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军
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是整合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的最有效途径。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相互激发、融合、优化、补充,才能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重要作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数学问题优化整合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在教育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靠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实现。教师资源的最高价值是通过对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学生资源的主体作用。只有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相互激发、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课程资源重要价值,使学生资源凸显其无限潜能,而“好”的数学问题正是整合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等课程资源的最有效的途径。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充分激趣,引导探究
教师设计数学问题时,教师要有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和眼光,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考虑什么样的问题有讨论研究价值,对于学生有启发引导作用,进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用字母表示数”是一个很抽象难让学生理解接受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准确透彻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内涵呢?在导入时我做了如下有益的尝试:
师:“王安石的《咏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脍炙人口,大家能齐声背诵这首诗吗?”(齐声背诵)
师:“如果让你画一幅画,你会画几朵梅花呢?”
生:“1朵”“5朵”“8朵”……
师:“谁说得正确呢?”
生:“都正确!”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诗中没说是几朵。”
师:“是的,用具体数字不能准确说明问题时,怎么办呢?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来共同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上面问题我们可以说有a朵梅花。”
学生很好奇,什么是用字母表示数呢?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发问探究,踊跃回答,积极思考,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
在讲解八年级下册数学《变量与函数》一节时,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请举出含有两个相关变量的实例,并指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我把这个问题留作课后作业,并承诺,谁设计得好就作为下节课的例题。第二天上课很多学生拿出自己设计的问题。其中一名同学举的实例是这样的:“市场的苹果是每千克3元,妈妈买了x千克苹果,花去了y元,请写出用x表示y的表达式。”问题设计很好,我采用作例题。因为这道例题出于学生之口,发生在学生身边。因此,学生乐于接受,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我又问:“谁能结合这个背景再出几道题?”学生又出了以下问题,“这个问题中的变量是什么?常量是什么?”“如果妈妈买6千克苹果时,求y的值”。我因势利导问:“变量x可以取哪些值呢?两人一组,一位同学取x值,另一位同学求出相应的y值,是否给x一个值,就能相应地确定y的一个值?”这样,函数及自变量这样抽象难理解的数学概念也就被学生理解消化了。可见,学生的能动性起着多么大的作用,就看教师怎样挖掘与利用了。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设计问题,这既创造性地延展了教材中的例题,增大了课堂容量,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三、教师要善于点拨,抓住症结
课堂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的提出,应具有引导和探究价值,能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有这样一道题:某蓄水池开闸蓄水,每小时的蓄水量是20立方米。设蓄水时间为t小时,蓄水量为v立方米。(1)请写出用蓄水时间t(小时)表示蓄水量v(立方米)的表达式。(2)当t=5时,求v的值。(3)如果蓄水池的最大蓄水水量为1000立方米,则蓄满水最少需要多少小时?(4)随时间t的增大,蓄水池中的蓄水量v将怎样变化?
前三个小问题,同学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答案,到第四问时,同学们都认为:随着时间的增大,蓄水量也不断增加。这时出现僵局,沒有人有其他意见了。怎么办?教师又不能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这时,我看到了讲桌上的粉笔盒,便随手拿起粉笔盒,指着粉笔盒说:“这是一个蓄水池,思考一下,蓄水池中的蓄水量将怎样变化?”部分同学说:“满了”“流了”……同学们议论了起来,不一会儿,很多同学恍然大悟说:“随蓄水时间的增大,蓄水池中的蓄水量先是不断增加,当蓄满水后,蓄水池中的蓄水量就保持不变了。”我又引导学生画出函数图象,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其变化的过程。这个问题从设计到解决的过程中,整合了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而且学生有了这样的经历,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会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准确解决问题了。
(上接第86页)Confucius serves as cultural ambassador
Since it was launched in late 2004,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has served as a bridg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此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热爱自己的语言:汉语。
四、案例效果
学习结束后,学生们普遍获得了成就感,特别是阅读技巧和笔者的总结让学生受到启迪,并由此产生快乐的心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不同国家的英语差异,同时还掌握了本堂课的重点知识和阅读技能。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本节课的亮点(当地老师评课):语境、图片导入贴近学生实际,过渡自然、平稳,趣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本节重难点突出,以阅读为核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法。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新颖,深受同学喜欢。
需要改进的是: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完成导练案中的强化阅读训练及本堂课相关话题的相关拓展性阅读。让学生接收到更加丰富的信息,接触到更多的英语语言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的英语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