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社会、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共同需求,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理论强调的主要内容是以人为本,科学定位,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多元化的质量要求。近年来,LG大学在逐步完善本科教学体系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切合自身办学定位、具有自身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大类招生后期分流、跨专业修读第二专业学位、实施卓越工程师、拔尖创新人才、中外合作办学等新模式。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决定于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培养实践活动不同,它具有可操作性、过程性、动态性、稳定性和范式性。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发展都要求地方高校必须把多样化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1 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概念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其下过定义。1998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同志曾对这一概念作出过阐述,他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在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一书中,他认为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概括起来,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过程的方向和路径选择。依据学校、专业、地区、行业背景等都应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如学术型、复合型、应用型、拔尖创新型,培养的模式都应该多样化。
2 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必要性
1.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国家的要求。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需要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而高等教育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明确提出“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高等教育自身的要求。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以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专业教育的多样化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另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必然要求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未来发展目标不同,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多样化。
2.地方本科院校的特征决定了其更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1)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任务,大众化阶段走进高校大门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求学意愿和态度以及价值取向等,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对社会需求变化所做出的积极应答。
(2)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具有规模大、人数多、办学层次多等特点,往往既招收重点批次的学生,又招收独立学院或中外合作办学的三批次学生,既开展本科教育,又开展专科高职教育;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大都具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特点,而不同学科之间有着不同的教学特点;另外,地方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大学,或向教学科研型过渡;这都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多样化。
(3)地方本科院校具有“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而重庆市目前正处于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需要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人才,这也决定了重庆的地方本科院校须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3 LG大学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策略
1.健全协同培养机制,努力让学生更加接近社会需求,特别是让工科学生接近工程。按照“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的原则,分行业、分类型、分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文化艺术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多方联手,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寓研于教的培养模式。把科研成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作为科研工作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努力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促进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融合,促进科研基地与教学基地的融合,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本专科学生开放。支持本专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工程、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
3.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进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改革,学生可以有条件地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与就业志向,进行专业与专业方向的自主选择,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跨专业修读课程、辅修第二专业或修读第二学位。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注册和毕业制度,允许学生在弹性学制规定的年限内,适当延长或缩短学习期限。
4.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经验,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鼓励高校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专业开设双语课程并逐步增加数量。高等教育要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和技术技能人才输出的需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设立大学生境外学习政府资助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赴国外知名大学修学、访学,大力提高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在校生比例。实行本科“4+0”培养模式和“2+1+1”双学位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3+0”培养模式,游学培养模式等。
5.探索多元化教学管理模式,制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激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探索性工作。实施“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以团队和项目形式对学生进行资助和培养,鼓励学生励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联合申报,每年重点资助5-7个团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钻研科学技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6.推进按大类招生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给学生有更多选择和调整的机会,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从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对口教育向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转变。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泛的知识基础,能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体,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彰显个性和创新能力。
7.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实行在企业实习、实训、进行毕业设计等联合培养学生的培养模式,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深入实施并进一步探索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3+1”、“2+2”、“3+2”等培养模式。
8.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和创业教育。支持一批优秀学生开展跨学科的创新性实验、实习、实训,并使其尽早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应用性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统筹规划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完善集课程平台、训练平台、竞赛平台和管理平台等多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积极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和受益面。
9.以上都是LG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所做的一些创新与改革,目前已经初见成效。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部分专业已经达到100%的就业率。用人单位反映,LG大学毕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强,知识基础宽泛深厚,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这些都离不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以地方本科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研究分析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地方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新阶段,需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人才是我们永恒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海峰,赵锐.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的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
[2]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
[3]张德江.适应市场需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2
[4]汤智,陈煜.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社会学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5
作者简介
刘丽伟(1979-),女,辽宁人,硕士,助理研究员,重庆理工大学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