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
收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篇篇都是经典。作品或喜,或悲,或高兴,或无奈的情感无不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品读能有效引导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学如何抓住文本特点,让品读扬起情感教学的风帆,让学生在品读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呢?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品读文本“对比点”,在揣摩中感受情感
纵观各类情感题材的文章,每个作者所用的写作方法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如有些文本通过鲜明的对比,能使读者的情感在对比中受到强烈的震撼。教师如何抓住这类文本的写作特点,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验,获得文本的情感熏陶,并在揣摩对比中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呢?
在学习苏教版五级年下册《二泉映月》一课时,文本描绘了“二泉映月”的美丽景色。而《二泉映月》整首曲子充满了悲伤、凄厉的感情,听着曲子能让人感觉自己好像也尝尽了人间苦楚,饱受了人间沧桑,但曲中同时又有一股不向命运低头的挣扎劲。基于这样的感情基调,教师如何抓住文本的特点,让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感受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和作者写作时的良苦用心呢?文本以“二泉映月”为题,就奠定了此文的情感基调,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的情感基调引领学生深入品读。上课开始,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了“二泉映月”美丽的景色,然后再播放《二泉映月》乐曲,学生被美丽的风景所吸引,又被乐曲所震撼,情感在对比中也受到了感染。教师再结合文本创设情境,有效引导学生在对比、倾听、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于是,阿炳的形象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学生脑海中逐渐浮现,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就逐渐明朗了。
二、品读文本关键字句,在体会中升华情感
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语言的积累和应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让学生抓住关键字句体会文本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本色呢?教师要抓住语言特点,挖掘文本中的关键字句,通过关键字句唤醒、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
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课时,文本描写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发展扣人心弦。教师如何抓住文本的关键字句让学生融入文本,与故事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呢?教师可从文本的三个情节入手,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受文本的情感。
师:同学们,课文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共有几个危急时刻?
生1:三个。
师:第一次危机是怎样引起的?
生2:一个德国中尉把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了。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情况的危急的?
生3:因为书上写,如果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一家三口的生命将要结束。
生4:这蜡烛关系着一家三口的生命,而且蜡烛只剩下半截,危险随时都会出现。
师:面对这样的情景,你能感受到什么气氛?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5:我觉得空气都快凝固了,太危险了。(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朗读,师生评价)
师: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做的?你对她的做法有什么感受?
生6: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我从“急忙”两个字看出伯诺德夫人紧张的心情。
生7: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我从“轻轻”两个字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沉着冷静。
生8:我觉得伯诺德夫人很勇敢,因为在如此危急的时刻,她是那么的沉着冷静。
……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从情节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品关键词,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融入了文本之中,感受到了文本用词的精妙之处,有效克服了以往教学中繁琐分析课文的缺点,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了关键字句在文本表达中的妙用。
三、品读文本“空白点”,在感悟中抒情
小学阅读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但有些课文限于篇幅或作者的刻意安排,对一些人物的描写形成了“空白”。语文教师应挖掘出这些“空白”,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寻找到“动作空白点”“语言空白点”“心理空白点”等,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人物形象,进而获得表达能力的提升。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的最后一部分有一处“留白”:“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教师如何让学生借助文本“留白”体会彭德怀内心复杂的情感呢?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文本的写作背景、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面对文本最后这个省略号时,教师可激情引导:“同学们,一个驰骋战场的大将军,竟对这头骡子致以最高的礼遇,足见他对大黑骡子难于割舍的情感,如果不是在最后关头,他一定下不了手。在这短暂却又漫长的20分钟里,彭德怀复杂的内心世界在想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将你的感悟写下来……”
总之,小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品读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只有抓住文本的情感基调,有效将品读融入文本的理解中,学生才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