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下的公共外交

2014-04-02 17:14吴笛
国际观察 2014年1期
关键词:公共外交非政府组织社会网络

吴笛

摘要:在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公共外交突出了传播的相互性和主体的多元化特点。在公共外交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其行为主体也由以往的政府逐渐扩大至社会的各个领域。从中美教育交流来看,美国政府通过与民间力量合作,把教育机构与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体连接起来,形成留学中国的社会网络。在此网络之下,各个行为体各施其责、相互合作,发挥独立个体所无法发挥的作用,推动了美国对中国的公共外交。中国政府和民间教育机构,既可以通过迎接该潮流为我所用,也可以结合中国的特点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公共外交社会网络。

关键词:公共外交 社会网络 教育交流 非政府组织 中没关系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1005-4812(2014)01-0147-157

全球化与互联网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形态。人与人的社交、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密集方式通过一张无形的网维系着。在这样一个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的国际关系网络中,公共外交作为传统外交的补充,以增进本国与外国民众、本国民众与外国民众关系作为使命,以软实力为依托,最终目的是提升国家形象并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公共外交比传统公共外交更进一步,突出传播的相互性和主体的多元化。于是,公共外交的外延被扩大,以至于其主体不明确的问题成为学界的争论焦点之一。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正在进行公共外交,越来越多的个人成为公共外交举足轻重的一环。政府如何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系统中处于主导位置,抓住主要矛盾并整合政府和民间资源来实现国家利益,是公共外交发展亟需面对的问题。美国的“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与“十万强基金会”正是美国政府与民间合作的对华公共外交举措,该举措以建立留学中国的社会网络为途径,储备美国人才并强化中美交流。

一、美国国际教育交流与“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

由于占据教育与语言的优势,美国在教育交流方面处于全球的领先地位。著名的美国富布赖特项目是至今为止最成功的国际教育交流项目之一。富布赖特项目成立于1946年,由美国参议员富布赖特创立,是美国政府资助的国际交流项目。该项目除了为美国的学者和学生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之外,还资助全世界各地从事与美国研究相关的教学或研究工作的学者与学生,到美国从事学术研究,并通过在美国的研究和学习,加深对美国和美国文化的了解,以便他们回国以后更好地从事研究和教学。可见,该项目不仅促进学术研究,更是一个有极强交流性质的研究项目。首先,富布赖特项目的资助对象为在高校任职的美国研究的教授和研究人员;第二,它不仅促进研究领域的交流,还十分强调资助对象把在美国所学传授给学生;第三,该项目要求学者们不仅从事学术研究,还要加深对美国人民和美国文化的了解,并把此应用到教学工作上。可见,这些交流学者的使命不仅是扩展和深化在全球层面上的美国研究,他们还可以视为是美国文化的传播使者,通过他们在美国的经历去影响他们的学生甚至他们身边的所有人。通过这些措施,富布赖特项目拓展了美国研究在全球范围的广度和深度。该项目还为中美学者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许多学者由此与美国学界建立良好和长期的关系,为未来的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基础。

此外,“和平队(peace corps)”也是美国政府设立的提升美国形象和软实力的文化友好项目。“和平队”招募美国志愿者前往第三世界国家的偏远地区,进行各式各样的援助工作,其中最重要的领域就是英语的基础和职业教学。1993年,第一批来华的美国和平队志愿者就是在四川的师范学院和医学院对中国学生进行英语教育工作。“和平队”解释之所以选择第三世界国家的偏远地区的原因是,“首先,为这些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其次,让这些国家更好地了解美国;第三,帮助美国人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和平队”志愿者要求必须是持有本科学位的美国公民,所以从人员组成的角度来看,该志愿者项目的主体为美国公民。与富布赖特项目的“引进来”策略相反,“和平队”的指向是让美国人“走出去”。通过走出国门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援助和教育服务,通过文化交流把美国的先进教育和理念传播出去,最终实现提升美国软实力的效果。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以及国际教育的不断发展,除了吸引外国学者以及让美国公民到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志愿服务,美国还希望送更多的本国学生出国学习。“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是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访问中国时提出的,该计划旨在未来四年中即在2009-2014年里增加赴华学习的美国学生数量至十万人,同时也希望能鼓励和帮助来自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的美国学生学习汉语并到中国留学。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美之间的交往合作越来越紧密,美国需要更多的“中国通”。然而就美国年轻人学习汉语的趋势来看,了解中国的美国人数量远远不够,美国在中留学生数量远低于中国在美留学生的数量。美国国际教育学会的数据显示:2011至2012年赴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为202522人,而同期到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的数量则仅有15647人。这巨大的差异使得美国担忧未来美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及中国对美国的了解。

