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喜平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英文阅读其实就是一个英文思维向中文思维的转化过程,阅读的目的是把握信息,明确观点。一般的阅读方法是根据阅读目的,采取比较单一的阅读方法,比如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及树型结构法等。这些方法虽然能达到一定的阅读目的却不足以彻底、准确、灵活地理解和把握全文。在尊重英文句式结构的基础上,英文阅读中引入语块理论是阅读的一大进步,然而由于语块的特征不同、种类繁杂等因素,在应用语块理论的实际操作中,大多数阅读者仍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需深入研究中英文思维特点、句式特征以及语块的简化处理和块间逻辑关系,实现阅读的无障碍。
(一)Becker——语块研究的先驱者Becker认为:“语言的记忆和存储、输出和使用不是以单个词为单位,而是以那些固定或半固定模式化的板块结构为交际的最小单位”(Becker,1975)。Michael Lewis创立了语块理论。在他看来,语块指的是语言中出现频率比较高,形式、结构和意义比较固定,运用语境比较确定,兼具词汇和语法功能,由多个词组成,以整体形式被个体记忆、加工、储存和提取的成串的语言结构。不同的学者对于词汇语块有不同的表达,语块通常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Lewis,1993):复合词(complex words)和聚合词(polywords)、搭配(collocations或word partnerships)、惯用语(institut ionalized utterances)、句子框架和引语(sentence frames and heads)。
语块理论提倡学习者把输入当作整体来接纳,存储在自己的词库里面,需要时直接调用即可。语块理论认为,学习者首先以语块的形式接受输入,然后对其模仿、套用,等到具备了语法能力后,就可以对语块结构进行加工,最终能够进一步把较大的语块分解成较小的单位,总结出规则,从而对语块或填充,或重新组合,达到创造使用的程度。
(二)语块的重新划分 Lewis的语块划分基本上按照构成句子的结构来划分,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划分。按照这种理论,读者在阅读英文的过程中基本以语块为单位进行心理加工,然后达到理解的目的。但在实际阅读理解过程中,英文句式复杂多变,长短不一,多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没能考虑语块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和语法关系,只能达到“粗枝大叶”的理解效果。为了达到对文本的彻底理解,应该在Lewis语块理论划分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划分,既考虑到语块的结构又考虑语块的释义功能。
具体做法是按照Lewis语块特征,重新整合成八种容易理解、记忆和应用的结构,并且为了应用方便,依次编号。标示句子时用下划线加编号表示。八块结构分别是:1.形容词语块;2.名词、代词、数词语块;3.谓语部分,谓语结构,主谓宾及主系表小句子;4.副词语块;5.动词不定式语块;6.动名词和现在分词语块;7.过去分词语块;8.介词短语语块。八块语块划分标准更加尊重语块在句子中的造句特征和功能,考虑到了语块间的逻辑关系。基于这种划分标准,所有的英文句子都是由这八块结构借助中间连接手段构成。同时,突破了阅读理解过程中需要读者大量熟知预制语块这一难题,简化了语块的抽象性,凸显了语块的句法功能和释义功能。
(三)语块间的12种逻辑关系 在理解英文句子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察句子的语块特征,也即句子由哪些语块构成,还要弄清楚语块间的逻辑关系。逻辑思维的实质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英文是一种逻辑思维极强的语言,英文句子结构有时极其复杂。读者应以语块为句子的结构单位和理解单位,紧紧抓住语块所反映出的英文思维,按照心理语言学机制对句子不断预测,达到对整个句子的把握。新语块主要有12种逻辑关系。它们分别是:
1.限定:与名词,数词或代词发生语法关系(定语关系);2.修饰:与动词、副词、形容词、非谓语动词、谓语部分、介词短语及整个句子发生的语法关系(状语关系);3.陈述:谓语对主语产生的语法关系(主谓);4.支配:谓语动词对其后面的宾语产生的语法关系(动宾);5.同位:两者说的是一个概念(同位语关系);6.并列:用并列连词连接的两个以上的基本造句单位(并列关系);7.插入:句子的附加成分(独立成分);8.补语:包括主语补语和宾语补语(补语关系);9.因果:前后句子或短语有因果逻辑关系(因果关系);10.转折:前后说法话锋一转(转折关系);11.系表:系动词和表语之间的关系(系表关系);12.选择:前后表示两者之间二者选其一(选择关系)。
(四)连接语块的3类连接词 在生成英文句子的过程中,语块间有时要用到连接手段,把握这些手段才能对句子做到准确理解。
1.只起连接作用,没有意义,不做成分。如:
I suppose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world is to exert your effort to achieve your goal for your future.
