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卫 韩吉安
[摘 要] 通过对韩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特点的探究,归纳韩国当代书籍装帧美学思想,并分析其对我国书籍装帧设计思路的启示。
[关键词] 韩国书籍装帧设计 韩字 中国书籍装帧设计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02-0038-03
自横排取代竖排成为中国文字的主要排列形式后,中国制作的图书基本采用西方样式,装帧设计理念也以西方设计理念为主,最早受前苏联设计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因为西方设计思潮普及,转向包豪斯理论,追求以少胜多和功能至上,奉行极简主义的装帧风格。其结果是中国传统的复合思维和多元表现在书籍装帧艺术领域呈现颓势,中国古典书籍装帧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但是,同样作为东方国家,韩国的书籍装帧艺术在接受西方设计理念的过程中,却逐渐形成了符合本国艺术趣味的设计特点。本文着重探讨韩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在吸收借鉴中国古典艺术典型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特点,以资我国书籍装帧设计者参考。
1 韩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特点
1.1 寻求字体的突破
受西方设计主张概括和抽象理念的影响,并随着数码技术和设计排版软件的普及,英文字体和汉语拼音成为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的流行符号和惯用手法。诚然,这种西化风格和数码手段应用带来的整齐划一,在我国书籍装帧设计发展进程中,曾经让人感到惊奇和新鲜。但是,电脑字体库中多为统一标准字体,且以字母和无个性的汉字居多,即使可以进行各种艺术化处理,用作封面元素也很难有个性。同时,设计软件虽然能帮助设计者轻松实现艺术渲染效果,却也导致版心尺寸程式化,字体宋体化,字距行距固定化,亦无个性可言。千书一面,相似的西文字体和标准化的中文字体艺术化处理,日久必然引发审美疲劳。
韩国的书籍装帧设计家们在这方面是怎样处理的呢?其实,韩国的书籍装帧设计者早期也学习和借鉴西方设计理念,然而当其发现以西文为主体元素的西方设计理念不能满足韩文书籍内容对字体的所有需求,必须选择与内容最匹配的活字时,他们就开始从中国汉字中寻找灵感,对韩字进行个性化设计。反观中国装帧设计家简单化地用拼音和英文字体表达替换汉字,就显得设计思路单一。
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韩国文字的发展历史。今天的韩文——训民正音,是朝鲜时代初期世宗大王跟他的一些臣下学者一起研究创制的,共28个字母,之前朝鲜半岛基本使用汉字。就艺术字体如书法而言,韩字表音书法、字母书法都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那时,传统书法——汉字书法才成为一门次要艺术。所以,虽然韩字看上去是表音文字,不象形,似乎跟西方字母本质很相似,实际上并非如此。
由于没有象形文字的传统,西方的文字设计美学与东方视文字为与人类共生的生命体、自然体的象形文化圈的设计美学大相径庭,因此在设计东方文字字体时不能完全移植西方字母的设计思路。西方的文字通常只表音表形,东方的文字不仅表音表形而且表意。如“气”字,它的古形是三横平行排列( ),据说这个字形是从飘在空中的云演化而来的,同时又表现肉眼看不见的、大自然中蕴藏的生命力,象征天、中空、大地三层大气。在设计中,如果我们将其上面一横左端向上翘,下面一横向右下垂,虽然只是笔画的细微变化,却有了风云变幻天地间的气韵流荡,不可视的从天而降的“气”之形。这比单纯设计“qi”或者“air”、“atmosphere”等各种字母变体和形式上的组合要丰富深刻得多,且较为形象,更富有东方特色。
所以,韩国设计家们认为汉字能够感知看不见的自然的作用,例如微风吹拂、植物萌芽、动物呼吸甚至大地孕育之精气等,并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字形,构成生动的形。他们认为,文字与大自然的生命力是共生的,众多字体元素都是宇宙的微尘,任何一粒微尘都是具有生命力的符号,经过不断组合形成传达生命本质的形。东方设计可以通过文字的自身字体结构形象或带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变形,达到包罗万象的目的。
