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张福颖
[摘 要] 当前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文献计量学越位、读者缺位、期刊评价功能异化的现象。在期刊评价中,论文引用率不能等同于读者评价,专家定性评价不能取代读者评价,Web即年下载率无法反馈读者评价。期刊改制是大势所趋,期刊评价中亟需重视读者评价。
[关键词] 期刊评价 读者缺位 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 G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2-0066-04
期刊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作者以期刊为媒介,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传达给读者;期刊经过编辑出版流程,将作者的所思所想介绍给更多的读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作者、期刊和读者三者的关系中,读者至上,读者是期刊服务的终极对象。因此,对于期刊而言,读者的评价至关重要,读者完全可以“用脚投票”选择期刊,从而决定期刊的生存与发展。相比较而言,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作为学术共同体成员展示各自学术成果的平台,学术期刊暂时不用考虑办刊的经济效益问题,因此,目前国内各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读者缺位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读者不是评价的主体,无论是作为群体的读者,还是作为个体的读者,都游离于期刊评价体系之外。
1 期刊评价中文献计量学的越位
1.1 “核心期刊”的概念来自文献计量学
有学者指出,当前的学术期刊评价活动,实质上是学术共同体根据自身的各种现实需求对期刊的各种属性进行比较。期刊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不断演进,从最初的“信息密度”转向依赖于学术共同体的感知和认同的“学术地位”[1]。期刊评价中的关键概念——“核心期刊”来自文献计量学,源自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完善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科学计量学家加菲尔德。布拉德福提出“文献离散定律”,即某一时间内(通常是一年)某学科按载文量多少递减顺序排列的期刊划为三个区,每个区包含的相关论文数量相等,则可发现,第一区涉及的论文来自数量不多但效率最高的核心区期刊。加菲尔德发现了“文献集中定律”,即1.25%的期刊上拥有24%的引文。这两位学者都是文献计量学、情报科学方面的专家,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研究的目的在于统计信息,从而为图书馆采购文献、优化馆藏、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测定检索工具等提供理论依据,为文献情报部门利用有限的资金获取最有价值的情报源做出科学决策。
1.2 我国现有的期刊评价体系及其评价指标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核心期刊”的概念,开始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到目前为止,由各个大学图书馆、各种评价机构制定的“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评价体系数量众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2]。与此同时,“核心期刊”一词已经从文献计量学的概念演变为约定俗成的名词,成为判断期刊质量的标准,以“是不是核心期刊”为标准,在“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之间划出一道鸿沟。
目前,我国影响力比较大的期刊评价体系,主要有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社科院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武汉大学研制的《中国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采用定量评价,包括本版核心期刊定量评价,采用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9个评价指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注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情况。《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注重引用和转载的情况。《中国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也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的指标包括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二次文献的转载和收录情况等。
1.3 我国期刊评价功能的异化
