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医学生入学教育与“三自教育”进行概述,阐述在医学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三自教育”的意义,并从提高“三自”意识、培养“三自”能力、督促践行“三自”等方面提出“三自教育”的开展思路,从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等方面提出“三自教育”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入学教育 医学生 三自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76-02
一、医学生入学教育和“三自教育”概述
(一)医学生入学教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入学教育工作极其重要,需要给予高度重视。本文所指入学教育是指根据刚刚进入医学院校就读的大学生、大学与社会的变化,对医学新生在自身、社会和他人等方面进行的维持性、动态性、改造性和前瞻性适应与超越的教育。从中学时代走来,每一个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对于医学生来说,不仅存在着角色、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管理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不适应,还面对着比其他学科学生更为繁重的课业和社会压力。很多医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把大学生活想象得过于美好、自由,当看到实际情况与预期不符及遇到困难时会非常失望,甚至认为“医学生的大学只是高中的延续”。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对于端正医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他们对大学及未来的信心,使他们迅速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明确“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大学学习目标,合理规划人生,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迎接大学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学生“三自教育”
“三自教育”即关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对于医学生来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者之间在实践中其实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正确的自我教育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引领方向;科学的自我管理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性;积极的自我服务有助于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持续性,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形成良性互动的体系,并指向共同的目的,即都立足于医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促进医学生到仁心医者的培养与发展。
二、在医学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三自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进入医学生角色、适应大学生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可见,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非常重要,是教育之本质所在。而在入学教育中开展“三自教育”,则为医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最初的启蒙和良好的基础,能够帮助医学生学会安排时间和制订学习计划、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尽快进入医学生角色,适应大学生活。
(二)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由自发到自觉,由偶然到必然,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引导,而“三自教育”符合教育过程中双向主体互动的教育规律和从认知到养成教育这一过程的德育规律,因此在入学教育中就对医学生实行“三自教育”,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拓展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在“三自教育”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其显著,教师处于主导作用,但施加影响的方式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广大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友爱与人格尊重,并把自我管理升华为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提高,变为自觉为他人、为集体奉献的过程。医学生自觉地教育自己、提高自己修养,不仅有助于他们自我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他们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强化。
三、医学生入学教育中“三自教育”的开展思路和策略
(一)思路
1.启蒙和提高医学生的“三自”意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医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内在需求,符合医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青年社会化的规律。一方面,医学生渴望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脱离父母、家庭的羁绊以及高校宽松的学习环境客观上又为医学生走向人格独立创造了客观条件。因此,学校在医学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尊重医学生在入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他们主体意识的觉醒,也就是在入学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并贯彻在医学生入学教育的全过程,以促使他们通过自身的自觉与努力,将入学教育变成教育自己、提高自己修养的有效途径。
2.培养医学生的“三自”能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分为个体和群体两个层次。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加快自己社会化进程,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体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活为大学生思考将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角色等诸多问题,从心理和社会意义上走向成熟提供了试验期。由于医学生的课业较为紧张,课外时间相对较少,更要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可考虑把医学生的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衔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协调,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融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医学生入学教育,让医学生们真正地掌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并引导他们将这种能力发挥在实践活动中,实现校园的书本世界与现实的经验世界的互动、互补,从而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3.督促学生践行“三自”。在医学生入学教育中,强化自律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以此发展自主意识、自立能力,实现自律和他律的紧密结合,使医学生在个人发展与社会要求中找到一个良好的结合点,不但接受社会规范约束适应现实环境,也拥有个性而自我获得充分发展。在入学教育中引导医学生逐渐进入并主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体系中,让他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条件,把社会的人才需求转化为自己的努力目标,并据此计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自己的行动方案,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一步一步落实自己的规划。
(二)具体策略
1.营造宽松民主的教育氛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大学的理念》中谈及了许多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观点,他建议在大学里面应当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高校应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管理自身的方式并且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使教育目标的实现。从医学生主观方面看,他们由于学业压力,学习自觉意识有所增强,同时独立生活的欲望比较强烈,自我成才的愿望极为迫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成为他们自我意识成熟的特殊需求。基于医学生主体能动性,教育者既不能采取堵、禁、批的教育方法,又不能听之任之,而应积极疏导,调动医学生参与、适应教育的主动性,使医学生入学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在开展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尊重医学生在适应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多用调查问卷、座谈、个别谈心等方法倾听医学生的心声,将部分主导权放到学生手中,让他们自己设计主题班会、自行制定班规等,使入学教育贴近他们自己的需求,提高班级凝聚力,也让医学生迅速进入到温暖的班集体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2.加强对医学生的引导。大学时期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期”,但是医学生思想既有成熟的一面,也有不成熟的一面,医学生既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需求,又带有自发性、偶然性和随意性,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在知识经济中,成功是属于那些善于自我管理的人。医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不对学习和生活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不了解自身的特长和优点,就不能在自身优点与特长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目标的设定,同时也就不能运用自身的优点和特长更好地开展自我管理。医学生入学教育中“三自教育”成效如何,主要不取决于外部条件,而是依赖于作为主体的医学生对它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因此,在入学教育中,应通过名师讲座、专业介绍、参观校史馆及人体展馆、与高年级结对共建等活动,发挥师长的引领作用,让医学生得到正确的引导,使医学新生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愿意就自身的学习和管理方式进行改变,根据自身的目标,通过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我协调、自我控制、自我检验等过程,提高自身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从而获得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引入集体机制,构建年级与年级间导向式的相互促进模式,依靠集体力量进行自我服务,人人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
3.提供丰富多彩的践行平台。医学生处在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并定性的关键时期,要对其进行“三自教育”,还必须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践行平台,将外在的教育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动力机制,从而使医学新生能够应对内心的压力和冲突,迎接外在环境的巨大挑战。在医学生入学教育中,可引导学生进入班委、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参与到医学人文创新项目等学生培养计划中,并为他们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让学生进行自我增值和自我服务。同时,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党员服务队、“医心医意”志愿服务队等公益服务活动,让医学生的才艺和能力在其中发挥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亲近生活、接近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黄国辉.浅谈高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模式[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贾克水,侯铁虎.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可行性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1999(5)
[5]才立琴.“大一学生”意义世界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青年研究,2005(6)
【作者简介】梁福秋(1987- ),女 ,广西玉林人,广西医科大学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学。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