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率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2014-04-03 05:49覃善应黄仕强吴超力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调查分析

覃善应+黄仕强+吴超力

【摘 要】根据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了当前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和就业稳定情况,并就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全方位的就业咨询与服务体系,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与职业岗位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厂中校、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稳定率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14-03

根据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2011年11月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毕业生调查发现:学生离职率达到62.2%,学生就业的稳定性不高,一些刚刚迈出校园的高职毕业生因为没有过渡好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无法适应企业文化氛围、工作强度、岗位需求,出现了“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干不好”的现实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经过调查分析影响毕业生就业稳定的因素,提出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稳定率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心理、影响毕业生就业稳定率的主要因素,高职毕业生的素质能力,以及他们对就业的准备、自我认识、职业规划、信息采集能力及学习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改善学院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为进一步改善学院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行政管理,以及为今后招生计划的制订,新增专业、课程的设置等提供参考意见。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毕业生,他们已经离校实习一年的时间,借助毕业生回校领取毕业证的时机,方便问卷发放与回收。调查涵盖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会计、电力市场营销、安全技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系统管理、动漫设计与制作、室内设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毕业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10份,回收率93.8%。

(三)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

(四)调查内容

从毕业生自身、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来进行就业稳定率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影响毕业生就业稳定的因素

在接受调查的610名同学中,有97.86%的同学在工作岗位上工作,有36.56%的同学已经是第二份甚至是更多的工作,还有20.49%的同学马上就想换工作。综合分析,影响毕业生就业稳定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毕业生自身因素

1.就业准备不充分。在调查中,有9.43%的同学在就业前没有任何准备,比较被动就业,他们认为就业可以随便,车到山前必有路;有25.25%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准备,但是不知道如何准备,不知道从哪些地方入手;另外有13.44%的同学则是随大流,能做到不违纪,保证考试通过,能拿到毕业证就行了。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有48%的同学是处在比较被动的就业状态,没有树立主动就业的意识,没有做好职业规划,不考虑自身是否适合该职业,而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往往以家长、周围同学的评价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

2.学生缺乏自信心。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力,49.84%的学生认为他们自己在求职中的社会竞争力一般,与别人竞争不具备优势;8.64%的学生甚至觉得自己在社会中不具备任何优势,竞争力非常差。这些主要集中在会计电算化、安全技术管理、应用电子技术和室内设计专业。综合分析,很多高职学生在就业中会认为自己是高职院校毕业,不如本科生,觉得自己技术不精,没有工作经验,在社会中不具备什么竞争力,进而自信心受到打击。

3.个人综合素质欠缺。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中比较缺乏沟通协调能力和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缺乏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和专业知识技能。其中,比较明显的有以下几个专业: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调查中,有38.02%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就业中最欠缺的是沟通协调能力,22.31%的同学认为欠缺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则有36.52%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34.78%的人认为自己缺少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会计电算化46.67%、市场营销52.63%、应用电子61.54%、电力系统22.31%、网络系统管理47.37%、计算机控制技术45%的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就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

4.学生择业观念单一。从问卷中看,对学生择业影响较大的前三位分别是薪酬与福利待遇、工作地点的选择、个人价值的发挥。67.70%的学生择业时受薪酬与福利待遇的影响较大;48.52%的学生对工作地点的选择有所要求;33.11%的学生则比较介意个人价值能否得到发挥。而是否考虑专业对口、工作单位性质及规模、工作环境、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父母的意愿、工作的稳定性仅占不到一半,对于升职空间则只有16.74%的人选择。这使学生的择业面变窄,影响学生就业的稳定。

(二)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

1.学校方面因素。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缺少主动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在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能力测评方面,特别是入职后的跟踪指导等方面着力较少,且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不能提供贴近市场实际的高水平指导。另一方面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的现象仍在延续,这不适应目前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小批量、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有些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实际要求不符,其中有45.3%的毕业生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上岗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的专业要求。

2.家庭及社会环境方面因素。调查中有49.34%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受到父母和长辈的影响,17.87%的学生受到男(女)朋友和同学的影响。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行为存在一定偏差。一是择业期望“急功近利”,重在考虑单位性质、地理位置、工作条件、各种待遇等,脱离市场实际和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攀比、从众、盲目崇拜大城市等心态,造成毕业生就业中地区流向和单位流向的失衡,不利于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择业行为浮躁,缺乏“诚信”的自我约束。许多同学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定位偏高,对于那些不能满足自身期望的单位不屑一顾,一门心思总想找最好的,于是就业中总是不断签约不断毁约,不正当择业,随意跳槽,这种做法对个人、学校、用人单位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endprint