当今的韩国装帧设计家通常将韩字视为“具有象形文字特点的表音文字”[1],认为在装帧设计中,应充分发挥韩文字象形性的表现力,脱离西方现代主义的机械美学,奔向尽量不用标准活字即摆脱直线的世界,让每一个内容、每一本书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字体,即“一书一体”,这才是活字字体的理想世界。
韩国设计家郑丙圭认为,文字的视觉呈现要实现与内容天衣无缝的结合,终极的状态是退回到语言与事物分家以前的状态。笔者认为文字设计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理想国。表现和内容不能匹配是精神医学上所说的分裂状态,当今的活字特别是西方活字表现出来的正是这种分裂状态,拙劣的数码文字编排设计即为典型[2]。既然东方文字能够避免这种分裂,为什么不秉承东方文字独有的设计理念呢?所以,手书韩文,是当下韩国封面装帧艺术非常流行的技术特点,除了学术书籍,多数书的封面标题都不用标准活字,即使使用,也多为文字变形、意象化的书法形式。
1.2 对中国古典艺术的创新运用
韩文字的字体结构来源于古时候对中国碑刻书法硬朗结构的潜意识溯源,文字本体实际就是中国方体字结构的转型,这也是跟西方文字非常不同的地方。韩文字虽然如今是表音文字体系,然而从韩文字的单词结构看,韩文字基本是由辅音、元音、收音三要素,即子音与母音结合的三拍构成。例如“”(爱情),在视觉上是辅音、元音、收音结合起来表述,成为两个方块字。方形为文字单位,在方形中排列组合音素记号(如、),再将这种方形文字排列成行,这是与汉字完全相同的结构。所以,方形是韩文字的基础。然而汉字有草书体,一点一画等分散的文字构成要素,能够在迅疾的运笔中一笔下来,韩字却难以成就这种书法字体,因为汉字只要有基本结构就可以省略一些笔画,但韩字不能。书写速度一快,容易混淆相近的文字,例如“”,如果施以草书字体,就不能分辨了。
韩字的方形结构,再加上历史上有学习中国文化的渊源,注定了韩国书籍封面装帧艺术会借鉴中国古典艺术中最具代表的书法艺术。同时因为草书字体不易辨别,又决定了方块形状、硬朗的碑刻楷体书法是当下韩字最喜欢引进的书法字体思路。碑刻的字形,加上笔笔妍美或粗犷不连笔的书法,成为韩国装帧设计师设计封面手书字体的主要方向。这种认真分析本民族特点、结合自身历史学习借鉴外国文化的设计理念,值得中国装帧设计家思考。endprint
然而书法的书写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受中国传统书法影响的韩字书法在世宗大王制定训民正音时是竖写的,但到20世纪60年代后,横写出现并取代竖写成为日常书写习惯。字母横写文本给人视觉上的整体感,强调空间性。竖写与横写相比,一行拉得更长,读起来更费时间。这就出现了传统艺术形式和现代排版简洁明了的形式之间的深刻矛盾,中国书法的传统竖排形式必须向现代装帧形式过渡,去获得一种较为适当的变通手法。具体做法就是放弃笔直直立、竖排文字的传统书法形式,向横排设计的思路靠拢,或斜排、或直接横排,或微微打乱字的序列,倾斜地上下排列。这也是当下韩国封面装帧设计的特点之一,既有吸收中国古典艺术的一面,也有迎合现代意识和阅读习惯,包括快节奏社会背景进行改造的一面。这为我国设计界同仁面对丰厚的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创新提供了思路。
随着在正文排版上韩文从竖写转为横写,装帧设计中的空间意识日渐凸显,并赋予韩国的视觉文化新的方向。当代韩文活字采用竖排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本影响,这与封面装帧设计借鉴中国书法艺术已经无关,因为20世纪后中国大部分书籍的正文排版已经放弃竖排而进入横排时代,而日本仍有不少书籍坚持竖排,韩国的正文竖排正是以此为宗。进入横排时代后,韩国有了自己的排版和正文设计,空间意识在设计层面得到张扬,一个明显例子就是书籍开本比日本的更大,以B5尺寸( 182 mm×257 mm ) 的开本为主。当然这也与文字的外形有关,韩文字形普遍方正,比日文显得拥挤,故而所需版面空间更大。
从竖排转向横排再到大开本的选择,显示了韩国书籍装帧设计家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大胆扬弃和对现代设计形式的大胆采纳与创新,显示了他们对审美与实用的辩证思考。韩国设计家如何在竖排设计中吸收中国艺术,又如何遵从现代阅读习惯扬弃传统竖排形式并扩大版面空间?这些细节背后的美学思想嬗变,是值得中国装帧设计者研究的。
2 韩国复古装帧设计思潮对我国的启示
面对手书韩字在韩国书籍封面设计中的风行,笔者不禁要问:年青一代既然习惯电脑标准活字的干净明晰,为什么会喜欢手书文字的封面设计呢?
