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语义演变过程与解释分析

2014-04-02 17:20甄真
卷宗 2014年12期
关键词:义素范畴原型

甄真

摘 要:文章通过借助历史材料、汉语方言等参考资料,例如《汉语大字典》、《辞源》等,分析了“家”字的义素描写,对“家”的语义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家”的语义演变理论进行了解释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家;语义演变过程;解释

语义演变研究领域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引用Anttila的一句话“研究语义演变,并没有严格的规律可以遵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就是学者的个人经验以及普遍的感觉”。由此可见,对于语义演变及其过程的研究,应该从共时多词义出发,对语义内部进行重建,重现多个不同时段上不同语言背景的词义,研究语义演变的过程。文章将“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借助语言研究中心的语料库、计算机网络等,对“家“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语义演变的理论进行了解释,具体过程如下所示。

1.“家”的义素描写

通过对“家”进行义素描写,能够更好的说明“家”语义演变过程的实质,目的在于展示“家”不同词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文章对“家”的义素描写分为三个部分:

1.1“家”:学术流派;从事某种活动或者掌握了某种知识的一类人。“家”—-从事某种活动的人或者掌握某种知识的人(从事某种活动+专业知识+单个人+师承-排他);“家”—-学术流派(从事某种活动+专业知识-单个人+师承+排他)。从“从事某种活动或者掌握专业知识的人”到“学术流派”,多了“排他”和“师承”的义素限制,但是两者都保留着“从事某种活动”和“专业知识”,由此可见,这三个义项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具备某种专业性。

1.2“家”:纯粹的人称尾词;某一类人;具有某种身份或者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庭。“家”—纯粹的人称尾词(家庭成员-身份固定+单个人-行业固定);“家”—某一类人(家庭成员+身份固定+单个人+行业固定);“家”—具有某种身份或者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庭成员+身份固定±单个人+行业固定);“家”—家庭(家庭成员+身份固定-单个人+行业固定)。“家”的这四种义项的义素数量限制明显减少,词汇的意义越来越模糊,语义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小。

1.3“家”:相对各方中的一方;夫妻互称为家;家庭。“家”—相对各方中的一方(相对关系±人+单个人-配偶关系);“家”--夫妻互称(相对关系+人+单个人+配偶关系);“家”—家庭(相对关系+人-单个人+血亲或者配偶关系)。

2.“家”的语义演变过程分析

2.1“家”语义的古今差异。“家”古今差异的语义演变比较复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1“家”表示为“侬家”、“他家”、“自家”时,则没有其他实际意义。例如:俟印几人封万户,侬家只办买孤峰--司空图《白菊杂书》;都是为别人,全不为自家身已--《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四》;是他家骋穷性气,便生嗔恶--《刘知远诸宫调·君臣弟兄子母夫妇团圆》。“侬家”指的是我、“他家”指的是他、“自家”指的是自己,这三者中的“家”字毫无实际意义,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词尾。

2.1.2“家”表示具有某种身份的人或者从事某种职业的人,自唐代时开始出现,例如,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伤田家》;田家秋作苦,邻女也舂寒--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其中“官家”指的是官府,并不是指官宦之家,是当时的一种社会机构;“田家”表示从事农耕的一类人,当然也可以理解成以种田为生的家庭。“官家”和“田家”是两个对立的概念,通过“官家”的意思可以得知“田家”指的是以种田为生的农民。

2.1.3“家”表示某一类人的名词词尾。随着“家”词义的发展,表示某种身份或者职业的色彩逐渐的水煎,到达宋元时期时,“家”则延伸为表示某一类人的名词词尾,例如,主人家,过往僧人买碗酒吃--(《水浒传·第三回》;他是个子孩儿家,着他落后怎么--(《西厢记杂剧第一本》;禅师家浑如此--《景德传灯录·卷第六》。这三例中的“主人家”、“孩儿家”、“禅师家”还没有彻底的虚化,通过品味得知“家”具有表示某种身份的意思。

2.1.4“家”表示“小家”、“大家”。所谓“小家”,在社会学上称之为核心家庭,其中不可或缺的是妻子和丈夫;所谓“大家”指的是家族,即具有血缘关系的一群人,例如,男子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孟子·滕文公下》;罷(疲)士无伍,罷(疲)女无家--《国语·齐语》;而弃其家,明年其死于高粱之虚--《左传·僖公十五年》。其中《孟子》中的“室”和“家”指的是妻子和丈夫,与现代汉语中的“家室”向对应;《国语》中的“家”指的是丈夫;《左传》中的“家”指的是妻子。

2.2“家”语义的古有今无。古代的“家”指的是“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在古汉语中的例子也非常多,例如,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孟子·离娄上》;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行,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家--《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上述三个示例中的“家”均指的是诸侯封地的“国”。随着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家” “卿大夫的采地食邑”的语义逐渐的消亡,由“国”代表了统治区域、国家政权,对于现代的中国人而言,“国家”的意义在于“国”字,“家”已经不具备古代“卿大夫的采地食邑”的含义。

3.“家”语义演变理论的解释分析

经过四十年的研究证明,语义演变是具有规律的,“家”的语义演变除了和语言结构类型转变具有密切的关系之外,还与词语本身的语义结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尝试从原型范畴理论对“家”语义演变过程进行解释。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观点,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认知和规范的参照物,所有概念都是以原型为中心,通过对原型的整体认识来确定事物的典型性。语义演变这一概念的创立同样将范畴作为中心,即通过对语义演变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确定语义演变的规律,语义演变的范畴涉及到世界、人脑以及符号三个方面,例如,“家”指的是某一个处所或者空间,即外部世界,通过人脑的分析,逐渐的引申出“家”具有家庭、从事某种事业等一类型,并在脑中形成一种特定的符号,人们用语言符号对客观的事物进行了定义,但是定义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一语义范畴的词语在不同的语义场中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和含义。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家”的语义演变,需要充分而且必要的语义特征,即通过判断一个词语是否具备该语义场充分和必要的语义特征,能够判断其是否在某个语义范畴内。正如苏宝荣先生所说“引发词义演变的因素,往往不是理念的逻辑发展,而是特征的形象联想”,也证实了原型范畴理论解释语义演变的可靠性。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语义的演变是某一事物自身的特征或者某一事物在特定的功能、性质、空间以及时间存在相通或者相似性,经过人们的类推、想象以及联想,将事物进行不断延伸,逐渐的增加或者消除该事物的某个或某些含义。文章针对“家”的语义演变过程以及解释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研究语义演变过程和规律性的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秀松.一种新的语法化研究范式的展示--《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演变:语义重新分析研究》介评[J].外国语,2010,33(5):80-83.

[2]李计伟.语义演变的规律性与“窠”、“科”语义发展过程的重建[J].东方语言学,2012,(6):106-109.

[3]崔金涛.家”的语义演变及其解释[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36(3):39-41.

[4]熊锟.语义演变的原型理论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23(4):70-73.

[5]周红.“给”的语义演变过程及其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8(5):1-6.

猜你喜欢
义素范畴原型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义素分析法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俄语“笑”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
色彩义素类型略说
语义指向与义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