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婉露
提问,是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依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要求他们作答,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手段。
科学提问是语文课堂的法宝:精当的提问,最能够引起学生精神集中和感情振奋;精当的提问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能诱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精当的提问能交流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及时交流反馈信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加快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科学的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教师如何掌握科学提问方式?笔者就个人的看法谈谈以下几点:
1.提问要讲究风趣幽默。就是说一个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清醒的头脑,保持自己风趣幽默的语言。因为一个教师风趣幽默,提的问题设计精当,就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和闪光生辉的教学效果。教师精神乐观,语言风趣幽默,可使学生乐此不疲,精神为之振奋,在愉快中潜移默化、顿悟、开窍。
请看钱梦龙老师在教《故乡》时提问。
老师:碗碟是她(杨二嫂)在灰堆里发现的。至于谁放的碗碟,我们也不知道。她说是谁放的?
学生:(一齐)闰土。
老师:闰土会不会放?
学生:不会!
老师:怎样知道闰土不会放?
学生:因为母亲让他挑东西,他只挑了几件东西……他没有必要藏碗碟。
教师:对,如果闰土要碗蝶的话,他可以挑嘛。这碗碟究竟是谁藏的?是一个历史案,谁也搞不清楚。(学生大笑)……不过自私贪小的性格的形成,从侧面反映了她的破产。否则,她就不必拿个狗气杀,拖着小脚跑得那样快,万一摔了跤怎么办?(学生大笑)刚才一位同学说得好,杨二嫂的贫困,就更全面地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产萧条。
钱老师教学提问风趣幽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杨二嫂的形象,自然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所以,教师要保持精神乐观,多多进取,保持并提高自己风趣幽默的语言水平,才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提问要注意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诱导学生,不到他心里想弄通而未弄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口里想说出却没有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他打了一个恰当的比方,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箭,张满了弓却不发射,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强调对学生的引导。朱意认为:“教师只得做个引路人。”“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耳。若中间二十分工夫,自用力去做。”
由此可见,在教书育人问题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启发诱导。带有启发诱导性的提问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发学生能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
如教《祝福》时,教师可以针对里面一句话:“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提问:为什么写竹篮、破碗、竹竿?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大都认为因为是乞丐,这是对问题的一般认识。教师应进一步开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写竹竿“比她更长,下端开了裂”有什么用处?大部分的学生对这个问题都能有新的认识:说明她走很多路,所以竹竿下开裂了,足见乞讨艰辛,连换一根合适点的竹竿的能力都没有。可见,祥林嫂是一个乞丐,但又比一般的乞丐更悲惨、更痛苦。针对学生的认识,教师进一步提问:她这么一个勤劳、朴质的妇女为何如此悲惨?这一问学生就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封建社会妇女地位卑微、惨遭迫害的本质。教师如果能够这样通过启发诱导进行提问,会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鉴赏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提问要有思考性。也就是说提问宜曲忌直,问题要拐个弯儿,富有思考性。提问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坡度”。叶圣陶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可见提问必有的放矢,箭中“课眼”,促使学生思考、琢磨,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赞可夫也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分钟就有多数人举起手来,这是不值得称道的。所以提问要有思考价值,没有思考价值是毫无用处的。
以下是钱梦龙老师教《愚公移山》,讲到“邻人京城氏之境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时的一段教学实录。
老师: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学生:七八岁。
老师:你又是怎么知道呢?
学生:从“龀”字知道。
老师:“龀”。这个字很难写,你上黑板写写看。(学生板书)写得很对。“龀”是什么意思?
学生:换牙。换牙时,约七八岁。
老师:对,换牙。你看是什么偏旁。(学生答:“齿”旁)孩子七八岁时开始换牙。同学们不但看得很仔细,而且都记住了。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学生:(一时不能答,思索一会儿,七嘴八舌地)他没有爸爸!
老师:你们怎么知道?
学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学生:这个孩子死了爸爸,只有妈妈。
在这段实录中有两处曲问,启示学生思维,引起学生思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直接问“龀”是什么,“孀”是什么,就变得平淡乏味了。
4.提问要有预测性。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师应心里有数,知道该怎样回答,或者有几种回答,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知识。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盲目地问,否则你在学生心目中就难树立自己的威信,甚至会让学生觉得你还不如他。
教《故都的秋》时,为了引导学生对旧的知识的回顾,有个老师提问:
老师:大家记得描写秋天的诗句吗?
学生:(争先恐后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听完学生回答,老师点头称好,然后继续讲另一方面的内容。
其实老师事先要预料到学生会这样回答,但不应该限于这两句,在学生答完后应补充学生想不到或还没学到的诗句: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这样一来,不仅对旧知识的回顾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自己也成为学生心目中博学多才的教师了。
5.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教师提问,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的内容,更不要千篇一律:作者是谁、课文分为几层、中心思想是什么等等,几个令学生腻烦的问题。要适当提些有创意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能包括世界的一切,有想象,才会有创造,社会才进步。爱因斯坦说:“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的重要性。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课文原有内容的前提下,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深和加宽,对课文的人物、情节、环境而再想象,或插叙,或续写,或改写等等,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例如,教莫泊桑小说《项链》,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这样进一步提问:
玛蒂尔德因为丢失项链而让她付出沉重的代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玛蒂尔德没丢失项链,结局会怎样?
这类提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想象,改写出新的小说情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很好的例子。
6.提问要有序列性。即形成数学的思维链,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孔子说:善问者如攻尖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眼,及其久也,相说(同“悦”)以解。这里说,教师善于提问的,好像攻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从脆弱的部分入手,然后再砍伐那些坚硬的部分,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愉快接受,理解各个问题并作出准确的回答。
如《边城》的第二自然段,对于翠翠胡思乱想,教师提问的:翠翠胡思乱想了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继而提问:为什么她有这种想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追问:如果你是翠翠,你会不会有这种想法?你不这样想你会怎么样?这种提问方式很合理,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制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发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教学的思路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此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如果乱七八糟地瞎问一通,学生就会是“丈二的金刚——摸不着头脑”,于教学是毫无用处。
7.提问要抓住时机。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搞什么突然袭击,或者没抓准时机、错失良机,否则可能导致学生思维阻塞,启而不发。提问应该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欲言而未能”之时提出,这样效果最佳。
此外,提问要面向全班。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每个学生都应该是教育对象,提问时尽量避免被遗忘的角落。对待差生更要多提问、多鼓励,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进步。同时,还要弄清教学目标,有了目标,提问才有方向性;深透教材内容,否则就是瞎问、乱问,越问越离谱;熟悉所带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性格特征,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以上这些无不说明了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教师讲授时必须时时问之,而且要问得巧妙,问得科学。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