为了落实这项计划,十万强基金会作为具体实施机构于2013年1月成立,旨在增加留华学生数量,发展美国学生在美国的汉语学习,以及在全美范围内广而告之中美相互了解的重要性。该基金会是带有官方色彩的非营利组织,也是政府——民间伙伴关系的实例。之所以说带有官方色彩,是因为许多美国政要都是该基金会的咨询委员会成员,比如前驻华大使洪博培、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现任芝加哥、华盛顿、洛杉矶市长等。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现任国务卿约翰·克里、以及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与其夫人李蒙也对十万强基金会表示了支持㈢。基金会的民间参与者和赞助方则包括高等院校、基金会、慈善机构以及个人。可见,十万强基金会是美国政府倡导民间机构以及个人加入的公共外交行为。

二、“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的战略背景endprint

“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的提出与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外交理念也有很大关系。希拉里的外交理念——特别是对华政策——借鉴了约瑟夫·奈的“巧实力”理论,其主要特点即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挖掘美国与中国的共同利益,特别是在那些以往看似中美对抗的领域,比如保护知识产权等。找到共同利益,就意味着开拓了中美合作共赢的空间。实现两国年轻人的双向留学并加强交流,不仅对美方有利,也能使中方受益。“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思路下应运而生。

此外,中国在2011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全球影响力也不断加深。同时,中美在各个层面上的交往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经济上,中国的经济活力与庞大的市场吸引了许多美国资本和贸易。政治上,中国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得到巩固,并且正迈向成为全球大国之路。中国在全球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得中美两国的交往与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㈢,两国都需要更多了解对方国情和文化的人才。中美两国从历史、文化到政治经济体制等各方面都展现了两国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从跨文化关系的角度来看,美国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而中国文化则属于高语境文化。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必然会引起交流上的误解和问题。这就更需要两国培养了解对方文化的人才。然而就人才储备上来说,与中国人或者中国学生对美国的了解相比,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与两国不断加深的双边关系不相称。从两国留学生的数量相差悬殊就可以说明美国的“中国通”人才储备不够,增加赴华学习的美国学生数量迫在眉睫。

除了中国崛起这一大环境之外,美国以半官方非盈利组织的方式来推广赴华留学也有其历史特殊性。与其说成立十万强基金会是在美国政府倡导下主动采取的一项战略性行为,不如说这是美国国情和全球化的结果。这需要从两个层面来看:第一,美国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政府的财政支出捉襟见肘。由于缺乏运营的资金以及两党政治斗争,美国联邦政府于2013下半年关闭了16天。美国长期经济低迷以及政府庞大的支出是造成此次政府关门的主要原因之一。这说明美国政府已经无力独自负担一项新的教育交流计划,特别是这样一项全球范围内的教育交流。第二,对“中国通”人才的需求存在于美国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商贸领域。通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方式与大的美国跨国企业合作来实现培养越来越多了解中国的美国人才,也符合这些企业的利益。此外,从资源的有效利用来看,花大气力成立一项新的交流计划,不如通过设立社会网络的“中心点”来整合现有的资源,这其中也包括中国的教育资源。