三、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率的对策建议

(一)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全方位的就业咨询与服务体系

我院在长期摸索过程中,提出了“2+1”的全新教学就业模式,目前,我院的就业指导工作重心放在前面的2年,注重于培养学生顺利上岗,而在后面上岗后的1年里,能否针对学生上岗后的岗位适应、心理适应、专业知识与岗位需求不相符等方面问题进行指导,是稳定学生就业的关键。

笔者建议从我院“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出发,构建全方位的就业咨询与服务体系,从不同层面、角度、不同渠道开展择业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一方面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大学生择业的服务体系,以招生就业办、辅导员、就业干事及心理教师为主线实施适应性教育,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成为有良好竞争心理准备的人,在深入了解学生需求,扩大服务覆盖面的同时,提升就业服务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社会实践过程的管理和考核,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和“两课”教师对大学生的综合性实习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岗位上的技术难题,培养大学生与人相处、共事、合作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加强专业教学培养,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与职业岗位相结合

调查中表明,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必须结合我院实际,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与职业岗位相结合。

1.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首先,由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团队利用暑期时间到行业企业生产一线,以典型的工作任务、项目(案例)、工作过程为线索,了解和跟踪目标岗位(群)的实际工作任务;然后,由专业教师团队、行业专家以及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反复论证与研讨,从众多的实际工作任务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工作任务与专业课程进行一一对应,形成能反映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历程、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

2.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相结合。将课程标准的制定与职业技能要求相适应,充分借鉴各行业各职业的技能标准。在原有课程大纲的基础上,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明确、具体要求,即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知道到什么程度;应该会做什么,会做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评价这种程度,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三)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厂中校、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稳定率的重要保障。

1.构建并完善“校企合作理事会”,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学生实践与企业生产相对接,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对接,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环境,尽早摆脱由于新环境和对岗位技能的不熟悉所产生的心理困扰,解决学生“下得去”的问题;通过校企互聘兼职人员、互培在职员工,实现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革新相对接,使教师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解决学生“用得上”的问题。

2.鼓励教师主动联系企业。制作“校企联系簿”,实行每位专业教师每学年至少联系一家企业,采用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以企业员工身份上岗、推荐学生就业等方式联系,并通过学习有记录、上岗有绩效考勤、回访就业学生等方式进行考核,并狠抓落实,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在每年的绩效考核中有所体现,以此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厂中校、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现行的课程设置中,高职高专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占的比例仍然较小,还是比较薄弱,不能满足生源现状的教育必须。通过走访多家企业,对我院毕业生就业跟踪回访后,综合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中,反馈意见较多的是学生“做事缺乏主动”“交流沟通能力有待加强”“组织协调能力欠缺”“忍耐性不够”等。这反映出学生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缺乏学习与锻炼,反映出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本身就重技术轻人文。我院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和改革,已经在各专业中逐步推行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公共艺术、音乐欣赏、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素质拓展必修课程,但是普及的面还是不够,有些专业没有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设素质教育课程。

另一方面,注重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第二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和内容。目前,大学生主动参与高等教育,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越来越强,在第二课堂活动上,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院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只单方面考虑学生的需求,高估了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低估学生的可塑性。我们认为,学校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去接受一些高雅、有内涵的活动。在第二课堂项目设计时,适当推出一些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但对学生身心发展、能力提升有帮助的活动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五)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是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试金石,是健康道德人格的具体表现,大学生就业中的不诚信现象对就业的稳定率有一定的影响,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因此,高校的诚信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学习生涯,形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约束机制。在干部的任用以及奖、助、勤、贷、补的发放,评优评先的开展都要与学生的日常行为挂钩,都要体现诚信的基本内涵要求,培养学生“诚信受益,不诚信受罚”的观念。建立专门的诚信评估机构,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综上所述,要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率,各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力度,从不同层面、角度、不同渠道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与职业岗位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厂中校、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推行素质教育课程,注重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让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提高就业稳定率。

【参考文献】

[1]赵东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

[2]戴四新,陈绍敏,蒋燕.高职高专专业与课程标准建设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5)

[3]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1(14)

【基金项目】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教改项目(2011KTB09);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2高校科研项目(201203YB220 )

【作者简介】覃善应(1982- ),男,助教,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和体育。

(责编 丁 梦)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职毕业生调查分析
家长择业观对高职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的探讨
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能力调查研究
构建自考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的思考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探究高职毕业生择业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泸州市泸县初中生体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华东地区高校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浅谈铁路高职毕业生学员培训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