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
“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全程仅需8小时”、“淞沪会战国军炸沉日舰‘出云号”、“张学良晚年后悔发动‘西安事变”……网上经常能看到这类新颖独特的“历史新知”,虽然大多经不起考证,可每次出现都会引起大量的关注、转发、评论,而辨伪的声音往往堙没无闻。
这些段子的供给方——始作俑者,抱着什么样的心理不得而知,但是从需求方来看,其能屡屡蒙骗世人却有着天然的土壤——不少人缺乏历史理性。
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人喜欢了解历史、评论历史。其实不对,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人们应该更爱看裴松之注的《三国志》,而不是《三国演义》。中国人其实是喜欢历史故事。这一点,清代97岁中举的郭钟岳说得好:“呼邻结伴去烧香,迎面高台对夕阳。锦绣一丛齐坐听,盲词村鼓唱娘娘。(《瓯江竹枝词》)”
过去我们一直靠勾栏瓦肆里的“负鼓盲翁”来普及“历史知识”。即便今天,人们历史知识的积累,更多也是停留在教科书时期;但是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却又遇上“快阅读”时代。正是这种错位给大量似是而非的历史段子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市场经济中,如果你的需求层次低,那么供给的档次就不会高。对于真假参半的历史段子,我们要提高免疫力和辨别力。
(摘自《扬子晚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