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敏
河南睢县中医院 睢县 476900
小儿由于脑发育不完善或颅缝未完全闭合等原因,除脑室系统脑脊液通道上引起阻塞的肿瘤外,一般颅内压增高症的出现较成人晚。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综合症,则为急、危、重患者,极易形成脑疝,危及生命,病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故及时救治并加强护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009-10-01—2013-10-01,本院对28例高颅压患儿进行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患儿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1个月~1岁3例,1~3岁8例,3~12岁17例。其中脑外伤19例,颅内占位性病变4例,脑血管出血4例,骨膜膨出术后1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哭闹不安、烦躁、嗜睡及浅昏迷或深昏迷等。生命体征不稳定4例,瞳孔一侧散大5例,双侧散大1例,前囟隆起,紧张或搏动消失8例,拒乳,胃纳差或呕吐21例。手术治疗18例,行血肿清除14例,脑瘤切除4例,并同时行骨瓣减压术8例。
1.2 方法 收住院后首先保证静脉通道和呼吸道通畅。给予心电监护和生命体征监测、完成血气分析及各项化验检查。吸氧、抬高头位15~30°,必要时采取侧卧位。定时翻身扣背等。加强病情观察。
25例患者痊愈出院,2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3例肺部感染,经综合治疗治愈。本组未发生泌尿系感染和压疮形成。
加强颅内压增高症患儿病情观察等各项护理措施,可提高其治愈率,有效改善其颅内压增高症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之一。多发生在中、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脑瘤占位患儿,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脑内压增高,使脑循环障碍,静脉回流受阻,颅内瘀血,产生脑受压、移位,严重者发生脑疝,继发脑干受损而死亡[1]。由于儿童特殊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病情变化多端。小儿虽有前囟和可裂开的颅缝,缓解部分颅内压,但因颅内空间小,代偿能力差,脑水肿时颅内压增高迅速,年龄越小,颅内压增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越高[2]。
颅内压增高患儿首先出现的临床表现有差异。患儿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或意识障碍等。故加强意识状态的观察尤为重要。意识障碍是急性颅内压增高症最重要的症状之一[3],表现为刺激患儿皮肤时不哭闹,不产生抵抗动作。或幼儿从哭闹不安转为嗜睡状态,从嗜睡状态转为烦躁不安,从烦躁不安转为昏睡、昏迷等,表明病情在加重。婴儿前囟的隆起亦是小儿高颅压不同于成人的特殊表现。前囟隆起、紧张或搏动消失是判断小儿颅内压增高重要依据之一。因婴幼儿颅缝未闭或闭合不紧,在颅内压增高时颅缝加宽可缓解增高的颅内压。颅内压增高症的第二大症状为呕吐。不同年龄段的小儿表现不同。婴儿期表现为拒乳、纳差;较大儿童表现为恶心、呕吐。小儿的脑部病变常起病急,进展快,症状不显著或不典型,可能突然恶化或猝死,故视神经乳头水肿较少见。另外,瞳孔的大小及对光反应常能提示颅内压力的变化[4],但瞳孔的变化往往发生在意识改变之后。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有时变化较快,亦能较早反应病情变化,应加强观察。
对于小儿颅内压增高的护理,首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快速静滴脱水剂,20%甘露醇注射液,0.5~1.0 g/kg,30 min内滴完等。同时保证呼吸道通畅,吸氧。小儿颅内压增高者尤其颅脑损伤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呕吐物、分泌物增多,伴有吞咽困难,体位不当,常造成气道阻塞,脑供氧不足,加重脑部水肿,使颅内压再升高。因此,确保呼吸道通畅非常重要。我们将患儿取仰卧位,抬高床头15~30°,头偏向一侧,既有利于静脉引流,又防止误吸[5]。及时吸痰和按翻身、扣背,1次/2 h。更换体位,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对呼吸道不畅者应用舌咽通气道,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加强湿化、雾化,并防止呼吸道感染等.给予心电监护,进行生命体征检测,并特别注意钾、钠及血气的监测。因高钾可致心搏骤停,低钾可致心率失常,低钠可加重昏迷,过高钠可致死亡。本组每天进行血常规、电解质化验及监测血气分析[6],以防止电解质紊乱得到纠正,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小儿颅内压增高症病情较凶险,加强观察和护理工作,积极配合医生救治,对降低病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治愈率和生命质量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4.
[2]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12-316.
[3]岳少杰.小儿颅内高压综合症的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7):490 -491.
[4]王任直,主译.Winn HR,Spetzler RF,Meyer FB.尤曼斯神经外科学:第2卷[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27.
[5]童卓昳.额叶脑挫裂伤并发脑中心疝24例观察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0,9(1):36.
[6]章赛春,沈文英,沈志鹏.35例颅内高压患儿的观察与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13,9(48):797 -798.