2.起到连接作用,有意义,但不做成分。如:
Whether you can go to college or university depends on your strong determination and persistence in learning.
3.起到连接作用,有意义,并且做成分。如:
Those who would like to make efforts and have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 can be successful.
以上对语块的重新划分和认识主要为了一个目的,准确实现英语思维向汉语思维的转化。从而把握整个阅读材料中事件或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加快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
(一)英文句子“破译”的心理语言学基础 古德曼(K.S.Goodman)把对句子(或语篇)理解的过程归纳为一个进行选择的心理学过程,它包含在阅读者预测的基础上,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出的初步论断随着阅读的进展而被证实、否决或改进。按照这种观点,读者以最少的精力、最短的时间在自己的头脑中重建作者所传递的信息。而为了加速这个过程,读者实际理解过程中往往会趋向于“最简原则”,一方面利用语块作为理解单位,另一方面结合鲁梅哈特(D.G.Rumelhart)的相互作用理论和现代图式理论来达到最快、最简最准确的理解。该理论认为阅读不仅仅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作用、同时加工的过程。现代图式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理解的过程是图式具体实现的过程。上述理论表明,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是读者根据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体验、预测、验证和确认的思维过程,也是读者通过篇章与作者相互作用的语言交际行为。任何语篇的基本单位是句子,读者对语篇的理解必须以句子为基础,随着理解的深入不断参与复杂的心理活动,最后达到对这个语篇的把握。
(二)语块、思维及语言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方式在最根本上支配着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连淑能,2002)。而英文“语块”(language chunk)就是承载这种语言思维方式的语言单位,体现了英语在表达某一意义时的习惯组合,在形式上表现为词汇语法的结合体,在本质上体现了思维转型于语言的模式化的程式。可以说,英语特有的思维元素已经有机地植入于语块的结构形式和内涵之中了。读者可以通过对组成英文句子“语块”所承载的思维来达到对英文句子的理解。由于人类对概念的把握是基本相同的,对建立于概念之上的命题的理解是一致的,这就使得英文向中文的转化成为可能。由此可见,语言、思维和语块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解决了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其他方面的问题。
(一)英文的“直观性”和中文的“抽象性” 意义依靠上下文关系来体现。在句法层面,整体性与个体性汉英思维差异主要体现在汉语句子成分的不完整性与英语句子成分的完整性差别。汉语句子语序灵活,表达自由,句式长短交替,表达思想靠“意念”引领,几乎不受句式结构的影响。汉语的高语境特征决定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较少用联接词,依赖上下文可得出整体语意。英语是逻辑性很强的语言,思维的传递主要靠句子结构和连接词来实现。而英语的顺序一般为先有主题再有阐述,或先有主题再有语境,而汉语的顺序是先有语境,最后才是主题。因此,英文是思维依据较强的逻辑性逐渐体现出来,主体是谁或什么,做了什么动作或处于什么状态,动作的发生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目的、条件等等都交待得很明白。把握了英文句式的这些直观特征,结合英文思维和语块的处理,就可以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了。
(二)句子思维的两种转化方法 阅读的过程重在理解句子所传递的准确含义,而不是表面所体现的形式。阅读理解更应该侧重和强调“意念”,而不是技巧和方法。
为达到这样目的,读者可以对英文句子有两种处理办法。无论是长句短句,阅读的实质是以语块为媒介进行信息的准确传递。
一是“结构法”,即不要“一口气”急于把一个句子翻译完,按照组成句子语块由少到多,由左到右,依次出现,依据块间逻辑关系,依次翻译。
例如:last night/40,000 people /rented /accommodation /from a service[that offers/250,000 rooms]in 30,000 cities/in 192 countries.(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试题)
下面是“结构法”“破译”过程:
1.昨晚
2.昨晚 4 万人
3.昨晚4万人租了
4.昨晚4万人租了房子
5.昨晚4万人从服务机构租了房
6.昨晚4万人从能提供25万个房间的服务机构租了房子
7.昨晚来自3万座城市的4万人从能提供25万个房间的服务机构租了房子
8.昨晚来自192个国家的3万座城市的4万人从能提供25万个房间的服务机构租了房子
以上翻译就是以语块为基本单位,分析语块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而“加工”出的对句子的理解。
二是“思维法”,首先把英语句子的语块转化成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和思维,然后整合信息,用最符合汉语思维习惯的句子,可以分几句话表达出来。思维法尊重了西方文化中对事物时空的概念。
上面句子语块传递的信息包括:1.昨晚;2.人们从服务机构租了房子;3.服务机构可以提供25万个房间;4.人们来自192个国家的3万个城市。
用思维法“破译”的结果是:昨晚,4万人从服务机构租了房子,(服务机构可以提供25万间房子),这些人来自全世界192个国家的3万座城市。
从以上翻译可以看出,结构法翻译尊重了英文句子的结构,信息完整,逻辑性强,但翻译比较西化。思维法翻译符合汉语思维习惯,但容易导致信息缺失。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这两种方法交替使用,从而达到准确到位地传递信息的目的。
(三)两种思维转化的具体训练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语块,结合心理学等多种理论达到英文思维向中文思维的转化目的,下面选择了一个语篇单位进行训练。
