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新��
摘 要: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需要数量众多而且是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我校会计专业以岗位能力为核心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
关键词: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岗位能力
一、实施背景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提出: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制订专业教学标准的重要依据。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岗位能力为重点的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观,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一线技术人员。我校是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建设学校,我校会计专业也是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校企合作深化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
二、主要目标
(1)课程体系应体现多种课程形态互补,有凸现以任务驱动式的项目课程,有重视知识与原理的学科课程,还有培养职业综合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特别是要突出工学结合、岗位对接的体现工作岗位技能及职业素养要求的课程。
(2)在课程内容方面,以工作任务来引领知识、技能、态度,以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
(3)专业技能课程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企业岗位能力需要,突出岗位技能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
(4)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提供实训实习平台;强化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
三、工作过程
(一)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校企合作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1)进行毕业生就业去向调研及进行企业岗位能力培养需求调研。对我校近三年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就业相对集中的典型岗位群,及时了解企业对岗位能力的培养需求,从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角度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工作。通过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和企业用工需求调查,获得就业去向较集中的6个典型岗位:财经文员、会计员、出纳员、销售员、收银员和业务员。
(2)进行典型工作岗位任务分析和岗位能力分析。邀请行业专家,采用头脑风暴法,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对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工作岗位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重点分析了完成相应岗位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知识构成,进一步明确了典型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对应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为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以工作结构为主线获得课程结构,以工作过程为教学过程的路径,按岗位能力培养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召开由课程专家、专业教师和实践专家参加的课程分析会,由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设置专业课程,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专业课程结构。以典型工作任务划分课程门类,以工作过程顺序展开课程顺序,以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和难度为依据进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4)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为依据制定课程方案,整理修订课程标准。吸收课程专家、行业专家、骨干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开发、编制和论证工作。明确规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技能考核等内容,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企业岗位能力的需要。
(二)开发体现岗位技能要求的教材
专业课程教材内容对接岗位技能要求,实行按岗教学、按岗实习、按岗考核,通过企业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共同打造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体现岗位技能要求的教材。通过与企业专家的合作,共同将《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涉税业务处理》《企业会计岗位业务》等课程打造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并共同开发订单培养班特色课程等核心课程的实训教材和配套教学资源。
(三)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为主要手段实施教学,全面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培养岗位基本技能、岗位专业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核心主干课程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与理论教学环节互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教学过程“做中学,做中教”,体现岗位技能要求。增加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实践教学应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每学期的实践课程教学与相应的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
(四)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中心,以重技能、重实训为原则,与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考证标准有机结合的会计专业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中心,校企共同参与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岗位能力是关键”的评价原则。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上,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用人单位反馈”等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条件保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实践能力,使专业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实施。有计划地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课题研究、与企业共建教师培训基地、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或国内外进修、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等措施,建立一支以专业带头人和行业专家为引领、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具有岗位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2)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改善实训实习设施和环境,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岗位技能的培养要求,校企合作共同科学设计和运用校内实训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根据顶岗实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有效性。
(3)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果。
五、主要成效与成果
(一)会计专业师生参加财经类技能竞赛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每学年我校均举办校技能节,争取绝大部分的学生主动参与校内各项技能竞赛活动,在强化岗位技能实践教学的同时,也为挑选技能竞赛种子选手作好充分准备。2012年和2013年我校会计专业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专业教师技能竞赛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瞩目成绩:在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财经类技能大赛获奖数累计达5个(两枚金牌、两枚银牌和一枚铜牌)、在省部级和地市级职业技能大赛中也取得优异成绩。
(二)毕业生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对学生的岗位能力满意度颇高
由于学生在毕业前就熟悉并掌握了较强的岗位能力,所以在实习或就业过程中自然深受企业的好评。据调查显示,实习单位或就业单位对学生的岗位能力的满意度高达98%,许多实习生在企业实习完毕就直接转为签定就业合同了。
(三)提高了学生的“双证率”
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和实施课程体系,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并执行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与职业技能标准有机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标准,使得学生的“双证率”大幅度提高,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红珠.高职会计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
[2]李中衡.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匹配性调查[J].中国证券期货,2011(6).
责任编辑 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