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绘制四川新蓝图

2014-04-03 17:20本刊综合
四川党的建设 2014年3期
关键词:红线制度改革

本刊综合

编者按:2014年2月10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形势下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依据和行动指南。在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决定》释放出了怎样的改革信号?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等领域,四川该如何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且听专家为你道来。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使经济发展更有活力更有效益更有质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决定》摘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

品读:《决定》要求我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因四川地处西部,市场发育较之沿海地区还不够充分而降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性,相反地,正是因为紧密结合四川实际,认识到我省市场发育方面存在不足,《决定》以更大的决心,更有针对性更大力度地推进改革,强调要不断健全市场体系。《决定》在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充分考虑改革措施的综合性和配套性,在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扩大开放合作、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用地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立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机制以及构建现代文化市场发展等方面,都有详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都体现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精神,都密切与市场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相结合。所有这些,对于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品读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侯水平

找准发挥政府作用的关键点

《决定》摘录: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品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重大结构调整方面,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需要找准发挥政府作用的关键点。当前,我省各级政府除主要履行宏观调控和管理任务外,在微观上至少有四个领域需要弥补市场不足:一是企业不愿意介入的领域,如社会效益好企业却很难盈利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二是企业暂时不愿意介入的领域,如长期效益好而短期难以盈利的领域;三是企业无能力介入但又需要发展的领域,如投资大回收期长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四是企业惧怕风险投资犹豫的领域,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在以上四个方面,政府可以采取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引导投资、资金资助、政策支持等方式,发挥特殊作用。当前推进改革,必须在深入研究政府和市场两类主体作用机理的前提下,根据条件成熟与否,合理安排政府在一些领域中退出的时机,即“观其行,度其势”,在确保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作出“换位”的安排,成熟一批下放一批,防止经济运行及调控出现市场和政府都不管的真空。

——品读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盛毅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核心是处理好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规范权力运行,发展人民民主,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

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

《决定》摘录:认真落实《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改进党委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治蜀兴川各项事业法治化进程。

品读:依法治省对四川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决定》提到认真落实《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从中强烈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对此的高度重视。依法治省需要做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实现全民守法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四位一体良好互动。在以前,我们更多地强调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这三个层面,但在全民守法这一重要的基础层面却是一个较为缺乏或者缺位的虚空地带。基础层面的缺失,所造成的局面就是群众缺乏法律素养,一方面会给政策执行带来阻碍,另一方面群众也难以对国家机关是否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进行有效监督。因此,在依法治省这一目标上,倡导和引导全民守法是很有必要的。

依法治省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省的法制基础还较为薄弱,在群众的法制意识、政府的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以及公正司法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上下齐心共同努力来进行完善。强调依法执政,对党委的领导方式和执法方式提出改进要求,势必会使矛盾化解更为合法,社会发展更为健康。做到依法治省,老百姓将成为最大受益者。政府是和老百姓接触最多、打交道最多的,在群众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政府都和群众发生着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培养市民的法律素养,反过来可以促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推动四川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品读人: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继敏

公民权利得到严格保护

《决定》摘录: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品读: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护公民权利不受侵犯,首先要做的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拓宽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使法律能够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代表人民的利益。其次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格执法,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实现司法公正。第三是严格遵法守法,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时候都不得有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发生。只有这样,公民权利才能得到严格保护,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秩序才能够不被破坏。

源头上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决定》摘录: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积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品读:要正确处理好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国家和公民分别享有哪些权力和权利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和文件上,还应当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以防止权力的自我扩张和腐败。事实上,当前人民群众最不满意、最有意见的正是一些官员们的以权谋私和权力腐败。为此,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从源头上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建立起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要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给权力套上责任的担子;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品读人:省委党校教授周治滨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核心是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巴蜀文化独特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

《决定》摘录: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品读:过去我们习惯的公共文化产业都是由政府来主导,甚至重大的节庆活动都是政府一竿子插到底。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现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实际就是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政府必须要逐渐退出来,由市场来配置资源,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管什么?管导向,管人,管事,管资产。其他的可以交给市场。