当前,我国核心期刊的评定主体,并不是期刊的读者,而是独立于期刊、作者与读者之外的各种评价机构,他们试图通过期刊评价,为读者重点阅读提供参考指南,为作者选刊投稿提供快速通道,为期刊的竞争发展提供定位信息,为文献单位订购期刊提供选择标准,为政府部门管理期刊提供决策依据[3]。但是,在现实中,期刊评价的功能逐渐发生异化——期刊评价已经不仅仅是针对期刊本身的评价,而是已经逐渐等同为对作者学术成果、学术能力的评价,“核心期刊”与各种利益直接挂钩,期刊评价结果作为评价工具之一,影响到科研评价的各个方面[4]。已经有学者指出,将期刊评价混同于科研成果评价是错误的,以期刊的影响因子评价取代对论文的评价更是不可取的,必须予以纠正[5]。
2 期刊评价中读者的缺位
尽管当前国内期刊评价的目的包括为读者服务一项,但是期刊评价的主体既不是作为群体的读者,也不是作为个体的读者,期刊评价的标准中也不包括读者对某一种期刊的接受度、满意度和忠诚度。从某种程度上说,现有的各种期刊评价并不能体现读者对期刊的要求。
2.1 论文引用率不能等同于读者评价
论文引用率是指科学论文对文献的引用次数。诚然,读者认同某一篇论文的观点,才会进行引用,从而转化为引用率,但是,读者引用某篇论文并不意味着他对刊发该论文的期刊满意程度,很可能存在读者认同某一文章的观点但是对该文章所在的期刊整体上很不满意的情况。而且不同期刊评价机构中对引用的确定、引用率的统计方法各有不同,将论文引用率等同于作者评价是不全面的,对于期刊而言并不公平。
将引用率等同于作者评价存在的两方面缺陷。第一,读者阅读完某一期刊或者期刊上的某一篇文章后,尽管有所评价(无论满意与否),但是没有撰文表述、引用并公开发表,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没有出现引用的读者评价,如何统计引用率,从而比较期刊的引用率和被引频次?没有出现引用的读者评价,是不是没有价值和意义,因此无需重视?对于后一个问题,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第二,在当前的审稿流程中,初审往往要使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重复率是一个很直观的数据。有个别作者为了降低重复率,提高稿件录用的成功率,尽管引用了他人的成果,却将他人的观点包装成自己的观点,将他人的文字转化成自己的表述。在这种“用而不引”的情况中,读者确实可谓对论文乃至期刊比较满意,但是这种评价也未转化为引用和引用率。endprint
2.2 专家定性评价不能取代读者评价
目前国内的各种期刊评价体系,在定量评价之后,往往增加专家定性评价的环节,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定量评价的结果进行微调。专家数量有多有少,专家群体既包括各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也包括资深的期刊编辑等。
众所周知,期刊的读者数量众多,层次多样,不同的读者、不同层次的读者对于期刊的要求和评价也不一样。学术期刊的传统读者是学术共同体的成员,既包括知名的专家学者,也包括初入学术殿堂的研究生。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升,大量硕士、博士走向社会的各个岗位,他们尽管不再从事学术研究,却依然保持着对学术的兴趣和爱好,他们在工作中会继续关注学术界的研究进展,关注学术期刊。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普通民众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要求正在不断提升,他们对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阅读,必然从普及水平向专业水平甚至学术水平过渡。例如南京的一位普通程序员被称为“超级医爸”,他依靠专业书籍和论文自学儿科,总结小儿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每每给孩子用药,要比较十几篇医学论文的成果[6]。所以,尽管在期刊评价中,专家的数量比较多,范围也比较广,但是评审专家相对于广大的读者群体而言,样本数量较小,以专家定性评价替代读者评价,容易产生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缺陷。
2.3 Web即年下载率无法反馈读者评价
Web即年下载率是指某一期刊当年出版上网并被全文转载的论文篇次与当年出版上网的所有文献数量的比率。近年来,随着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的普及,从网络下载成为快速便捷的文献获取方式,Web即年下载量、下载率逐渐成为文献计量学中新兴的期刊评价指标,用于考察上网期刊的即年扩散速率。
电子期刊数据库的普及使读者查找文献的方式发生了一定改变:在以往纸质期刊占主导地位的时候,读者要先查阅某一个领域的相关期刊,再从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文献;而读者使用电子期刊数据库的时候,其主要关注的是论文和文献的内容,而非期刊本身,读者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关键词、主题、作者姓名等搜索相关的文献,而少有先输入期刊名称,搜索特定期刊刊发的所有文献,再从中寻找有用的文献这种情况。因此,电子期刊数据库的普及将期刊割裂为一篇篇独立的文献,读者对期刊的整体评价也被直接简化为对某一篇文献本身的评价,这一新情况对期刊乃至期刊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挑战。
但是,Web即年下载量、下载率无法反馈读者评价,因为这一指标只能反映读者“看”了这篇文献,甚至是只反映了读者“有意愿看”这篇文献,但却无法继续跟踪读者对这篇文献的意见和态度。Web即年下载量、下载率可以作为某一论文或是某一期刊有多少网络读者的评价指标,但是并不能因为读者越多就得出期刊越好的结论。
3 期刊评价中亟须重视读者评价