三、社会网络理论与十万强基金会

著名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尔在他的社会网络理论中指出,“网络构成了我们社会新的社会形态”。社会由不同的网络组成,而这些大大小小的网络又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接点”组成。这些接点组合在一起的动力源头则是共同的价值和利益,以及与其他社会行为体的相互交流。接点的不同类型取决于网络的性质,如电视、平面以及互联网等全球媒体通过财团、广告投放、投资等方式组成全球媒体经贸网络;国家内阁和官员等组成了欧盟的政治网络。除了媒体网络,其他社会领域也存在连接行为体的社会网络。犯罪集团和黑手党团体,特别是恐怖主义的协同网络,使他们的隐蔽性增加;社会团体在社会变迁中因为价值的重塑而重新组合成新的团体,其中包括宗教团体、性别团体等。事实上,社会网络并非是21世纪的产物。卡斯特尔指出,就社会结构来说,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都用大量的数据证明,人类在几千年以前就把网络与关系作为社会的支柱力量。然而,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把人类社会中的网络化性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信息科技包括互联网把社会网络扩展至社会结构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网络本身就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卡斯特尔所说:“社会网络本身的力量优先于社会网络中的力量。

卡斯特尔的社会网络理论给公共外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从“关系网”的视角来看公共外交。在设计并开设新的公共外交活动时,我们首先可以在结构层面上着眼于连接并整合现存的公共外交单位和机构,这也是本文主要探讨的方向。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个人层面的“关系”与人脉来制定具体的公共外交措施。比如,利用社交媒体来进行公共外交就是发挥个人层面的发散传播效应。除此之外,传统的人际关系与口口相传也应该作为公共外交的策略。第三,通过“关系”视角,我们还可以提出新的公共外交评估机制。以往的评估机制以某一个项目或者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而“关系”视角把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体的关系网络作为研究对象,衡量行为体之间的动态互动连接的作用和影响。

朗达·扎哈娜把交互性公共外交的因素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构想、赞助人、目的、期限、传播目的、传播形式。此外,她还就网络的结构性质做了归纳。有的公共外交网络结构松散,有的紧密;有的主体多样化,有的主体性质相似。从内容上来说,“交互式公共外交的出发点并非设计并传达游离于受众之外的信息,而是通过建立网络结构来实现网络行为体之间的有效传播”。也就是说,这种公共外交模式非常重视与受众的关系,其目的并非制造出一个“成功的案例”;而是在传播方面首先建立一个社会网络,公共外交的内容则包括该社会网络的框架下行为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社会网络也与现实的社会建构有很大的联系,即把公共外交的施动方(一般为国家政府)与受众方通过社会网络连接起来。两方通过社会网络中的行为体连接起来后,共同创造出属于这个社会网络自己的文化与现实。

“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就是体现美国重视关系和社会网络的一个公共外交举措,只不过这个关系聚焦在机构层面。美国政府为了增强美国年轻人对中国的了解,并没有开设新的具体的留学交流项目,而是通过设立官方与民间合作的非营利机构,来沟通和连接与该领域有关的各个行为体。换句话说,美国政府所牵头建立的十万强基金会虽然名为基金会,但它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给美国学生提供留学中国的奖学金,而是通过连接的方式建立一个美国学生留学中国的“社会网络”。与其他自生的公共外交网络不同,“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是由十万强基金会促成的。因此,“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社会网络的建立是一个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公共外交行为。endprint

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研究“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的生态和模式有许多切入点,本文的主要侧重点就是通过行为体研究来绘制社会网络的广度。社会网络中行为体称为接点,联系接点的关系网组合在一起就成了社会网络。理解“十万强留学基金会”所倡导的留学中国社会网络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这个社会网络中的各个接点。用社会网络的视角来观察评估这些机构的最大意义在于,许多机构在独立运作时效果有限,但与其他机构和组织相互配合,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共外交理念也需要这些执行机构来开展活动,使之固定化、制度化。同时,由于全球化和互联网,这些机构的存在本身与网络连接不可分割。孤立单向的研究方式已经无法描述这些行为体的状态,更无法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影响。所以,除了介绍这些接点,本文还将就这些接点的联系方式进行讨论。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繁荣,许多机构和组织的运行模式就建立在连接人与人的网络之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所见证的并不仅仅为一维的社会网络,而是不同层次的网络正进行着相互叠加和连接。也就是说,我们研究公共外交,不应该只关注某个案例,而应该把其放在大环境中,从整体上把握和分析它和其他有关行为体的相互联系。

