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又叫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它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1]。其特征性症状为反复重现精神创伤事件,努力回避易使人联想到创伤的活动和情境,以及觉醒程度增高等三个方面,情感、思维、行为和生理反应等症状贯穿于其中[2],至少会持续一个月,伴随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再体验症状群、反应性麻木症状群。
突发的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创伤事件造成的疼痛、担心身体致残、害怕死亡等都可能导致创伤病人发生心理问题[3-7]。颌面外伤病人的心理问题有恐惧、悲观、自责[8];骨折、眼外伤病人同样存在焦虑、恐惧、消极绝望等心理问题[9-10]。总之,创伤对患者的心理影响是明显的,创伤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高。
本研究在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及与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以便对创伤住院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进而达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1.1 对象选取2012年5-12月期间入住我院的661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意识清楚;②配合检查;③配合问卷调查;④自愿参加;⑤无明显精神异常史;⑥年龄与性别不限;⑦创伤病程1个月以上者。排除标准:因意识不清或不配合检查及问卷调查者。
1.2 方法采用结构式问卷和心理测量量表进行调查,伤者自行填写,现场收回;对不识字、书写不便等阅读及作答有困难的患者,调查者协助患者逐条询问记录,但保证读题不带引导性。
1.2.1 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11]由24个条目构成。可划分为对创伤事件的主观评定、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和社会功能受损5个部分,每个条目根据创伤事件发生后的心理感受分为没有影响到很重1~5级评定,累积24个条目得分为PTSD-SS总分,得分越高应激障碍越重。总分≥50分为有轻度PTSD症状,≥60为有中重度PTSD症状。
1.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各条目分为5级评分,1=无、2=轻、3=中、4=偏重、5=严重。得分越高,说明该项心理症状越明显;≥3分,表明心理痛苦水平达中等程度以上。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并证明具有较理想的信度和效度,9个分量表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51~0.903,效度系数在0.77~0.99之间。
1.2.3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该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包括20个条目。积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12组成,重点反映了积极应对的特点:消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3~20组成,重点反映消极维度的特点。问卷为自评量表,采用4级评分(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和经常采用,分别为0、1、2、3)。量表重测的相关系数为0.89,积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的a系数为0.78。
1.3 统计处理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1 患者PTSD症状阳性发生情况按照PTSD-SS评分标准,661名患者中有176名患者PTSD-SS总分≥50分(有轻度PTSD症状者),检出率为26.6%。有286名患者PTSDSS总分≥60分(有中重度PTSD症状者),检出率43.3%。
2.2 PTSD与SCL-90相关分析见表1。PTSD总分及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社会功能受损4个维度与SCL-90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2.3 PTSD与简单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见表2。PTSD总分及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社会功能受损4个维度与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
表1 PTSD与SCL-90相关(r)
表2 PTSD与简单应对方式的相关(r)
3.1 PTSD的发生情况应激是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可分两类:一是积极的心理反应,指适度的皮层唤醒水平和情绪唤起;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和动机的调整。这种反应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认知评价、应对策略的抉择和应对能力的发挥。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反应,指过度唤醒(焦虑)、紧张;过分的情绪唤起(激动)或低落(抑郁);认知能力降低;自我概念不清等,这种反应妨碍个体正确的评价现实情境、选择应对策略和应对能力的发挥。当应激超过一定的阈值后,个体就会发生应激相关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患者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延迟出现、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病程呈波动性,多数可恢复,少数可转为慢性,甚至超过数年,最后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PTSD患者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体验的反复重现,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在麻木感和情绪迟钝的持续背景下,发生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无反应、快感缺失等,伴有过度警觉、失眠,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有时伴随自杀观念。洪水、地震、暴力侵害、交通事故、重大疾病等突如其来的自然或人为导致的事件,会使人们产生生理或者心理上的创伤,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本研究结果显示,1个月后,661名患者中有176名患者PTSD-SS总分≥50分(有轻度PTSD症状者),检出率为26.6%。有286名患者PTSD-SS总分≥60分(有中重度PTSD症状者),检出率43.3%。几乎所有患者在创伤后事件发生1个月后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与梁美英[11]对车祸创伤后的患者检出率较高相符。虽然创伤性事件发生已经1个月,较为强烈的情绪反省已经较少甚至消失,但是负性情绪例如反复重现体验、回避、警觉性增高、功能受损等依然存在。相比汪向东等人在震后3个月对PTSD调查的发生率(18.8%)要高,因为此研究是在医院调查的,而且是创伤患者本人,且较汪向东等人距事件发生更近,所以发生率较之也高。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身体和心理间相互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身体的愈合,良好的身体状态也会带来更为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医护人员在患者的愈后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足够的重视,从而在加速患者身体愈合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
3.2 PTSD与心理健康的关系PTSD总分及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社会功能受损4个维度与SCL-90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心理健康症状呈正相关,创伤后应急状态会影响心理健康。赵晓晖和徐唯[12-13]的研究发现,PTSD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心理,而且PTSD症状越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越明显,精神症状也越重。
3.3 PTSD与应对方式的关系PTSD总分及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社会功能受损4个维度与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此结果与程云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4]但也有研究并不支持此结论[15],研究结果显示191例创伤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积极应对成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成负相关。本文采用SCSQ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所谓的积极和消极应对,并不是积极应对方式就一定有积极的后果,或者消极的应对方式就有消极的后果,如:“接受现实”和“自己安慰自己”被归为消极应对但却有缓解挫折打击的作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在不同时间和情景,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后果。创伤后患者,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但是他们积极的寻求应对方式,这些应对方式既包括积极应对又包括消极应对。
[1] 范肖东,汪向东,于欣,等.译.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19-120
[2] 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Fourth Edition(DSM-IV),Washington D 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424-429
[3] 唐龙,景璐石,贺伟,等.5·12地震后一般灾区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6):677-680
[4] 张帅,刘文,张秀琼.四川灾区教师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其气质特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6):677-680
[5] 袁茵,杨德华,毛文君,等.汶川地震灾后半年及1年都江堰安置点432例群众心理状况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8(7):831-833
[6] 杨帆,白祥军,刘开俊,等.60例汶川地震经历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23):2987-2989
[7] 张霓妮.湖南住院工伤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影响因素[D].长沙:中南大学,2009
[8] Harvey A G,Bryant R A.Dissociative symptoms in acute stress disorder[J].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1999,12:673-680
[9] Harvey A G,Bryant R A.Acute stress disorder:A synthesis and critique[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2,128:886-902
[10] Moore S A,Zoellner L A.Overgeneral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nd traumatic events:An evaluative review[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7,133:419-437
[11] 梁美英,罗银秋,李焕平.车祸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调查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1,1(3):236-237
[12] 徐唯.特大爆炸事故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9):603-606
[13] 赵晓晖.SARS康复患者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随访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
[14] 程云,费莹莹,李铮.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应对方式与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相关性研究[J].外科护理,2008,23(22):16-18
[15] 廖建梅,任辉,黎宁.创伤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重庆医学,2009,38(21):2711-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