也许,在电脑时代的年轻人眼里,带有复古风格的毛笔书法和字体变形结合而成的韩字手书反而新潮吧。统一规格的电脑标准活字的非艺术性和弱文化性,使大家仅仅将之作为大工业时代标准化的一种产物和电脑内存中的一种视觉符号来认识认知,被看成一种印象表达。这种较为拘泥的形象化,对象形文字的简单模拟,无法满足年轻人的需要。而复古风格的毛笔书法加以夸张的变形,带来的感觉耳目一新,毛笔的运用又显得品位高雅,暗示着读这些书籍或收藏这些书籍的读者是高端读者。电脑文字与手书文字的另一重要区别在书写方式。电脑文字通过敲击键盘生成,这种看着电脑屏幕敲键的书写方式是一种条件反射运动,缺乏书写者的情感输入。手书文字通过手与全身的协调运动生成,是一种全身性运动,承载着书写者的情感,不仅传达信息,而且有感情。当读者看手书文字时,由于美学上的移情作用,会感觉自己仿佛描摹了一遍,因而也有了高雅的书卷气。所以从根本上说,手书文字封面设计的流行,是因为其满足了现代人既追求视觉刺激又追求文化品位以获得虚荣感的主观诉求。
这种既古典又现代的装帧形式,也使大量精装限量版书籍和高品质工具书在韩国图书市场出现,并凭借优秀的封面装帧,促进了韩国本土传统书籍的销售。高端装帧书籍的市场价值被低估了,书不再是消费品而首先是艺术品,这就是韩国设计界给我们的又一启示。
中国资深出版人杨吉哲认为,书就是要做得像书,要和整个中国知识传统和阅读传统,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某些文化怀旧情结结合起来,要把书做成更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只有这样,才能把它们和那些即时阅读、即时消费的书区别开来,保存住书的书香之气,以此抵御现代出版技术对图书出版的冲击。”[4]将图书做得更精美,拉开与传统书籍和数字时代速食图书的品位差距,也许是纸质图书在数字时代的一种出路。精品书的出版应该越来越走向艺术收藏的方向而不是廉价方向。在“很贵的书”现象背后,隐藏着一种图书出版规律,即在电子书取代大部分纸质书的未来,最终留存下来的纸质书将会重回贵族传统。
可是以这个贵族传统来讲,中国图书的非中国化、弱文化倾向还是很明显的,《堂吉诃德》极品本就是绝佳例证。最先推出“豪华版”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采用的是杨绛的译本。大16开精装本,羊皮封面,插图采用经典的多雷版,定价480元。与之相媲美的是北京出版社的版本,曾被季羡林先生誉为“二绝二美”。它的亮点是采用了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萨尔瓦多·达利的全部38幅《堂吉诃德》插图。这本书也是羊皮封面,插图印在金属簿页上,有点锡箔画的感觉。这些不能不说是经典的图书装帧案例,但是西方化的倾向还是明显了点,在装帧中运用东方设计从而与西方设计拉开一定距离的集体美学实践还是欠缺了些。正如有识之士所言:“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精神在装帧设计中普遍弱化”,“中国书籍的装帧设计理念、创作技巧、审美趋向更多地浸透了西方的设计文化,如果不警觉,我们的装帧设计的民族意识可能有釜底抽薪之患”[5]。
日本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家杉浦康平认为:要挖掘东方民众中丰饶的美意识。韩国设计家们怀疑西方书籍制作模式并重新赋予书籍设计以东方解释,创造新的书籍装帧文化生态系统,结合韩国的民族文化,引进并改造中国经典书法艺术,创新东方的书籍设计思维,将与西方不同的美学思想流动地封入书籍设计之中,这样的尝试可谓值得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者学习。
3 结 论
当下中国图书较之从前,无论是外观形态、设计技法、视觉观感还是印刷质量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缺失也非常明显,技巧的丰富掩饰不住文化的缺失,色彩的讲究弥补不了风格的缺席。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在中国图书装帧设计的文化倾向与其提供的文化信息中,存在令人遗憾的盲从和屈从的现象。许多漂亮的图书如果将其封面上的汉字遮蔽掉,根本就看不出是中国图书。韩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者在创造具有东方文化美学特征的手书韩字字体及手书韩字封面装帧技法的过程中的努力,及其对邻国文化的尊重和有意识的改造与继承,值得中国同行学习。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者,应该更好地走进中国文化,创造出真正有民族特色的装帧艺术。
注 释
[1][3][日]杉浦康平编著;杨晶,李建华译.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杉浦康平与亚洲同人的对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60,161
[2]非“小众书”谁在玩那些很贵的书? [EB/OL].[ 2010-06-28].http://news.163.com/10/0628/07/6A8H7DF2000146BD_2.html
[4][5]刘铁薇.中国现(当)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文化选择:对书籍装帧设计中弱文化态势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05(11):6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