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与《湘江评论》

2014-04-02 01:07吴平李文邦
出版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毛泽东

吴平+李文邦

[摘 要] 编辑报刊是青年毛泽东革命活动的重要内容,主编《湘江评论》是毛泽东编辑实践的开端。《湘江评论》受五四运动的感召应时而生,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宣传了革命精神,具有思想进步、语言通俗、形式美观等特点,被公认为是当时最出色的革命刊物之一,影响深远。编辑《湘江评论》体现了青年毛泽东思想是在实践中走向成熟与不断完善的。

[关键词] 毛泽东 《湘江评论》 编辑活动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2-0101-04

《湘江评论》是毛泽东创办并亲自主编的第一个正式刊物,是五四时期以湖南学生联合会名义在长沙出版发行的一张四开四版小型报纸(也有学者和研究机构将其归于杂志类),每周一张,英文刊名为:The Shian Kian Weekly Review。自1919年7月14日创刊号问世至8月中旬(另说上旬,但均无确定日期)被军阀张敬尧查封,共出版发行四号与临时增刊第一号。探究《湘江评论》创刊的原因及经过,研究《湘江评论》的主要内容及社会影响,不但可以了解青年毛泽东当时的革命活动和思想发展进程,而且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历史地认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伟大功绩[1]。

1 《湘江评论》创刊的历史背景

回顾1919年的国际大环境,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可以说硝烟尚未散尽。“一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灾难,给参战国家乃至全人类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但如果从另一角度来看,“一战”也孕育了世界各国的革命运动,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苏维埃俄国。同时,也促进了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因为人类解放运动是伴随世界革命涌起的必然产物。世界革命和人类解放这两大主题,从那个时候开始便成了世界人民努力奋斗以祈求解决的时代主题[2]。

国内的情况则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之久的清王朝,也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接踵而来的军阀混战让中华民族依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弱民穷、外交软弱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变,仁人志士仍然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从文化角度看,新文化运动为《湘江评论》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青年毛泽东所处的时代是近代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反映这种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观念形态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进 [3]。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从次年9月1日第二卷第一号起更名为《新青年》)正式出版,该杂志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对青年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以此为中心阵地和起点,一场以救亡图存、启发民智为宗旨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湘江评论》就是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应时而生的批判旧思想、旧道德的一名尖兵,或者说,新文化运动催生了《湘江评论》。

2 《湘江评论》创刊的经过

1919年4月,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宣告失败。5月4日,北京的爱国学生首先发动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即五四运动。然而在湖南,这个新起的爱国运动,一开始就遭到军阀张敬尧的镇压。直到5月9日,长沙的报纸才冲破军阀的封锁,报道了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5月中旬,北京学生联合会派邓中夏回湘联络,与毛泽东、何叔衡、彭璜等人商量改组当时的湖南学生联合会,积极发动湖南学生响应北京的爱国运动[4]。5月28日,新的湖南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会址就设在湖南商业专门学校,由该校学生、新民学会会员彭璜担任会长。毛泽东当时谋职的修业小学离商专很近,他有时就住在商专以方便指导学联的工作。很多人后来回忆,认为毛泽东是当时这个富有战斗性的新的学生组织的实际领导者。

自《青年杂志》创办以后,全国传播新思潮的刊物争先恐后地涌现出来,至1919年7月,长沙也出现了《岳麓周刊》《女界钟》等进步刊物,但影响都不是太大。湖南学生联合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创办《湘江评论》[5]。当时毛泽东是湖南学生联合会文牍股干事,深得大家信任,便一致推举他担任主编。

毛泽东出任《湘江评论》的主编,既是众望所归,也是欣然受命,可以说是推荐与自荐的结合,是必然和偶然的交集。因为青年毛泽东既有办报的热情、能力,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公众影响力。可以想象,当时如果不是毛泽东担任主编,《湘江评论》是否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姑且不论,就连能否正常出版都值得怀疑。

