,思虑过度会使他们提前在脑海中形成一种 “我就是睡不着觉或者我就是失眠症患者”的观念,并对此深信不疑,这类似于一种心理暗示,只不过是自己对自己的暗示,人若长期处于此种状态之中,它就会对睡眠形成一种相对的优势,当这种优势逐渐扩大以至支配患者的作息节律,这时候就会导致失眠症的发生。
3.1 治疗原则 思虑过度若导致人体气机结滞,则应以调气散结为重,其中又有痰浊扰心和心肾不交两种情况,前者应在调气散结的基础上配合燥湿化痰之法,后者可并用滋阴清火之法;若伤及心脾,心神失养则应以健脾养心为要;此外还可采用心理疏导之法,使患者从精神心理层面去正确认识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并最终消除这种状态。虽然上述治疗思虑过度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总的原则是要调气散结安神。
3.2 常用中药 该类中药大多具有行气散结、健脾宁心、养血安神和清热化痰之功,如半夏、厚朴、紫苏、防风、佩兰、苍术、茯苓、龙眼肉、当归、白芍、远志、黄连、麦冬等。
3.3 常用方剂 1)半夏厚朴汤:该方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主要论述咽中痰凝气滞的证治。方中半夏、厚朴、生姜辛开苦降,可以散结滞、降逆气;佐以茯苓利水化饮以祛痰;苏叶芳香,可行气解郁。对于此方证治,齐向华教授认为 “咽中如有炙脔”只是患者本身的一种主观感受,其实并不存在器质性病变,气机结滞即使不出现在咽喉部也会出现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因此这种主观感受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而本病真正的病机是无故多思。这种紊乱的心理状态才是我们论治疾病的中心,而不是一味的关注患者自身感觉痛楚的部位,这也是中医药治疗情志类疾病的关键所在[2]。2)归脾汤:该方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可用于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本方所治之心脾气血两虚证,大多是由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方中黄芪、龙眼肉味甘性平和,即补脾气又养心血;人参、白术补脾益气,当归补血养心,酸枣仁宁心安神;佐以茯神、远志宁神益智;加用木香理气醒脾,使诸药补而不滞;炙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兼以补脾益气。思虑过度的患者在疾病后期往往会出现心脾气血两虚的表现,比如经常的失眠健忘,食少纳呆,气短乏力,可见面色萎黄,舌淡白,脉象细弱无力等。临床辨证施治时应结合思虑过度的治疗大法— “调气散结安神”,在此方的基础上灵活加减,才能师古法而不泥古方。治疗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的方剂还有很多,比如二阴煎、升麻顺气汤、知柏地黄丸、益气养荣汤、八珍汤、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等。适宜的方剂是治疗疾病的关键,而如何选方则要紧紧抓住病机,如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思虑过度是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之一,对这类失眠症应找出患者的症结—无故多思,据此潜方用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社会生活节奏的转变使得思虑过度的患者越来越多,而失眠症更是其中的常见症状。对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的认识不应局限于传统医学理论的认识,而是要与现代心理学相结合,构建中医“形神一体”的辨证施治体系[2],从病因、病机、选方用药、预防调护等各个方面去重新认识,这一研究方向也符合现代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领域。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6.
[2]齐向华,刘观涛.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Introduction to Excessive Thought Can Lead to Insomnia
QiuZhihaog,TengJ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250014 China
Teng Jing,E-mail:tengjing1972@163.com
insomnia inducedby excessive anxietyis a common disease.Int his article,combining with psychological disorder in TCM proposedby Professor Qi Xiang-hua,we briefly introduced common sympto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xcessive anxiety.The pathogenesis of this kind of insomnia is discussed from two aspects-the classical theory of"thought is angry,spleen injury thought",and themodern view of psychological advantages.Then we put forward clinical treatmentwith adjustable gas Sanjie to calm the nerves,and list the common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s and prescriptions,such as Banxia-Houpu Decoction and decoction for invigorating the spleen.They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somnia diseases.
Excessive Anxiety;Insomnia;Pathogenesis;Stagnation of Qi;Mentality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资助项目
250014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邱志皓);250011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滕晶)
滕晶,E-mail:tengjing197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