四、“留学中国”社会网络的建立

虽然十万强基金会成立至今不过一年,但是就成果来看,许多独立从事中美教育合作与交流多年的中美相关机构都被纳入到了该基金会“留学中国”的社会网络,成为不可或缺的接点。基金会的正式合作伙伴有美利坚大学、“Project朋友”、“我是天使”(i.am.angel)基金会、以及美国“市长圈”等,这些都是“留学中国”社会网络中的接点。而事实上,该基金会所倡导的“留学中国”社会网络远不止这几个接点,这些机构和组织各自的合作伙伴们也无意中加入到了这个网络中,成为接点之一。因此,这个网络的建立是主动和半主动的过程。美国政府作为牵头人建立了十万强基金会,于是该基金会主动与一些机构和组织达成合作伙伴关系,而与这些合作伙伴的合作项目则不可避免地与他们的合作伙伴再次发生联系。如此,美国学生留学中国的社会网络就这么一步步地扩展开来。可见,这个网络并不存在严格的监管,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在现有各机构独立运作的基础上通过协作发挥每个机构的最大效用,实现“百花齐放”的目的。

例如,十万强基金会与美利坚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旨在与美国高校合作,为学生开设更多的汉语课程和帮助更多学生到中国留学。同时,该基金会不仅与大学合作,还与高中、留学中介等其他教育机构合作,这是比较直接的实现其目标的方式。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学会的报告,2011年,美国学生赴华留学中有58.6%是来学习可记录学分的课程,15.1%是短期游学,而只有8.3%的留学生到中国来攻读学位。也就是说,大部分美国学生在他们的大学或者中学阶段选择到中国进行短期留学。这样,十万强基金会与这些教育机构的合作和互通有无就显得格外重要,彼此合作的空间很大。比如基金会可以为留学交流专项捐款与大学牵线搭桥,或者促使美国高校与中国高校间合作,开展合作办学或者交流项目等。日前,美国黑石集团主席苏世民所创立的“苏世民学者项目”与清华大学合作创办苏世民学院,在全球范围招生,培养未来的全球顶尖领导人才。该项目看到了中美合作办学的未来和学位教育的空间,改变以往短期交流占主导的局面,促进美国学生到中国攻读学位。如果说美国学生到中国短期游学是留学中国的“低端”形态;那么苏世民学者项目则代表着“高端”形态,是中美教育合作的未来趋势。

“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和十万强基金会提出自己的宗旨是,不仅着力于增加留学中国的学生数量,还强调学生背景多样化。也就是说,它们将自己宣传为希望能够帮助到那些贫困家庭,或者地处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让他们也有机会接触汉语、了解中国。在该基金会的努力下,实现了与位于洛杉矶的“我是天使”(i.am.angel)基金会的合作并获得十万元的捐款,通过中国设立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孔子学院向高中学生提供汉语课程,并与留学机构——美国留学促进会合作把到中国学习的机会提供给位于该地区的西奥多·罗斯福高中的学生,为洛杉矶博伊尔岗地区的学生提供了接触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机会。洛杉矶博伊尔岗地区是“我是天使”(i.am.angel)基金会的创始人,美国著名流行音乐团体“黑眼豆豆”的核心人物威廉(will.i.am)的故乡,这里也是非洲裔美国人聚居地,该地区的学生学习汉语的机会非常有限。由此可见,“留学中国”的社会网络把资金、教育机构和留学机构三方联系在一起,而其中的接点不仅有美方机构,还有中国的汉语教学机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隶属于中国教育部,而美国留学促进会则与美国政府联系紧密。这样,“留学中国”的社会网络就必须也把两国政府的利益考虑在内,这包涵了官方和民间力量。