3.1 面对学术期刊改制的要求,必须重视读者评价
期刊评价中的读者缺失从根源上说是因为学术期刊尚未市场化,无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根本不用考虑读者“用脚投票”的问题。学术期刊社、编辑部多数是各高校、科研院所的下属单位或机构,期刊编辑兼具科研人员、教师等多重身份,学术期刊无需考虑办刊经费、人员供养等问题,“背靠大树好乘凉”,在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只要按照期刊评价的游戏规则,把各项指标搞上去,成为并保持成为“核心期刊”,自然有丰厚的经济回报。因此,在现行学术期刊的办刊体制中,面对期刊评价体系的指挥棒,学术期刊与学术期刊编辑往往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作者这方面,向大家、名家约稿,以此提高转载率、引用率,而关于读者方面的工作并不重视,经常性地与读者互动、简单了解读者情况的活动非常少。在策划、组稿的时候,也并不关心读者正在关注什么、如何关注读者的所思所想[7]。
目前,我国的出版企业已经完成由事业单位向企业的转型,并已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图书出版而言,读者是图书供应链的最末端,整个图书供应链的价值体现为为读者创造价值,读者与企业的关系必须符合企业的经营规律:满意的顾客才能成为回头客,回头客才能带来利润[8]。从国外大型学术期刊数据出版商如爱思唯尔、斯普林格和约翰·威利等的经验来看,他们通过漫长的兼并、重组,形成集团化规模进行专业化出版,采用精准营销,提供信息推送服务,用多元化的价格体系吸引读者,从而成为国际知名的学术出版商[9]。当前,学术期刊转企改制是大势所趋,尽管短期之内改革的步伐很慢,但是从长远来看,至少有一部分学术期刊必须要直面市场经济的挑战,正视读者的需求,重视读者的评价。
学术期刊的主要读者群当然是学术共同体的成员,但是学术期刊如果要面向市场,就应当面向社会各层次的人群,发展读者,提高发行量,顺应期刊数字化的潮流,提高自身的点击量和论文下载量。因此,无论是期刊编辑者还是期刊评价机构都不能想当然地将非学术共同体成员隔绝在学术期刊的读者之外。
期刊评价体系对期刊的发展方向具有指引作用,亟须重视读者对期刊的评价。期刊评价体系必须探索出能够真实反映读者意见的评价标准,科学地统计读者评价,将读者评价列入期刊评价的指标之中,从而促进学术期刊更好地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加快期刊的改革与发展。对期刊评价机构自身而言,学术期刊转制带来的读者地位上升、重视读者评价等可以预见的后果,正是期刊评价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抓住的时代机遇。
3.2 联合电子期刊数据库,共同探索读者评价的科学统计方法
期刊电子化的潮流已不可逆,期刊评价机构可以联合电子期刊数据库,借鉴电视节目收视率的计算经验,共同探索读者评价的科学统计方法。
目前国际上统计收视率的最新调查手段是测量仪法,在样本户的电视机上安装测量仪,样本户的家庭成员在遥控器上有各自的按钮,测量仪负责记录、储存每个人收看电视节目的所有信息并通过电话线传输回总部的中心计算机。尽管测量仪的成本很高,但是使用测量仪可以在第二天就得到某一节目的准确数据。期刊评价机构和电子期刊数据库可以共同开发类似的软件,充分利用读者自己的电脑或移动终端,请读者下载应用软件,在阅读完电子文献后给出评价。合理选择大量的层次不同的读者作为调查样本,汇总读者对不同电子文献的反馈意见,从而得出期刊的总体读者评价。
4 小 结
当前,在我国的学术期刊评价中,文献计量学的越位与读者评价的缺位并存,期刊评价功能存在异化的现象。期刊在发展中重作者、轻读者的传统做法必须有所调整。期刊评价体系对于推动我国期刊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面对日益临近的学术期刊改制和不可逆的期刊电子化潮流,期刊评价机构要及时将读者评价纳入评价的指标当中,联合电子期刊数据库,共同研究开发读者评价的科学统计方法,以便引导期刊重视读者工作,顺应改革的新形势,加快发展的步伐。
注 释
[1]刘宇,叶继元,袁曦临.“通往自由之路”:期刊评价价值取向的演化[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3):154
[2]梁亚民.大学学术评价与期刊评价之反思[J].图书与情报,2013(1):86
[3]邱均平,燕今伟,刘霞,等.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3—2014)[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陈茹. 国内四种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体系的分析比较[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3(4):66
[5]袁培国. 期刊评价中引文索引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6]程序员自学成“超级医爸” 一手包揽2岁宝宝常见病[OL].[2012-02-29].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2/29/c_122768341.htm
[7]叶再春.当前理论宣传之学理与实践省思[J].阅江学刊,2013(6):17
[8]刘红,李金山.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读者潜在价值预测[J].出版科学,2012(6):69
[9]杨海平,焦灵芝.国外学术期刊数据出版商的运作模式研究[J].出版科学,2012(2):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