从办报意愿和热情来看,毛泽东渴望创办一个刊物以团结有志之士共同奋斗的想法由来已久。陈其相认为:“毛泽东之所以重视创办报刊对唤起民众觉醒的作用,主要是受到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办报实践及其思想的影响。”[6]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郑观应所著的《盛世危言》是青少年时期毛泽东非常喜欢读的一本书,其中的《日报编》就提出“广设报纸”,这对毛泽东对于报刊的认识具有启蒙的作用。资产阶级革命派更加重视报刊对民众的宣传作用,并公开主张要有自己组织的“机关报”。毛泽东在长沙第一次读到《民立报》时,便立即被报上激动人心的材料所吸引。后来,毛泽东在延安接受采访时说:“我读了以后,极为感动。”[7]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从事的革命报刊编辑活动,给了毛泽东深刻启发,影响了毛泽东信仰和品格的形成。毛泽东是《新青年》的忠实读者和追随者,后来他自己回忆时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8]

从能力来看,其一,毛泽东自幼天资聪颖,胆识过人,入学后勤奋好学,饱读诗书。青少年时期毛泽东历次作文都是立意高远,文采斐然,早在1912年,毛泽东在就读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时,他所作的《商鞅徙木立信论》一文(这是毛泽东留下的第一篇完整的文章)就获得国文教员柳潜的赏识和高度赞扬。称其“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后在湖南图书馆自修和湖南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学习更加刻苦,在《湘江评论》创刊前,说毛泽东已经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是毫不为过的。其二,1918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离开湖南来到北京,后经杨昌济介绍,认识了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并先后拜访了新文化运动的知名人士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人。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当时的北大校园内思想空前活跃,一时出现“百家竞起,异说争鸣”的生动局面[9]。毛泽东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加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两个学术团体。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于1918年10月14日,其宗旨为“输灌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材”,由蔡元培亲任会长,徐宝璜任研究会主任,聘《京报》社长邵飘萍担任导师。徐主讲新闻学基本知识,邵则主讲新闻采编业务,他们的办报主张和业务思想,都对毛泽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毫无疑问,这对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是有帮助的。其三,毛泽东在主编《湘江评论》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办报实践经验,例如在一师学习期间就汇编过《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等小册子,为萧子升的读书札记本《一切入一》写过序言。endprint

总之,大家推举关心时事、热心政治的青年毛泽东担任《湘江评论》的主编,是慧眼识珠。对他自己来说,已经作好了思想和业务准备,办好《湘江评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湘江评论》创刊号于1919年7月14日出版,第二号于7月21日出版(同日出版了《湘江评论》临时增刊第一号),第三号于7月28日出版,第四号于8月4日出版。8月中旬,《湘江评论》小样刚刚打出未及发行,便遭到张敬尧的查禁,罪名是宣传“过激主义”。《湘江评论》被迫停办的同时,湖南学联也遭强行解散。1919年9月5日,毛泽东在致黎锦熙的信中曾写道:“《湘江评论》出至第五号被禁停刊。第五号已寄来尊处,谅经接到。”[10]这说明,应有少量《湘江评论》第五号流传于世,只是可惜至今尚未找到这一号报纸。、

3 《湘江评论》的主要内容

在编排形式上,《湘江评论》借鉴了当时影响力较大的《每周评论》;在内容上,发扬了中国近代报刊长于政论的传统,以评论为主。主要栏目有《东方大事述评》《西方大事述评》《湘江大事述评》《世界杂评》《湘江杂评》《新文艺》《法国通信(讯)》《放言》等。《湘江评论》的主要栏目基本固定,分(卷)号出版,有固定的出版周期,在编排形式上也类似于杂志,这些都表现出杂志的某些特征和属性,所以将其归于杂志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实上,五四时期的报纸和杂志的分野并不特别明显,流行杂志报纸化。