十万强基金会与官方合作的十分紧密,主要体现在把美国政要纳入留学中国的社会网络。除了上述提到美国国务卿、驻华大使等政府官员纷纷对该基金会表示支持,一些美国前政府官员也作为基金会的咨询委员,为中美交流做出贡献。除此之外,该基金会还与美国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和华盛顿等市的市长合作,把汉语学习纳入到当地小学和中学教育中,并开展赴华暑期夏令营等。美国学生赴华学习的最大障碍一是资金,二是语言。研究显示,有42%的美国学生认为语言障碍是阻挡其留学中国的因素。他们认为汉语较难,而且在美国提供汉语课程的学校数量又有限,学生们的汉语水平达不到留学中国的标准。把汉语课程纳入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计划,则能够改善汉语教育不足这个问题,为美国学生留学中国打好基础。在这个方面,取得美国市长们的支持是非常关键的。当然,光取得市长们的支持并不代表汉语课程在美国当地的推广就畅通无阻,还需要与各个学区的权力机关、学校等机构合作才能真正落实,这也是十万强基金会今天需要加强的领域。此外,中国政府也通过对中美教育交流的支持成为该社会网络的接点之一。近期,在十万强基金会的年会上,中国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并发表讲话,鼓励并赞赏十万强基金会对中美教育与文化交流做出的努力。endprint

除了与政要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十万强基金会还把许多企业家也纳入其咨询委员会,包括花旗集团副董事长路易斯·卡登(Lewis Kaden)、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穆赫塔尔·肯特(Muhtar Kent)、万向美国公司总裁倪频、华美银行董事长吴建民等。此外,一些跨国企业如微软、德勤、中国银行等都对十万强基金会表示支持。与这些企业保持良好关系,除了可能募款之外,还能够通过这些企业和企业家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知道并加入到“留学中国”的社会网络之中。事实上,企业家们也有加入“留学中国”网络的动力。第一,具备汉语能力且了解中国文化的美国学生日后能够成为这些跨国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第二,支持“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符合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作为它们的公关手段;第三,企业家们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社会网络找到符合自己商业利益的合作伙伴。

除了通过苏世民学者项目与国内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十万强基金会还通过总部位于北京的“Project朋友”来与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和留学教育机构保持联系。“Project朋友”是由促进美中交流的非营利组织“金桥基金会”所主办的校友网,为向曾经或者正在中国学习的美国学生提供交流平台,有意向来中国学习的美国学生可以通过“Project朋友”得到经验指导和实际帮助。“Project朋友”不仅希望建立留学中国的校友网,还希望能够成为网络资源库,不仅连接人与人,还能实现资源共享。比如,学校可以通过该网络发布消息,包括学汉语的资料或者实习信息等。“Proiect朋友”作为十万强基金会的延伸,还起到部分“驻地办事处”的功能,联络在中国为美国学生提供留学课程的学校,并了解在中国的美国学生的需求。可以说“Proiect朋友”是十万强基金会与中国互通有无的集散点,既通过建立学生的校友网建立起人与人连接的网络社会,还通过在中国设立非政府组织建立与中国相关机构的联系。这是两个维度的网络:首先,学生的校友网络覆盖了整个留学中国学生的网络,更是这个网络的最基层。学生既是留学网络所服务的对象,也是该社会网络的参与者。为了增加到中国留学美国学生的数量,十万强基金会通过“Project朋友”等途径倾听学生们的需求,联合其他相关机构制定出符合学生要求的教育项目。同时,有过留学经验的学生可以帮助新来者,起到“传、帮、带”的作用。第二,十万强基金会与“Project朋友”的合作使得其“留学中国”的社会网络从美国扩展至中国,除了在美国这个输出方领域内加强合作,还能够在中国与政府、学校、公司等建立友好关系,在接收国为美国学生服务。