《决定》摘录:构建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

品读: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和社情民意的集散地,成为各种社会思潮汇聚的平台,构建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可以为推进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各市州、省直部门应建立网上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机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通过新闻网站、政府网站、手机媒体、政务微博等平台,主动公开党务政务信息,及时发布重要消息。

——品读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明泉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核心是处理好社会建设与治理的关系,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机制

以治理的行为理念来引导建设

《决定》摘录: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建立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机制。

品读:什么叫治理?这里的“治理”不是狭义的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整治处理,而是一种广义的现代化的国家管理、政府管理、社会管理理念。和传统的管理相比,现代“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权源的多源性和治理运作方式的多样性。这样无疑能极大提高治理过程中政府和民众双方的积极性。尤其是在社会建设领域,我们应以治理的行为理念来引导建设,以建设的价值追求来进行治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不一样,在经济建设的初始阶段,为了打开局面,我们还可以不要怕打破旧的坛坛罐罐,可以先建设、后“治理”(这里是狭义的治理)。社会建设可不一样,社会建设的过程,就是社会治理的过程,而且只能是社会治理的过程。“社会”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诉求会聚在一起,只有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社会才成其为社会。

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顶层设计

《决定》摘录:坚持源头治理,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建立党政主导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服务管理体系,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品读:这“四个治理”相统一是公报关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顶层设计。关键环节是“源头治理”。关于“源头治理”,我们熟知的是关于某个具体的社会事项、甚至具体社会事件的“源头治理”,这当然是必须的,有时还是当务之急。但是,我觉得还应对“源头治理”做一点形而上的思考。从前面提到的治理理念来看,“源头治理”的内涵应包括多元主体的治理、多源治理权源的治理和多样性治理运作方式的治理,也就是说,“源头治理”要做系统理解。以多元主体的治理为例,要有序地积极地激发多元主体的活力,就应包括政府公务员、社会组织和民众个体的活力,这可是源头的活力、根源性的活力。关于政府公务员的活力激发,成都多年的服务型政务建设就是有效实践。今年央视发起的“家风”社会调查,就是家庭活力、公民个人活力的有效激发。

——品读人: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曾荻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核心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建设美丽四川,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上的发展模式

《决定》摘录: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品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面对“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不高、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必须要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对此,《决定》提出建立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跨区域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制度,以提高土地资源与各类自然资源的利用水平。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才能理顺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协调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生态主体功能区与优先发展区之间的关系,统筹五位一体战略,建设美丽中国魅力四川,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重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决定》摘录:科学划定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资源利用红线,建立耕地保护红线制度。

品读: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重点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决定》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基本内涵,即生态红线包括“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资源利用红线”,以及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红线”是指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生态红线也就是严格的生态保护之意。在生态红线制度建设方面,四川已经走在全国前列,生态功能区面积大、比重高、涉及人口多,自然保护区数量多、分布广、面积大、类型多,是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如此,无论是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还是资源利用红线,都面临着极为艰巨的相关利益关系调整,面临着这三条红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各种尖锐矛盾。即使在红线制定之后,仍然需要严格的制度管理,需要建立监测网络或监测平台、分级管理的长效机制。而且,无论是哪一条红线,最终都会影响到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的发展,这就需要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需要构建污染治理制度与交易市场,以及区域考评制度改革,需要建立“取消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考核”之后的考评制度。这些,都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内容。

——品读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茂英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必须紧紧围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四川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尤为关键

《决定》摘录: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品读:我省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与全国是保持一致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基层党建方面有过不少领先全国的积极探索。当然,下一步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完善。党的建设有五大工程: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中,这五大方面都很关键。不过,当今最重要的还是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当然,在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也会对其它相关方面产生影响。

——品读人:省委党校教授彭穗宁

(责编:裴佩)

猜你喜欢
红线制度改革
房企“三道红线”的破局探索
细细的红线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改革之路
一两江湖之红线引[连载一]
改革备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