《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办报宗旨,对国内外最新革命形势进行报道、评论,发表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与富有批判精神的文章,介绍了有关政治、教育的最新思想。可以说,每一号散发油墨清香的《湘江评论》,都是为读者准备的营养丰富的思想大餐。统观这些文章,虽然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某些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是,从整个思想方向和基本内容来看,都是积极的、正确的[11]。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热情讴歌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及其意义,对中国反对派诬蔑十月革命、诋毁布尔什维克的谬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三)(《湘江评论》第四号)中热情地写道:“我(俄)罗斯打倒贵族,驱逐富人,劳农两界合立了委办政府。红旗军东驰西突,扫荡了多少敌人,协约国为之改容,全世界为之震动”,“异军特起,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间,发生了‘五四运动。旌旗南向,过黄河而到长江,黄浦汉皋,屡演话剧,洞庭闽水,更起高潮。天地为之昭苏,奸邪为之辟易”。他认为俄国革命将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典范,并把中国的革命形势与十月革命联系起来。当时中国的反动政府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新思想一律混称为“过激主义”,把布尔什维克诬称为“过激党”。对此,毛泽东发表了《研究过激党》(《湘江评论》创刊号)的杂评,他说:“过激党这么利(厉)害!各位也要研究研究,到底是个甚么东西?切不可闭着眼睛,只管瞎说‘等于洪水猛兽,‘抵制‘拒绝等等的空话。一光眼,过激党布备了全国,相惊而走,已没得走处了!”

第二,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和腐朽本质作了一针见血的抨击,并认为“和约”虽然签订了,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必然会发生新的战争,出席巴黎“和会”的英、法等国代表,虽然“满嘴的平等正义”,实际上都是来分赃的“一类的强盗”。毛泽东在《德意志人沉痛的签约》(《湘江评论》第二号)中说:“无知的克勒满沙老头子(指克里孟梭,引者注),还抱着那灰黄色的厚册(指《巴黎和约》,引者注),以为签了字在上面,就可当做阿尔卑斯山一样的稳固,可怜得很呵!”对当时任巴黎和会议长的法国首相克里孟梭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第三,《湘江评论》除了宣传革命精神以外,还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与封建落后思想,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主义,认为中国的极大危险,不在于兵弱财穷、内乱四起,而在于民主与科学思想不发达。毛泽东在《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湘江评论》创刊号)中写道:“中国的四万万人,差不多有三万九千万是迷信家。迷信鬼神,迷信物象,迷信运命,迷信强权……中国名为共和,实则专制,愈弄愈槽(糟),甲仆乙代,这是群众心里没有民主的影子,不晓得民主究竟是甚么的结果。”

《湘江评论》所刊文章中,影响最大、反响最强烈的当属毛泽东撰写的《民众的大联合》,此文连载于二、三、四号,紧扣“宣传最新思潮”的办刊宗旨,对民众大联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大联合的方法以及民众大联合必定成功的道理,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人民群众联合起来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人民群众发动与否,是决定一切革命胜负的关键。这成为人民革命统一战线战略思想的雏形[12]。文章一开始就阐述了民众大联合的意义:“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的方法,改造的方法,教育,兴业,努力,猛进,破坏,建设,固然是不错,有为这几样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关于民众联合起来后的行动方法,毛泽东说存在两种主张,一种是以马克思为首的激烈派,一种是以克鲁泡特金为首的温和派。而在当时,他更倾向于后者,或者说他是不赞成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打倒强权[13],他所希望的是“呼声革命”“无血革命”。可见,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文章的结尾,他饱含热情地写道:“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表现了他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展现了青年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4 《湘江评论》的特色

毛泽东既是《湘江评论》的主编,又是主要的撰稿人和发行人,为刊物的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巨大的努力。《湘江评论》创刊号、二、三、四号以及临时增刊第一号中,总共刊载毛泽东的署名文章40篇,超过总稿件数量的40%。《湘江评论》主要有以下特色。

第一,宗旨明确,思想先进。毛泽东在《本报启事》(《湘江评论》创刊号)中,开宗明义地宣告“本报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对此,他在《创刊宣言》中作了明确的注释:“自‘世界革命的呼声大倡,‘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进,从前吾人所不置疑的问题,所不遽取的方法,多所畏缩的说话,于今都要一改旧观,不疑者疑,不取者取,多畏缩者不畏缩了。这种潮流,任是什么力量,不能阻住。任是什么人物,不能不受他的软化。”纵观报纸文字,无论是长篇大论,还是短小随笔,都始终贯彻了这一宗旨:反帝反封建,倡导民主与科学[14]。endprint

