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琳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目标是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等第一线、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总体看来,高职学生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具有开拓进取的时代特点和拼搏的精神。但高职学生来源复杂,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来自中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存在鲜明的特点,在部分高职学生中也存在着很多值得重视的问题。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学习的主观意图,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所在。很多高职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混张文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理想和报负,对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持有厌倦的态度。具体表现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到学校学习,不愿意上课,经常迟到早退,甚至逃学;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玩手机、说话、看小说,甚至睡觉。对考试成绩持无所谓态度,考试作弊行为严重。通过对近几年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在考试题目越来简单的情况下,成绩却是越来越差,作弊及不及格现象越来越多。在大学自主学习的环境下,缺乏外界的督促和指导,逐渐使他们放弃了学习,开始在大学里得过且过。
高职学生大都高考成绩不理想,学习基础较差,这些学生中大多数没有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欠缺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吃力,适应大学学习比较困难,使很多本来准备好好学习的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根据开展的师生座谈会以及相关调查显示,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学习,不能根据学科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被动上课,无目标的听课,机械的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完成作业,没有任何计划性和主动性,学习缺乏热情,专业知识得不到任何拓展,难有创造性。
很多高职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存在盲从,不够慎重;也有的是因为分数限制,不具备选择专业的条件。入学后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缺乏学习动力,或盲目追随,或放任迷茫,普遍缺少学习目标,存在很大程度的厌学情绪,在校学习沦落成为“混文凭”。
很多高职学生进入高职学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再加上目前的就业制度过分看重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用人单位又过分看重学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这些都大大挫伤了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总觉得低人一等,对自身的前途一片茫然,导致部分学生不思进取,学习兴趣降低,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的高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都非常溺爱,物质生活上有求必应,使他们缺乏奋斗的动力,自律性薄弱,享乐思想严重。另外,这些学生还表现出很强的情绪化,恒定性和韧性比较差,应对和处理困难的能力比较弱,在学习稍受挫折的情况下就会轻易放弃。片面以为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用到,持有“学习无用论”,对学习没兴趣,没信心,负面情绪常常出现,造成理论知识不扎实,在实践操作中难以拓展和提高自己。
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坚实阵地,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积极完善目前高职教育体系的战略性举措,培养大量的技术应用性和高技能人才,促进人才的分布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合理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针对以上高职学生具有的学习特点,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1.要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主动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设定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单独沟通和心理辅导,帮助其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学校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2.教学中要以人为本,使教与学达到有机的结合。教学中最大可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可以多设立一些环节,比如分组讨论等形式,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讲解,使学生加入进来,给学生提供多种展示的机会,使他们有强烈的成功感,学习价值的认同感得到提高。对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控制合适的难易程度,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注重教师队伍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创设出高职院校自身自主学习的情景和氛围。根据调查发现,80%以上的高职学生的智力类型属于形象思维类型,对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等形象性符号比较敏感,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强,学习方式上喜欢体验操作式,对于经验型和策略性的知识接收比较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要突出能力培养意识,比如可以强化动态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齐头并进。进行早期的就业指导教育,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提高,教学中,要把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4.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入学之初,就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本专业的重要性,以及本专业的就业前景。除此以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经常的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爱上自己的专业,这样他们才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现代高职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技术的基础上,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和终身教育观念的建立,所以,培养自主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高职教育追求的目标。高职院校要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听课变成主动的参与和尝试,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自主探究性学习也称为研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具体方法可以是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案列,学生自主分析和探讨,寻求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主要是在学科的课堂上采用。还可以由教师提供一些供学生选择的课题,或者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设计研究课题,然后实施研究计划,完成课题,老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课下对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深入现实生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好的掌握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注重创新,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对已有的知识要善于加工组合,形成突破,有所创新,为此,高职院校要全面实施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践基地、实训软件等条件,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要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长远的眼光,才能不被现实所抛弃。目前在高职学生中拜金主义现象较为普遍,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志向产生偏差,另外,享乐思想严重,经受不住挫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强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要好高骛远,学习过程中要踏实、刻苦,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引导学生诚实守信,诚信考试,理性对待考试成绩。在高职教育中,要特别注重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正确对待失败,树立自信、自强、自立、自律的品格。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是更为艰巨的一项任务,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建立起全校范围内的培养机制,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品行,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外,还要注重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人格高尚,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现代化人才。
我国高职教育现有的课程内容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过多的重视理论,忽视了应用性;课程内容单调,缺乏灵活性,没有开发的余地等等。要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效果,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必须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使之适应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
首先,建设各种类型的实践课程,进行专项课题的研究。专题研究注重学生的亲历性学习和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其根本的出发点是设立一个核心问题。高职学生的选题,应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可以涉及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方面的前沿问题,也可以是技术领域及生产生活实际中的难题。专题研究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和灵活,可以是应用问题,也可以是理论问题;可以是学科内容基础上的延伸,也可以是社会的焦点问题与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在高职教育中实施专题研究,可以与学生毕业设计与论文写作、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以及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创新大赛结合起来,采用导师制,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都要重视起来。
其次,构建非实体形态的学科课程体系。现代高职教育要想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独立形态的课程实体的基础上,必须把非实体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与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相结合,使高职教育的固有优势充分发挥,构建一种非实体形态的学科课程体系,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全面影响的课程形态,有利于使高职教师形成先进的、全面的课程观,提高他们的课程理念,。
再次,进行学分制改革。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推行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根据一些选修课、限选课进行扩展,主要以基本素质教育、审美教育、科普教育、人文教育及专业拓宽教育为目的,通过课外活动、专题讲座、名家讲坛、学术报告等各种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营造“学习型、研究型”的校园文化。
最后,实现课程综合化。目前学科分化和分科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进步,但这也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化,使他们不能全面的思考问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实现课程综合化,主要是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的综合化,这是目前全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普遍趋势。在高职教育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成以问题为中心的 “综合课程”、“系列课程”或“复合课程”,在强调问题来源于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打破学科体系的约束,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横向联系,为学生提供综合探究的机会和空间。
参考文献:
[1]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2).
[2]谢丽霞.当前大学生厌学情绪评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8).
[3]毛尚华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3)
[4]王军. 高职校学生学习现状及对策分析[J]. Value Engineering,2010,(36).
[5]魏文爽. 高职生与本科生思想状况对比研究———高职生学习动力现状分析与思考[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7卷第3期2004年9月.
[6]黄卫平,李潜.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4)
[7]黄文利.大学生学习倦怠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