Allen's contribution was to take an assumption we all share-that because we are not robots we therefore control our thoughts-and reveal its erroneous nature.Because most of us believe that mind is separate from matter,we think that thoughts can be hidden and made powerless,this allows us to think one way and act another.However,Allen believed that the unconscious mind generates as much action as the conscious mind,and while we may be able to sustain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through the conscious mind alone,in reality we are continually faced with a question:“why cannot I make myself do this or achieve that?”(2011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C部分英译汉)
“结构法”译文:艾伦的贡献在于,他拿出“我们并非机器人,因此能掌控自己的思想”这一公认的假设,并揭示了其谬误所在。因为大多数人相信智力是和物质分离的,因此我们认为思维可以被隐藏,可以变得无能力;这就使得我们以一种方式思维,而以另一种方式做事。然而,艾伦相信无意识的思想所产生的行为如同有意识的思想一样多,而且尽管我们或许可以仅凭意识来维系“控制”这种错觉,现实中我们还是不断要面对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做这件事情或实现那个目标呢?”
“思维法”译文:艾伦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一种大家公认的假设-因为我们不是机器人所以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并且也能揭示它的荒谬性。多数人相信思维和物质是分离的,因此我们认为思想可以被隐藏或变得无能为力。这就导致我们想法和做法不一致。然而,艾伦相信无意识的思维跟有意识的思维都能支配同样多的行为。而且尽管我们可以仅凭意识来控制错觉,但是在现实中我们还是不断面临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让自己做这件事情或实现那个目标呢?”
通过以上翻译可以看出:无论哪种方式对语篇的处理,都是以语块为理解单位,把握语块间的逻辑关系,遵循中英文思维方式,尊重汉语表达习惯,对语块进行加工,输出“最简”汉语表达,达到理解的目的。语块有助于提高翻译效率,使翻译活动有据可依,变得轻松自然。作为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如果读者对语篇的理解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语块这一翻译单位,就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理解语篇必然涉及到语块的处理问题,语块在翻译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翻译任务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英汉的不同思维方式决定了英汉表达习惯的不同。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人类的思维又是相通的,这就为英汉思维的转化成为可能。这就要求读者在进行翻译时,以句子为单位,研究组成句子的基本思维单位——语块,然后根据语块所反映出的“意义”,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用符合汉语思维习惯的“最简”语言表述出来,也就完成了对英文的理解。
[1]崔 刚,黄文红.语言理解过程中句法分析的心理语言学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02):143-146.
[2]杜金榜.论语篇中的信息流动[J].外国语,2009(05):36-38.
[3]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7):35-38.
[4]杨玉晨.英语词汇的板块性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1999(03):24-26.
[5]张从益,彭正银.英汉语对比中的本源和规律及应用研究[J].外语教学,2004(03):27-31.
[6]曾剑平.从词语看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05):47-49.
[7]周晓辉.心理语言学阅读模型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J].新西部(下半月),2008(09):120-123.
[8]LrscherW.Translation Performance,Translation Process,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A Psy ch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M].T ingen:GunterNarr,1991.
[9]LrscherW.Translation process ana lysis[A].In Gambie rY&Tommola J(eds.).Translation and Knowledge[C].Turku:University of Turku,1993.
[10]Miller G A&Selfridge J A.Verbal context and the recall of meaningful material[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50,(63).
[11]Nattinger,J.&J.Decarrico.1992.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U niversity Press.
[12]Sinclair JM.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 ford: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