第二,视野开阔,目光长远。《湘江评论》在报头署有“发行所湖南学生联合会”,虽然只是以湖南省学联名义办的报纸,但其报道宣传却立意高远,文章都是关于一些大事件,捕捉的都是热点问题,所发议论高屋建瓴,对问题的剖析入木三分。报道涉及的范围也不只局限于湖南,而是放眼全中国全世界,充分体现了青年毛泽东的眼光和智慧。

第三,融思想性、战斗性于一体,将宣传报道与现实斗争紧密结合[15]。《湘江评论》立足民众,服务民众。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民众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也是一个根本原因,青年毛泽东显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第四,编排醒目,文笔优美。《湘江评论》全部采用白话文写作,具有文字通俗、笔调活泼、言简意赅的特点,对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有吸引力。报纸主要采用专栏结构,层次清晰,阅读方便。为了更贴近读者,还辟有《答读者问》专栏,专门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以引起群众的共鸣[16]。语言通俗,形式美观是《湘江评论》的又一特点。

5 《湘江评论》的影响

《湘江评论》从创办到被查封,虽然只出版了四号正刊和一号临时增刊,前后只存在一个多月时间,但被公认为是五四时期最出色的革命刊物之一,影响十分深远。创刊号首印两千份,马上就卖完了,再印两千份,仍不能满足需要。从第二期起刊物开印五千份,这在当时的报刊中已经是很大的发行量了,但仍然供不应求。《湘江评论》寄到北京后,受到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高度重视,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李大钊看后,称赞《湘江评论》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之一。胡适在其主编的《每周评论》第三十六期(1918年8月24日出版,此时《湘江评论》已被查封停刊)上撰文专门评价《湘江评论》:“《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武人统治之下,能产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可见当年已经名满天下的胡适对青年毛泽东的器重。此外,当时北京的《又新日报》、上海的《时事新报》、成都的《星期日》等一些报刊都全文转载或摘要转载了《民众的大联合》。可见《湘江评论》得到了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其他刊物的高度认可。

《湘江评论》的巨大影响力还表现在对青年和学生的启发很大,引导了一大批青年投身到救国革命事业中来。许多人正是从阅读它才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萧劲光曾谈到:“弼时同志在长沙读书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波及全国的时候,这时毛主席在湖南领导和开展了广泛的革命活动。毛主席主编的《湘江评论》产生了巨大的革命影响。我们正是在这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开始了革命觉悟。”[17]郭亮、向警予也是受到《湘江评论》的影响才投身革命的洪流之中,后来均成为我党早期的杰出领导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18]青年毛泽东的编辑实践在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出版史上留下了瑰丽的篇章,回顾他的编辑实践,探讨他的编辑思想,不仅对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帮助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 释

[1]钟镇藩.毛泽东和《湘江评论》[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4(3):105

[2][6]陈其相.毛泽东编辑思想的形成和发展[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3(4):30

[3]饶怀民.《近代湘籍政治家思想研究丛书》序[M]//莫志斌.青年毛泽东思想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4][5][13]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46,47,50

[7][美]埃德加·斯诺著;汪衡译.毛泽东自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40

[8][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139

[9]魏宁.1911—1920年毛泽东的编辑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04(3):18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69

[11]高菊村,刘胜生,陈峰,等.青年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51

[12]刘苏华.前言[M]//[民国]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湖南社,湖南自修大学.湘江评论·新湖南·新时代.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14]陈昌荣.毛泽东的早期新闻出版实践[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2):135

[15]享文,罗德荣.论毛泽东的编辑思想[J].新闻出版交流,2000(4):5

[16]孙景峰.毛泽东早期编辑活动的渊源、特点和历史地位[J].编辑学刊,1994(1):77

[17]萧劲光.悼任弼时[N].人民日报,1950-10-31(2)

[1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endprint

猜你喜欢
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毛选》第五卷缘何未能在毛泽东生前出版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深情厚望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毛泽东的生日宴会都上些什么菜
政治家的身高
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