五、公共外交网络对中国交流外交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十万强基金会合作伙伴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连接与网络对公共外交的重要性。首先,建立学生的校友网站本身就是一种建立社会网络的行为,只不过这个网络是微观的人与人的网络。通过学生之间的联系实现对留学中国的推广。第二,各机构的合作联系也是该网络社会的动力,其中包括中美学校间的合作等。而公共外交以及中美交流只有通过这些机构的合作才能实现,比如苏世民学者项目与清华大学的合作。第三,该基金会通过与美国政要合作,发挥这些领导者的力量,宣传了解中国、学习汉语的重要性。这些政要能够以名人效应带动美国其人脉和民众,发动募捐并提高认识等,在位的领导人也可能起到更大的政治作用。第四,该基金会与“我是天使”(i.am.angel)基金会、西奥多·罗斯福高中、美国留学促进会和中国孔子学院的合作,让具有不同背景的美国学生都能有同样学习汉语、接触中国文化的机会。

总之,在“留学中国”的网络社会中,接点的独立存在也许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把它们连接起来后的意义却远大于单独个体的影响力。也就是说,网络既是这些接点不可避免的生存状态,更是其发挥更大影响力所必经的路径。同时,这些接点所存在的网络并非二元网络,而是不同层面不同交互方式的多维网络。比如,政府层面必定比高校和个人层面高,但是两者也会跨层面通过十万强基金会建立起网络联系。学生之间的联系可以是朋友关系、校友关系、同学关系,这是处于同一个维度上的关系;而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处于不同层次,因为学校是一个机构、一个群体,而学生只代表个人。学生与交流项目的关系又是另外一种不同维度的网络组成。此外,网络接点的连接方式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而非单向的交流。比如十万强基金会可以通过“Project朋友”向在中国的美国教育机构提供来自第三方的资金,而“Proiect朋友”则为该基金会提供来自美国学生和教育机构的反馈信息。研究网络社会下的公共外交行为,必须要放在这样一个相互联系、多向沟通的网络中,才能够正确把握这些行为体的性质和运作。

由于美国社会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募款的普遍性,十万强基金会作为“留学中国”的网络社会中心,以带有政府色彩的非政府组织的形式运作。这主要因为:一是非政府组织更具灵活性,不受政府的约束和控制;二是美国有靠民间力量推动政府项目的传统,非政府组织的地位不亚于政府组织。三是非官方背景更容易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不过,这种通过非政府组织建立公共外交网络的模式并非适合每一个国家,特别是在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力量不成熟的环境下,通过非政府组织牵头的公共外交行为可能丧失了应有的权威性。这也是本文为何强调通过研究接点来证明社会网络本身的重要性。不同的社会制度可能会有不同的机构作为接点,卡斯特尔也认为接点的类型取决于网络的类别。也就是说,不同的网络社会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接点,中美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差异决定了两国的公共外交行为体以及行为体的角色的不同。然而,不管是何种社会网络,其共同特点是行为体之间存在多维多向的联系。从公共外交的角度来看,在新的公共外交举措也就是独立接点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有效地连接这些行为体并使得它们建立联系和协同合作,比建立新的孤立的机构和项目更重要。

然而,在公共外交不断呈现社会网络化的情况下,政府如何能够牢牢地掌握住公共外交网络的方向,是社会网络下公共外交的所面临的难题。它需要公共外交学者与实践者通力合作,并汲取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这种新的公共外交结构中的缺陷也值得注意。该社会网络下的行为体由于能够在交往中实现个体的社会经济利益,所以动力十足。政府不需要积极推动,这些行为体也能够自动地加入并实现社会网络的运转。但是,由于这些行为体的目标不同,而且也不一定正好与公共外交的目标吻合。那么,当行为体的目标与公共外交的目标出现矛盾和差异时,政府如何把握整体与个体的利益平衡,将是今后值得思考的地方。

(作者简介: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美国华盛顿特区)

收稿日期:2013年9月

(责任编辑,左品)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外交非政府组织社会网络
公共外交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启示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公共外交视野下琼海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大数据时代社会区域创新网络学习与能力建构
中外政府向非政府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经验比较
浅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功能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非政府组织助推“一带一路”共同体建设路径
公共管理怎样用好非政府组织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